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九鵬舉
編輯|九鵬舉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除了繼承劉備、諸葛亮等人打下的江山,似乎沒有過人之處,然而,諸葛亮卻認為他城府很深。
被誤解的蜀後主
劉禪在年僅16歲時繼承了劉備的大統,成為蜀漢的皇帝,當時的北方的曹魏國力強盛,蜀漢必須依靠謀士諸葛亮的輔助,才能在亂世中立足,對一個少年君主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擔子。
諸葛亮為了劉禪,忠心耿耿,甚至在給劉禪的出師表中表示,要為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劉禪明白,自己作為君主,最重要的責任是保護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而不是孤注一擲地同強大的曹魏作戰。
後來,蜀漢終究不敵曹魏,劉禪成為了曹魏的階下囚,司馬昭將劉禪軟禁在洛陽,並設宴刻意羞辱他。
劉禪在宴會上表現得毫無憂國憂民之心,這讓參加宴會的蜀漢舊臣們倍感痛心。
劉禪其實是在積極應變,因為他知道,任何可能被認為是反抗的舉動,都可能招致曹魏的殘酷鎮壓甚至殺戮。
為了保全自己和百姓的生命安全,他只能忍辱負重,裝出一副昏庸無能的樣子。
要知道,劉備在世時,一心想要延續漢室血脈,復興漢朝,為此,他不惜南征北戰,四處征伐。
晚年的劉備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需要立下繼承人來延續他的事業。
其實,劉備一生共有四個兒子,養子劉封是軍事才能出眾,但因在關羽被擒時沒有出兵相助,且有欺凌他人的行為,被劉備所殺。
除劉封外,劉備還有親生的三個兒子,這三人中,劉禪的才能確實不如其他幾人突出,但劉備還是選擇讓他繼位,表面看來令人不解。
然而仔細想來,劉備此舉也非毫無道理,劉封雖才華出眾,但欠缺仁德,難以長期穩定國家,其他兩子雖不差,卻也沒什麼太大成就。
反觀劉禪,雖不聰慧,但溫和仁厚,順從師傅教導,正是可以輔助的好苗子。
因此,劉備猶豫再三,還是將希望寄托在劉禪身上,希望他能依靠謀士之助延續自己的事業。
劉禪從小生活坎坷,幼年喪母,又幾近被劉備遺棄,四歲時,差點被繼母帶離蜀地,直到十二歲,劉備方才正式立他為太子。
在此期間,劉備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讓諸葛亮親自教他書學,還安排老師傳授他兵法,劉備的用心,可見一斑。
劉備臨終前,他將劉禪和諸葛亮召到跟前,讓兩人緊緊握手,交代諸葛亮一定要輔佐劉禪。
劉禪也表示,父親去世後,一定會尊重諸葛亮的意見,這一番叮囑和保證,讓劉備對蜀漢的未來充滿信心。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作為丞相執掌朝政多年,蜀漢國力達到鼎盛。
劉禪在位期間,外患內憂不斷,他靠勤政愛民化解了許多危機,最終還是不敵魏軍,但他考慮到民生疾苦,決定投降,避免更大災難。
雖然劉禪常被人認為愚笨、懦弱,但他勤學好問,順從謀士建議,努力繼承劉備遺志,鞏固發展蜀漢江山。
雖然他個人的才能有限,但他儘力而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已屬不易。
劉禪謹慎穩重
尤其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成熟穩重地處理國家大事,繼續重用賢才,以吳壹和蔣琬為首的文官武將團隊支持朝政,在艱難局面下穩固江山。
在此期間,劉禪改革中央官制,防止個人權力過大,他分立行政與軍事,以蔣琬掌管行政,費褘掌管軍事,相互制衡。
這顯示劉禪政治思維敏銳,懂得權力制衡之道,劉禪深諳人心,洞悉權力易致腐敗,因此設法分權避免禍害。
不僅如此,劉禪登基前期,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兩人君臣關係恰當,卻沒有完全放權給諸葛亮。
