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2024年04月03日18:05:25 歷史 1646

張良出身貴族,頗有修養,頭腦冷靜,為人機智,觀察時事精確,用計設謀高明。

劉邦在反秦人關、楚漢相爭、漢初掌權等不同的關鍵時刻,多賴張良謀計,得以獲得良機,由弱而強,轉危而安,由王而帝。

故他於稱帝之後的洛陽慶功會上,坦言“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大史學家司馬遷也引了這個評語以稱允張良。

張良因謀計之功,封為留侯。但張良在保易太子問題上,起初只是保持沉默,緘口不言。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史記如此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為呂后日“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日“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劉邦欲易太子,大臣表態,只是說說而已,不敢“堅決”反對。

張良此時覺得“以愛欲易太子”,乃人之常情,很難以口舌爭而能了斷,故“高枕而卧”,置若周聞,默不作聲。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呂后在窘迫之際,還是看準了張良可以發揮作用,故利用裙帶關係,請親兄建成侯呂釋之出馬效力,“強要”張良為之想個良策。

所謂“強要”,也就是嘻皮賴臉,強求軟泡,苦苦哀求之意。

在呂后及呂釋之的“強要”之下,張良於人情難卻,乃為之想了個聘用“四皓”的辦法以壯太子盈的聲勢。

所謂四皓,乃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等四位隱士。他們於秦末亂世而隱居山林,既未助項羽,也不順劉邦。

而在劉邦稱帝、世局趨於安定的情況下,他們隱不住耐不得寂寞了,似有人世取祿之意。

當呂后與太子厚禮召客之際,便順水推舟來到京城,住在“建成侯所”,即依附於呂氏門下。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漢十一年夏,征討爭權欲帝的淮南王黔布即英布,劉邦此時已“病”。他欲“使太子將,往擊之”。

太子盈時年十五,尚未成熟,人又“仁弱”,更未曾帶過兵打過仗,怎能統兵為帥實在為難。

四皓與呂釋之商議,覺得這顯然是劉邦欲易太子的一步棋,即支開太子,妥保如意,也就是所謂舍車保卒之法。

他們建議呂后向劉邦力諫。呂后乃按其意對劉邦哭哭啼啼地進諫道“黔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

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軸車,卧而護之,諸將不敢不儘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劉邦聽了此言,說“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他明知太子盈將兵不中用,欲用之,是欲拋棄之如今自行,帶病出征,是不能讓英布爭權欲帝遂願。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權衡利弊,只能親自出馬,並不是憐太子盈而在易太子問題上退步。但因這一着,呂后有了好妙頭,張良之策初見成效。

當劉邦出征英布之日,群臣與張良送行。群臣“皆送至霸上即今陝西西安市東白鹿原北首霸水岸上”,惟抱病的張良多送了一程,至於曲郵在今陝西臨撞縣東。

他對劉邦說“臣宜從,病甚。楚人剿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這話是誠懇的。

他雖病重不能從軍,但希望劉邦不要與英布硬拼,以免損傷。又建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這個意見大有用心。如果說,前言似有點虛,那麼,後言就是實了。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他向劉邦建議,雖不以太子盈為出征主將,也要以其為留守將軍,監關中之軍,即坐鎮掌控關中的軍權。

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着。劉邦接受了這個建議,還囑託之,說“子房雖病,強卧而傅太子。”他深知只有張良才能輔助太子監管關中兵。

張良“行少傅事”,由此而始。如果說太子盈因有四皓輔助,羽翼漸豐則張良助其監關中兵,羽翼已硬矣。

漢十二年初,劉邦征英布勝利而歸長安,“疾益甚,愈欲易太子”。他出征前已病,又在征戰中受了箭傷未愈,故而病情加重。

他因病重,“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他不見朝臣,不上朝理事。周勃灌嬰等群臣都不敢人宮。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過了十多天,樊啥着急了,乃從皇宮小門而人,群臣跟隨之。只見劉邦“獨枕一宦者卧”。樊啥為之傷心,流涕哭訴。

劉邦勉強“笑而起”。但劉邦此時還是執意欲易太子。張良此時不得不明確地表態了。一則終歸要解決問題才行二則他已邁開了保太子的步子,不能中途止步不前。

於是“上諫”,向劉邦表明態度,希望他改變想法。而劉邦“不聽”,仍然固執己見。於是只好攤牌。呂后一方,讓四皓亮相。

在劉邦酒宴之際,太子盈帶着四皓出場侍酒,在帝前明示於世。這一手,實際上是亮出了張良先壯大太子勢力的底牌時已病甚的劉邦明知此中微妙,決不是懼怕四皓,而是暗畏張良的謀計,於是只好無可奈何地默認失敗四人為壽已畢,趨去。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爾主矣。”戚夫人泣,上日“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日“鴻鴿高飛,一舉千里。

