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分享,為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丨閑娛fashion
編輯丨閑娛fashion
自古就有“大智近妖,大善近偽”的說法,來強調那些聰明的不像話的歷史人物,當然還有那些美得不像話,強得離譜的人物,也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被妖化。
而在歷史上有這六位人物,他們有的被妖化成為反派人物,有的人被認為是“神人下凡”,有的更是被黑到跳進黃河都洗不清。
其中妲己在這裡面都進不了前五,第一名更是被黑的最慘。
那麼,他們都是誰呢?
【▶>妲己成“狐狸”<◀】
妲己,一個深入民心的名字,一提到她,許多人腦海中先出現的就是“狐狸”這一形象。
但這一形象的產生,其實是後人對她的文學想象,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妲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世人熟知的紂王妲己,或許並非史書所記載的那般十惡不赦,作為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辛的寵妃,妲己在歷史上確實留下了不少爭議,但我們無從得知當時真實的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
根據《尚書·牧誓》的記載,妲己原是有蘇氏的女兒,在帝辛征服有蘇氏後被納為妃子。
《牧誓》中雖有提及“唯婦人之言是聽”,但並未明確指出此婦即為妲己,作為周武王討伐帝辛時的檄文,《牧誓》中對妲己的描述可能帶有誇張之處,其可信度仍有待考證。
在距商朝滅亡800多年後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妲己被賦予了更多罪狀,但我們很難相信作者能確切知曉800多年前的歷史細節。
妲己被妖魔化的過程,也許始於後人的文人筆墨。
對妲己最大的影響無疑來自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書中將妲己描繪成一個本性善良的狐狸,目的是迷惑帝辛使商朝滅亡。
正是這部小說將妲己塑造成一個十足的禍國妖女,對後世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據考古發現,“紂王”的稱呼本身即帶有貶義,不太可能是帝辛本人使用的正式帝號,帝辛暮年沉迷聲色也是事實,但像“唯婦人之言是聽”這樣的指責似乎言過其實。
在帝辛執政期間,妲己的勢力其實微乎其微,無法獨自左右朝政大計。
周文王和周武王詆毀妲己,也許只是出於政治需要,以便取得民心並推翻商朝統治。
我們今天看待妲己時,也應儘可能擺脫後人的偏見,還原歷史真相,公正地評價這位被歷史污名化的美麗女子。
作為戰俘出身的妲己,能得到帝辛的寵幸無疑是她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從一個普通女子躍升為王后的地位,對妲己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榮耀。
她很可能會全心全意地侍奉帝辛,爭取獲得帝辛的寵愛。
然而,帝辛本身就是一個性格強勢的君主,他未必會真的言聽計從妲己,所以“唯婦人之言是聽”的說法可能有些牽強。
但妲己為討好帝辛,極可能會間接影響一些政治決策,這也為周文王等人提供了口實,把商朝的滅亡全部推到一個女子身上。
總之,妲己被塑造成“狐狸”,反映的更多是各個時代的社會思想傾向和文學創作手法,而非歷史事實。
我們在欣賞文學創作中妲己的神奇形象時,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歷史視角,而以下這對夫婦也是被文學創作毀了聲譽。
他們是誰呢?
