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宋時期的皇帝有作為的皇帝少,能夠流芳百世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數,但是南宋時期的第二任皇帝趙昚卻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在他繼位後,不僅幫助岳飛平反了冤案,還做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其中有件事情雖然較為“兇殘”,但是卻為南宋續命幾百年。
那麼在趙昚在位時期,有哪些為政舉措,做的這件“兇殘”的事情又是什麼?為什麼會因此讓南宋續命幾百年?
一、為岳飛平反
趙昚是宋高宗的養子,當然也是皇室中人,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七世孫子,但由於宋高宗趙構沒有嫡出,因此選中了趙昚養在宮中,後被立為皇太子。
這也讓宋家的江山再次回到了宋太祖一脈中,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原來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後,宋朝逐步穩定下來,呈現百廢待興的狀態。
但是直到976年,他的弟弟趙光義發動了政變,奪取皇位成為了宋太宗,自此宋朝的皇位也落到了宋太宗一脈。
因此民間也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太祖之後,當再無天下”,卻沒想到這句話卻一語成讖,在1126年,宋朝就被金兵侵襲。
在“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躲過了這場禍亂,在南京稱帝,為了延續宋朝的皇統和法統,依然定國號為宋,史稱南宋。
當然彼時的南宋並沒有就此穩定下來,相反不僅面臨著金兵侵犯,同時還面臨著朝廷內部的腐敗。
在這種內憂外患形勢嚴重的情況下,自然也有一些忠臣良將,為國家力挽狂瀾,岳飛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
但是從小就有着盡忠報國的遠大志向,並一步步實現了這個夢想,作為宋朝的忠臣良將,岳飛帶領岳家軍擊退了金兵,收復了失地。
南宋為有這樣一代盡忠報國的良將應該倍感欣慰,眼看着金軍就要被岳飛一步步逼退,中原一統,然而卻因為皇帝的猜忌再加上秦檜這種小人的陷害,導致一代忠臣良將含冤入獄。
同時還被扣上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抱憾而終,無不令朝廷上下感到震驚,為一代忠臣良將含冤去世而感到憤憤不平。
這件事情一直到第二任皇帝趙昚即位後,才得到了一個公正的結果,為岳飛平反,這起二十年的冤案最終得以昭雪。
趙昚是在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同年六月份,趙構便以“倦勤”為由傳位給趙昚,因此宋朝的皇位也再次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代。
據說,當時趙構早就有意要將皇位禪讓給趙昚,趙昚也頗為感動,一邊流淚一邊拒絕,當時邊事穩定。
趙昚是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便招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同他商量恢復江山的計策,並且接受了史浩的建議,這才得以為抗金名將岳飛平反,不僅恢復了其原先的官職,同時還赦免了因為岳飛含冤之事而連累被流放的家屬。
二、隆興北伐失敗
要說起趙昚登基以來,也一直致力於國家的建設,但存在的問題太多,就像是宋高宗留下的爛攤子。
南宋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沒能被金軍侵犯,還是靠的岳飛等忠臣良將打下來的和平,但是這段時期給南宋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不僅百姓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就連官員們有時候都要為生計發愁,國家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透露着一種貧窮。
但就在這個時候,趙昚還是做出了一件“兇殘”的事情,前面提到他找來了主戰派的張浚,商量如何恢復江山。
這一商量的結果就是繼續和金軍打,同時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而這次北伐也被稱為“隆興北伐”。
此時南宋國內已經相當貧窮了,已經到什麼地步了呢?在古代打仗是需要軍備的,而當時軍備也是需要工匠打造的。
但製造這些軍備的工匠不是年紀太大了,就是因為一些原因被裁了,早先有五千工匠的規模,到趙昚時期就已經剩下八百人了。
打造兵器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八百個工匠就算一人做一件也需要一段時間,還不夠地下的士兵一人一件的,所以這也極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若是連取勝的勝算都沒有,又怎麼能夠和敵軍一較高低,更別提收復失地了,那麼這其中的問題出現在哪了?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朝廷內部的腐敗,有像秦檜等這種小人禍亂朝綱,但此時的趙昚還沒意識到問題所在,便讓張浚開始籌劃北伐事宜。
隆興元年五月份,張浚便派濠洲李顯忠率軍渡江出擊,先後收復了靈璧和虹縣等地,隨後又攻下了宿州。
北伐出征還算順利,立下了戰功的李顯忠也得到了提拔,被封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但這種好景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一方面是因為宋軍內部還存在兵器上不足的原因。
另一方面則是反應過來的金軍開始了反擊,作為金軍左副元帥的紇石烈志寧親自率兵來攻打李顯忠,先是擊退了李顯忠的進攻,隨後又調集重兵前來。
此時的邵宏淵還在按兵不動,試圖動搖軍心,還有一些參戰的將領準備帶兵逃跑,只有李顯忠還在孤軍奮戰,最終還是不敵金軍,只能趁着夜色撤離宿州。
如今從形勢上來講,宋軍最終還是不敵金軍,金軍看到宋軍退敗,便乘勝追擊,宋軍大敗,傷亡慘重,至此第一次隆興北伐失敗。
三、“殘忍”的決定
這次隆興北伐的失利,也帶給趙昚許多教訓,也開始反思戰爭失利的原因,以及其中所出現的問題。
而這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朝廷內部的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將士們也沒有誓死報效國家的堅定決心,更重要的則是兵器不足。
於是趙昚便做出了一項“殘忍”的決定,就是準備懲治貪官,並且恢復以前嚴厲的考核制度,任用賢能之才,撤掉了一些無用之輩,吃着國家飯卻做不出成績的官員,也沒有多大的才能。
趙昚還吸取了秦檜這種長期擔任宰相的教訓,導致在朝中形成了一張巨大的“關係網”,培養了許多親信。
所以他極大的縮短了宰執在位的任其,就是地方宰執發展個人勢力,結黨營私,同時還十分遵守外戚不幹政的“家法”,也有效的防止後來權臣韓侂胄、賈似道外戚專政的局面。
同時在宰執這種宰相和執政方面的關係上,讓參知政事成為牽制宰相的力量,同時還加強了台諫官監察的職能,主要就是加強對宰執集團的監察。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台諫官和宰執集團暗中相互勾結,他將台諫官的除授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此便達到了目的。
在任用賢能的過程中,趙昚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少有人願意做地方官,大多都願意做京官,因為地方官太累,而且錢少,而京官清閑,所處的位置是京城,地段也好。
於是趙昚便除掉冗雜的京官,提拔重用地方官員,使地方官員逐漸多了起來,在趙昚的治理下,南宋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的階段,這也是南宋能夠續命百年的原因。
結語
趙昚凡事必躬親的背後,也看出了他對百官的不信任,所以勤於朝政,不被貪官所蒙蔽,在位期間,國家也呈現穩定繁榮發展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