羽翩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增繳,尚安所施”歌數闌,戚夫人噓啼流涕。上起去,罷酒。

戚夫人帶淚而舞劉邦失意而歌,但他至死沒有明確地表示不易太子,甚至最終還有欲斬呂后派分子樊啥的安排,可見其固執的心態,然其終究無意甚至連想都不想對付張良。

叔孫通為太子太傅,始於漢九年,直至於太子盈即位稱帝。史載他有為保太子“死爭”一段情節,發生於漢十二年。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這說明此人雖為太子太傅,負有輔衛太子之責,然幾年內對易太子問題默而不言,當官而不積極管事,似是局外之人,等待至漢十二年,見張良也已表了態,太子勢力已大,才聲嘶力竭地“死爭”,可見其多麼善於看風使舵,又是何等善於伺機表現。

當然,劉邦對待這種人只是戲弄地應答“吾聽公言”。實是“詳佯許之,猶欲易之”。司馬遷對於漢初保易太子問題的結局如此論之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

上以留侯策即止。三者之論,基本上一致,即因張良劃策,劉邦就對易太子之事失去信心,終於未能易太子。

足見張良謀計之大力。太史公的如椽大筆,於此點到為止。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筆意本來清楚,但有些人對此理解不及不深,司馬光還以為太史公筆下誇張四皓作用實在欠妥,而強調叔孫通之“諫”及大臣“固爭”,然後說“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

這顯然沒有把握到關鍵,忽略了張良運籌之妙及其作用。四保易之爭的尾聲保易太子之爭,至於劉邦暗告戚姬難動,陳平違命勿斬樊啥,實已終止。

但藕斷絲連,直延至太子盈即位稱帝之後誅戚姬、除如意。呂后於太子盈稱帝、自為太后之際,含恨未消,淫威大作,馬上對戚姬和如意下毒手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日“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

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早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雞飲之。黎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渾耳,飲瘩葯,借居廁中,命日“人竟”。呂后以種種手段殘害戚姬和如意。

周昌保護無方,惠帝慈仁而疏忽,他人無法插手,於是惠帝元年公元前年如意被毒死,戚姬被殘害而終。

周昌為人質樸耿直,是劉邦的忠實徒從。劉邦欲易太子,得不到重臣哥們的支持,非常煩惱,“獨心不樂,悲歌”。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群臣莫名其妙,乖巧的符璽御史趙堯因是近侍之臣,在其身旁,猜透幾分,乘機詢問“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他一語中的。

劉邦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他不僅承認為如意今後的安全擔憂,而且還坦白尚未想出好辦法來。

趙堯當即進言“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大臣素所敬憚者乃可”,並盛言“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獨昌可”。

劉邦稱善,馬上召拜周昌為趙王相。這是早在漢九年的事。到了呂后加害趙王如意時,他雖然能頂撞,但粗而無方,對付不了呂后,結果如意還是被她害死。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因此,他含恨不已,“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死”。他是被呂后氣死了的。

後來呂后聞知趙堯為劉邦謀劃安排周昌為趙相以輔趙王如意之策,乃定趙堯之罪,罷其官御史大夫,削其爵江邑侯。

時已高後元年公元前年。漢初太子保易問題,至此才真正告終。此事自始至終,歷十餘年之久。

五太子問題的餘論太子之位,實是朝廷大權之一。

易或保,不僅是太子個人能否保位,誰為太子將來稱帝,並直接關涉其有關團伙、親友及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得失。

以漢初太子保易問題而言。敗的一方,有關線上人物,凶多吉無。劉邦欲易太子落空,於是戚姬被殘害了,愛子如意被毒死了,得力助手周昌氣死了,謀臣趙堯被罷官削爵了。

想來還有一串人,史未詳載,如今無法詳知。勝的一方,得意洋洋,利益多多。劉盈保住了太子之位,於是得以順利地即位,當上了皇帝史稱惠帝。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生母呂堆於是風風光光做了太后,竟然臨朝稱制,以至獨攬大權十幾年。呂氏裙帶生輝,雞犬升天。

叔孫通自然無災無害,官運亨通。當朝大臣也多平安無事,利祿永終。四皓隱時無險,顯世保險,老來運通。

張良雖然早已知足,明哲保身,但在呂后軟泡硬拉之下,為其劃策成功,於是也不無便宜和好處。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體弱多病,“狀貌如婦人好女”,自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呂后人微的體貼,盡心的關愛,竟然生效。