【▶>潘金蓮成了壞女人,武大郎成了矮窮挫<◀】
武大郎本名武植,並非《水滸傳》中描述的矮窮挫,而是一位相貌堂堂、身材高大的才子。
據記載,武植身高達七尺,相貌英俊非凡,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早逝,自小家境貧寒,卻憑藉聰穎過人的才華,刻苦攻讀,後來高中進士,成為一位才學兼優的成功人士。
武植考取功名後,被分配到山東陽谷縣任縣令,他為政清明,深得民心。
在任期間,他努力興利除弊,作為一名父母官,他確實深受百姓愛戴,有求必應,樂於助人,常常資助貧困鄉親,因此被稱為“活菩薩”。
他的妻子潘金蓮也絕非一個“紅杏出牆”的女子,相反,她是一位大家閨秀,有見地有修養,對武植愛屋及烏。
她不顧家人反對,在武植還沒當官前就接濟過他,兩人感情篤深,結為連理後,潘金蓮以賢妻良母之德聞名鄉里,祖宗都誇她是個賢惠的好媳婦。
這對恩愛夫妻育有四個兒子,都是讀書人,二人感情非常好,共同經營家業,被視為村裡的楷模,然而好景不長,這對夫妻後來遭人陷害,聲名掃地。
武大郎有一位名叫黃堂的朋友,這個黃堂性格刻薄,嫉賢妒能,年少時他家境尚好,曾經資助過貧困的武大郎。
但後來黃堂家道中落,他就前去投奔武大郎,希望得到幫助,武大郎對他還是一視同仁,沒有特殊照顧,這令黃堂很不滿。
後來黃堂的房子失火燒毀,武大郎默默地派人幫黃堂重新建造了房屋,卻沒有告訴他是自己幫的這個忙,想給黃堂一個驚喜,誰知黃堂越想越氣,覺得武大郎忘恩負義。
於是黃堂四處散布謠言,說武大郎夫婦忘恩負義,後來黃堂邂逅了西門慶,西門慶曾經作惡多端,被縣令武大郎懲治過,一直對武大郎懷恨在心。
兩人一拍即合,編造謠言詆毀這對恩愛夫妻。
西門慶故意污衊自己是潘金蓮的“小三”,和黃堂編造花邊新聞,到處傳播,這些謠言迅速傳開,夫妻二人名譽掃地。
數年後,施耐庵根據這些謠言,將故事寫進《水滸傳》,讓武植和潘金蓮的污名更廣為流傳。
從此,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形象就被嚴重污衊了,幾十年過去,施耐庵的後人終於調查清楚了真相,知道這只是黃堂和西門慶的陷害。
他特意為武大郎夫婦寫下了道歉信,前往他們的墓前祭奠致歉。
可惜,在許多人的眼裡,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形象早已變得不堪,這可真是謠言害慘了人啊!
【▶>諸葛亮沒被黑但被神化了<◀】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聰敏睿智著稱,深受後人推崇,但是關於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
一方面,有人讚揚諸葛亮忠心報國、智勇雙全,這個正面評價源自史書和小說的渲染。
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為輔佐劉備、以計取勝的漢室忠臣,他在長坂坡擊敗司馬懿,被描寫為“出神入化”。
在為孫劉聯盟對抗曹操時,他祭風求雨,呼風喚雨般地為孫權提供東南風,助其火攻擊敗曹軍,這些描寫無疑將諸葛亮刻畫為智勇超群的人物。
但是,這些評價存在一定的誇大之嫌,比如諸葛亮在長坂坡用計退敵的對象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祭風求雨一事也純屬杜撰。
細究史料可以發現,諸葛亮的實際軍事才能並不如小說所描述的那麼出眾,劉備去世時,也並未全權託孤於他,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也存在一定限制。
諸葛亮北伐的戰績也頗受爭議,他多次出兵攻魏,但均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
前幾次北伐佔了便宜,但也付出不小代價,損失了大量將領,晚年的北伐更是以失敗告終。
姜維接班後情況也大同小異,可以說,諸葛亮的軍事成就並不如神話般出色。
當然,也有人為諸葛亮的北伐正名,他們認為,以蜀漢寡弱的國力長時間牽制魏軍,並非全無成效,有學者還分析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圖,認為其打算長期消耗魏國。
但即便如此,也難掩諸葛亮軍事能力被誇大的事實。
儘管關於諸葛亮的評價頗多爭議,但他並未像東吳的周瑜那樣深受污名化。
周瑜之所以被醜化,是因為《三國演義》刻意描寫他嫉賢妒能、陷害諸葛亮,以襯托諸葛亮的形象。
相比之下,雖有人批評諸葛亮被神化,但他總體上仍是一個正面人物的印象更深。
可以說,諸葛亮確實政才兼優,但也非全知全能,把他描繪成無懈可擊的聖人,或輕描淡寫成功績平平之輩,都與史實存在一定出入。