要知道,北伐中劉禪召回諸葛亮,而諸葛亮只得歸來,可見劉禪掌控大權,他雖年輕,但政治頭腦不俗,能堅持自己的判斷,不被諸葛亮牽着鼻子走。
北伐多次受挫嚴重影響國力,劉禪停止北伐,轉為恢復經濟,五年後國內已趨穩定,他又重新與東吳修好,鞏固南方,這充分展現他的穩健與膽識。
這樣看來,劉禪識時務,知北伐難產實效,既敢於停止,也能穩住軍心民心,他又與舊日盟友復聯,這種膽識和魄力,可見非無能之輩,
劉禪在位四十多年,除諸葛亮輔政期,其餘時間都是獨立執政。
在此期間,劉禪治國有方,國內未出現叛亂,確實不易。
劉禪還待民如子,民心歸附,國內安定祥和,這足以證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統率才能。
此外,劉禪明智地對待降魏,言辭謹慎,保全性命,他非無能之人,而是精通帝王之術,懂得退讓以求自保。
就這樣,劉禪在魏國境內小心行事,從不透露對故國的思念,直言樂意留在魏地,這種機智能保性命。
諸葛亮發現劉禪的聰明才智
而諸葛亮五度北伐,積勞成疾,已到彌留之際,劉禪非常擔心蜀國局勢,特意派心腹李福前去探望,詳細詢問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和處理國事的辦法。
諸葛亮也毫無保留,將軍國大計,以及身後事一一告知,他還特意囑咐劉禪,自己走後,希望劉禪能照顧好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使他衣食無憂,平安度過一生。
沒想到,李福第二次專程來訪,直接問諸葛亮死後由誰來接任他的位置。
諸葛亮立刻推薦蔣琬為合適人選,又說蔣琬之後可由費禕替上,李福仍想繼續探問,但諸葛亮已經不再回答,沉默以對。
諸葛亮立即察覺,這是劉禪在試探他,看他是否有意在死後,要把軍國大權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心腹。
諸葛亮雖然感嘆劉禪不再是當年那個單純樸實的少主,已經變得謹慎多疑,但也為劉禪的成長感到欣慰。
劉禪能成長為明君,諸葛亮便可放心去世,這也證明,劉禪並非所有人眼中那般迂腐愚鈍,而是頗有慧眼和城府。
如在諸葛亮臨終前,劉禪即能提出接任問題,就是為穩定軍心民心,在蜀漢滅亡後,劉禪面對魏國司馬昭,也能沉穩應對,裝出樂不思蜀的模樣,讓司馬昭誤判蜀漢無力東山再起。
其實,諸葛亮也在北伐期間,擔心劉禪無法成材,管理蜀國。
好在劉禪終於在諸葛亮彌留之際,表現出聰明才智,體恤民情,這也使諸葛亮放下一顆因操勞而日漸衰弱的心,安然離世。
這時的劉禪已成長為明君,使得諸葛亮對蜀漢前景充滿了信心,他也可放心將自己一手打下的基業交予劉禪。
這也印證了,時間和環境能使人改變,劉禪從一個懵懂的少主,成長為穩重精明的君王,諸葛亮在最後時刻看到這一點,也就無憾了。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展現君主風範,謹慎執政、穩定局面,治國有方,確實不宜輕視。
他政治能力強,手腕高明,帝王之術深諳,穩健與決斷兼備,即使處境艱難,也能鞏固大業,絕非無能之輩。
在此期間,劉禪使用他的智慧化解了面臨的危機,但代價是被後人罵為“樂不思蜀”,而我們不應輕易評判他當時的無奈和艱難抉擇。
其實,一個君主面對強大的敵國,首要任務是保護百姓的生命,劉禪選擇不戰而和,這需要極大的膽識和遠見。
同時,我們不應苛責劉禪所謂的無能,而應明白他當時保全生命的艱難處境和背後的聰明才智。
我們可以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理解一個君主在亂世中的取捨和無奈。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注+評論,方便剩下後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注到
往期精彩鏈接
2000年趙南起上將訪韓,臨行前提出申請:希望回韓國老家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