張良聽其勸告,為之加餐,頤養天年。呂后感激張良之德,張良也銘記呂后之情。當呂后遇到棘手問題時,張良是會暗助的。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惠帝在位七年,於公元前年去世。帝無子嗣,即位者成問題,呂后保權遇到難題。呂后為此憂傷苦惱之極。

這時得到了幫助。《史記·呂后本紀》記載“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垂相陳平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承相曰`何解'辟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人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皿相乃如辟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因為侍中張辟強出計,勸說承相陳平理解呂后的苦衷,加強呂氏集團的軍政大權,維持安定。陳平如其計,呂后安了心。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這時張辟強年僅十五歲,竟然官為人侍天子的侍中,親附呂后,近交陳平,實在令人驚奇本人以為,張辟強根大氣粗,謀深計用,是因有其父張良在幕後支招劃策,他只是順風奔走的助手。

本人還以為,此是張良最後一策。

據《史記》、《漢書》的《功臣表》,張良逝世於高後二年公元前年,亦即為呂后出招的第三年。

實際上他劃此策後一年多時間,便天才歸天。

因為張良暗使辟強出了此策,“呂氏權由此起”。漢初保易太子之爭,由於張良的傾向和劃策,使得劉邦易太子落空,呂后保太子成功,甚至影響到呂氏權起,劉氏權危。

劉邦欲易太子,張良巧用四皓,化險為夷智保太子 - 天天要聞

這不是天意,而由於人謀。也許是張良因專為呂后解難而設之策,遺下後患,有欠高明,他早有所感,故只在幕後支招或是他嫌與呂后過於親近,而有意躲閃也可能司馬遷崇敬張良,譽其瑜而諱其瑕,不寫其暗助而寫辟強明處。

其實,張良因感激呂后之關愛,幫助一下這個剛毅而孤苦的老婦,也是人之常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國家移民管理局就打擊有組織的偷私渡活動發表談話 - 天天要聞

國家移民管理局就打擊有組織的偷私渡活動發表談話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公眾號消息,一段時間以來,在境外“蛇頭”和組織者的引誘、招募下,非法移民活動出現新動向。國家移民管理局與有關國家移民執法部門開展了追緝在逃罪犯、偷渡涉案人員遣返等國際執法合作,將偷渡活動策劃者、組織者和非法出入境人員遣返回原居住地,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中國政府...
伊朗唯一的改革派總統候選人 還有機會贏嗎? - 天天要聞

伊朗唯一的改革派總統候選人 還有機會贏嗎?

在6月12日開始的總統競選活動中,他表現得非常積極,提出的主張也十分契合改革派支持者的口味,比如取消互聯網控制,不要強力干涉女性着裝,積極改善對外關係,不要主動與美國等外部國家對抗等。可以說,他不僅贏得了改革派選民的口碑,而且也受到不少關注伊朗事務的國際人士的
賣爆的秦L到底有無偷工減料?《懂車大爆炸》一拆到底給你答案! - 天天要聞

賣爆的秦L到底有無偷工減料?《懂車大爆炸》一拆到底給你答案!

老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了。這不,搭載第五代DM技術的比亞迪秦L DM-i因為低油耗長續航且定價非常親民的緣故,在上市之後一度遭遇各種黑公關乃至坊間的無端貶低嘲諷,並認為秦L一定是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偷工減料”才能夠做到這樣的極致性價比,於是,比亞迪乾脆利落的“上才藝”--將整車進行全面的拆...
歷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將軍! - 天天要聞

歷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將軍!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英雄豪傑以他們的智慧、勇氣與忠誠,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篇章。然而,命運弄人,有些將領雖功勛卓著,卻最終含冤而終,其命運之悲,令人扼腕嘆息。以下,讓我們以詩意的筆觸,穿越千年風塵,探尋那十位死得最為冤枉的將軍之不朽傳奇,感受他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百折不撓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百折不撓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百折不撓新華社記者李浩、張博宇仲夏時節,延河水畔,陝西延安革命紀念館遊人如織。一本泛黃的書吸引了眾多目光,封面上毛澤東同志的筆跡雄渾蒼勁,不時有參觀者輕聲誦讀:“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嚴重?看看古代這些“熱門”流放地就能明白 - 天天要聞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嚴重?看看古代這些“熱門”流放地就能明白

“斬立決?” “流放。”“去哪?” “寧古塔。”“那不還是個死嗎?”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流放寧古塔”。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撿了一條命,不用死的“流放”看似是要比死刑好上不少。但實際上,在許多古代人眼中,這流放寧古塔,還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