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6年傳來了一個震驚中國文壇乃至震驚全國百姓的消息:魯迅先生在一個金秋十月永遠離開了我們,也離開了折磨他已久的病痛。10月18日是年僅55歲的魯迅先生在世的最後一天,即使病痛已經讓他的手發青發紫,魯迅先生還是堅持提着筆顫顫巍巍地寫作,傳播着自己的思想,點亮他人的人生。
可以說自從拿起筆杆子的那一刻起,魯迅先生就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文學事業,獻給了解放中國百姓的偉大征程,也不怪毛主席評價魯迅先生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這樣一位在文學史上留下顯著成就的傑出思想家,在生命的最後一天又經歷了什麼,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棄醫從文 成為精神上的戰士
魯迅先生很愛記錄自己的生活,對年少青蔥歲月也多有記錄,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等文學作品中不難看出魯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闊綽家族,是衣食無憂的小少爺,與成年後為百姓寫下萬字長篇,怒斥社會黑暗的形象截然相反。
魯迅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就在1893年祖父入獄,魯家迅速衰落,牆倒眾人推,魯迅也從“迅哥”變成了誰都可以取笑的落魄小少爺,為了生計發愁,也因為能剩下兩個銅板歡呼雀躍,這是魯迅第一次體會到平民百姓的疾苦,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因為一口飯吃捨棄尊嚴,這場風波讓年少時的魯迅經歷了一場暴風成長。
後來魯迅的父親身患重病,為了維持父親的生命體征,魯家四處求醫問葯,家底也很快揮霍乾淨,甚至到了四處借錢的地步,當時的魯家甚至拿不出一元四角錢為魯父治病,足以見魯家的衰敗與拮据,向來不做粗活的母親也為了給丈夫治病熬夜編着草帽納着鞋底,可以說魯父的治病錢是魯家一點一點咬緊牙關省出來的。
即便是這樣,魯父還是在三年後不幸離世了。父親的逝世給了魯迅很大的打擊,他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悲傷,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挽救更多的生命。魯迅的母親也很支持魯迅的理想,省吃儉用在極端艱巨的環境下硬生生存下了8塊錢供魯迅讀書,魯迅知道家庭的不易,也知道母親為了讓他上學付出的努力,在學校很是用功,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公費送到日本留學。
日本良好的教育條件確實給魯迅創造了更大的學習進步空間,但是隨着侵略戰爭的步步擴張,國家的主權被一步步踐踏,百姓在炮火中苦苦掙扎,這一切都讓魯迅看不到國家的前途與希望,成為一名醫生又能治癒幾個戰爭中的百姓?
魯迅對自己的理想第一次產生了動搖,這個時代最缺的並不是治病救人的醫生,而是啟迪大家思想,揭露社會黑暗,讓百姓生出勇敢,剷除愚昧的人,而文學作品就是最好的載體,魯迅毅然棄醫從文,用細細的筆杆子寫下最壯闊的文字,作為一名橫空出世的新星震驚了社會,所披露的社會現實更是催發無數人奮進,留下的文學作品至今還在引領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奮進。
經歷兩段婚姻
如此追求自由平等,厭惡舊社會惡習的魯迅也曾在母親的強制要求下有過一段包辦婚姻,還在日本留學時魯迅的母親就寫信告知魯迅,家中為他物色了一位符合封建時代對女性所有要求的好妻子,就等他回家後拜堂成親,這位女子名叫朱安,年長魯迅三歲,是如今時代為數不多的纏足女孩,符合當時對女子的所有要求,善良溫柔,以夫為綱,魯迅母親對她很是滿意。
這門婚事只有作為新郎官的魯迅很不樂意,他排斥封建社會的一切,自然也排斥自己這個素昧謀面的妻子,但在母親的授意下,魯迅還是與朱安成為了明面上的夫妻,雖然拜了堂走了流程,但是兩人只是有名無實的夫妻。