作為一個傑出的歷史人物,我們不應將諸葛亮的形象極端化,而應採取平和的態度看待他的成就與不足。
而接下來這位,就是在“神化”諸葛亮的情況下,被貶的一文不值的君主,他就是被黑了1700多年的亡國之君劉禪。
【▶>劉禪:一個被黑了1700多年的亡國之君<◀】
劉禪作為蜀漢的第二代君主,繼承了劉備的基業,面臨魏國強大的軍事壓力和蜀漢內憂外患的困境。
但是,他卻一直深受“昏庸無能”的評價,如果我們跳出先入為主的觀念,放在當時的歷史語境里審視,就會發現劉禪是一個務實英明、深謀遠慮的君主。
劉禪年輕時期的經歷為他後來的執政打下堅實基礎,劉備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讓他“讀漢書、禮記”,學習先賢之道,以備繼承大位。
諸葛亮也曾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表明劉禪受到良好教育,有才幹和品德。
劉備臨終時託孤給諸葛亮,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心意,並非看輕劉禪。
諸葛亮輔政期間,劉禪對他給予極大信任和支持,二人關係密切如父子。
劉禪不插手軍國大事,讓諸葛亮全權處理,使蜀漢國力漸盛,劉禪也深諳人情世故,安撫群臣,維持朝堂穩定。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平穩處理了權力交接,沒有爆發政變,可見他善於平衡各方勢力。
北伐失敗後,劉禪採取守勢,使國家安定發展,他沒有像小說所寫沉湎聲色,而是辛勤處理政事。
面對日益強大的魏國,他減輕徭役以安民心,劉禪晚年重用黃皓,也是迫於無奈,並非昏庸。
最後,劉禪主動投降,保全了蜀漢文化,使大批百姓免於戰禍,這一英明決定體現他深謀遠慮的政治智慧。
可以說,正是有了劉禪40餘年的穩健統治,蜀漢才能在歷史上確立其不可磨滅的地位。
所以,劉禪並非傳統印象中的庸懦之主,而是一個充滿政治智慧的君主。
他確保了蜀漢的安定統治,對維繫國家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千古一帝秦始皇,歷史上被黑得最慘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混戰,各國都想完成統一大業。
在這場紛爭中,秦國經過秦孝公、秦莊襄王等一系列英明君主的積累,國力日盛。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即位後,命王翦擊滅了西周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完成了秦朝的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
秦始皇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廢除了列國的度量衡制度,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貨幣統一,消除了各國之間的界限,促進了交流,此舉被後人譽為“統一六國,成就大業”。
他還修築長城,連接舊有的戰國烽火台,形成了萬里長城雄踞邊疆,修建馳道溝通全國各地,修建靈渠引水入城,在當時是極其宏偉的工程。
但是,秦始皇的作為也招致了批評,他下令焚燒諸侯國的歷史典籍,坑殺了許多術士和反對者。
他修建阿房宮時,動用數十萬民工,導致勞民傷財,他在自己死後要營建規模巨大的陵墓,繼續勞民損財,這些行為讓後人詬病。
秦始皇去世後,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秦朝在建立僅15年後就滅亡了,這也被視為秦始皇苛政的惡果。
漢朝取代秦朝後,史官們大肆批評秦始皇是暴君,將秦朝視為殘暴之代。
不過,歷史往往由勝利者書寫,這些記載不免存在片面之詞。
更為審慎的歷史學家也注意到,秦始皇並不是完全的暴君,他曾重用失誤的李信,沒有加害功臣,這都顯示了他是一個明智和寬厚的君主。
即使按當時的標準,秦始皇的作為也不應簡單地歸為暴政。
可以說,秦始皇既有建樹,也有過失,一個歷史人物很難用簡單的褒貶來概括。
特別是對於開國皇帝這樣的人物,功過自有公論。
現代人判斷歷史,更需要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以開放、理性和審慎的視角,在歷史的坐標上定位這個功罪參半的人物。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