魯迅也曾想過解放朱安的思想,讓她見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與人生,解開她的纏足,教她認字讀書,但是身體上的禁錮好解開,思想上的禁錮卻很困難,朱安並沒有因為丈夫的幾句話而對信奉了十幾年的封建思想產生動搖,她還是堅定不移地想做一個世俗方面的好妻子。
魯迅知道自己改變不了她,對這門親事也很是不滿意,在成親第二天就睡在書房表達自己的不滿,二人雖然結為伴侶但是形同虛設,各干各的事情,魯迅對這門婚姻徹底喪失了信心。
不過朱安確實在魯迅背後默默付出了很多,在他遊走在全國各地參與革命鬥爭時,是朱安在老家負責着魯迅母親的飲食起居,才讓魯迅沒有後顧之憂。
魯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結識了一名名叫許廣平的女子,與朱安不同,許廣平接受過新思想教育,是一名自信年輕的進步女性,二人在生活中結下深厚情誼結為夫妻,在魯迅四處奔波的日子裡,許廣平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相伴終老。
魯迅先生的最後一天
在巨大的壓力下魯迅先生染上了很嚴重的煙癮,最厲害的時候一天要抽幾十根香煙,但是僅憑魯迅先生微薄的稿費並不足以支撐香煙這種貴价物品的開銷,因此魯迅先生多買一些價格低廉,質量堪憂的廉價香煙,可這對魯迅先生的身體造成了極大損傷,染上了肺結核等疾病,給魯迅先生帶來了很大痛苦。
曾有美國的醫生為魯迅先生做診斷,拿着檢查單震驚的說不出話,魯迅先生的病情已經嚴重到醫生都覺得無力回天的地步,魯迅先生不愛去醫院,有點小傷小痛自己扛扛就過去了,一拖再拖下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直到因為呼吸困難無法工作才到家醫院就醫,此時的肺部積水很是嚴重,醫生建議魯迅先生做好長期入院治療的準備。
魯迅先生拒絕了醫生的提議,醫院環境並不適合他進行創作,他堅信自己能挺過難關,選擇在家吃藥治病,魯迅先生對自己身體十分自信,也堅持着每天服藥鍛煉,有時候精神狀態比健康的人還要好,大家也會因為生出錯覺,覺得魯迅先生已經痊癒,只有作為枕邊人的許廣平知道深夜裡魯迅先生壓抑不住的咳嗽聲透露着他的痛苦。
據許廣平回憶,魯迅先生生前的最後一天他做了許多事情,一大早魯迅先生就起來寫下悼念章太炎的悼文,然後精神很是抖擻,要許廣平陪着他到附近里轉轉。許廣平並不覺得魯迅先生如今的身體狀態適合出門,但是拗不過魯迅先生,只好陪他出門散步。
魯迅先生徑直來到了好友家中,與好友共進午餐後進行暢談,直到傍晚白意猶未盡的回家,放在平常這已經是魯迅先生一天最大的活動量了,偏偏那天魯迅許久不見的弟弟也來拜訪他,魯迅心情大好,一時間忘了疲憊,與弟弟又一起聊天到十一點,興盡時嗨偷偷點起了一根香煙,誰也想不到,這根香煙竟然是殺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半夜,許廣平被魯迅先生突如其來的咳嗽聲吵醒,之前魯迅先生可沒有如此大的反應,許廣平趕緊為魯迅先生端來熱水和藥物,但是服下藥的魯迅先生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
因為病痛的折磨倒在床上翻來覆去哀嚎不已,許廣平覺得情況不對,趕緊寫便條通知醫生,魯迅先生掙扎着站起身,堅持要自己寫,此時的他雙手紫漲,連筆都握不住,卻堅持不讓許廣平代勞,許廣平在一旁看的連連着急,終於魯迅先生反反覆復修改好幾遍,寫好這張便條,許廣平急急忙忙拿着便條去找醫生,待醫生抵達時魯迅先生已經很是虛弱,他趕緊為魯迅先生插上大大小小的儀器,讓魯迅先生不停的吸氧,還為他注射了強心劑,饒是這樣魯迅先生身上還是冷汗連連,淋濕了好幾塊帕子。
這一夜註定無眠,大家都守在魯迅先生的床前祈禱他能度過難關。可這一次命運似乎不打算放過魯迅先生,他的呼吸漸漸微弱下來,對於身邊人的呼喊也沒了反應,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離開了人世,享年55歲。
魯迅先生猝不及防的離開好似平地一顆驚雷,震驚了全國人民,大家都沒有想到寫出如此文字的巨匠竟然就這麼悄悄隕落了,全國都在為魯迅先生的逝世感到悲痛。幸好魯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流傳在世間,他的思想才得以繼續傳揚,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