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樟樹市(原為清江縣)經樓鎮神嶺村委會後陳村。村子的西頭有一口老井,歷史悠久,伴我長大,我與老井有着深厚的感情。
這口老井是什麼時候打的,已經無法考證。打我能記事起,我就看到了這口老井,且是當時村裡唯一的水井。父親1921年出生,據他說,他出生後印象中就有這口老井。可以準確肯定,當時這口老井至少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根據《清江地名志》記載,我們家鄉後陳村是元朝致和年(1328年)從九江遷此建庄的。按照慣例,一個村子要生存,首先要有水喝,也就是首先要有井。村民們代代相傳這口井是村裡唯一的水井。後陳村建庄至今已有695年,由此推想,故鄉的老井可能有幾百年的歷史。
老井的井壁是用磚砌成的,圓形,井身大約有五、六米深,圓周長1.5米左右,建得十分堅固。在我記事起到現在,從沒有看到過這個口老井坍塌過。
老井的水量十分豐富,一年四季多數時間,這口水井可以滿足村裡四五百人的用水需要。尤其是春季,水面離井口只有一米多深,用扁擔勾住水桶可以直接從井中把水提上來。但遇到旱季時,如秋冬季節,水位會低一些,從井中提水要在吊桶上加上繩子才能提到水。
老井的水質很好,清澈而不混濁。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水位下降,井水更加清涼而帶甜味。很多人家就會用竹子做一個小竹筒,到老井裡打新鮮水喝。記得夏天中午勞動回家,父親就會叫我趕快去老井打一竹筒水回來大家喝。累了,渴了,回家喝上一碗老井裡的新鮮涼水,涼涼的,甜甜的,真是一種享受。要是碰上家裡做了糯米酒,用老井裡的水,兌一碗新做的糯米酒,那真是一個“爽”字,至今回味無窮,勝似瓊漿玉液。
老井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村子中村民們信息的集散中心。村裡人多,水每天要喝,老井一天到晚都有人光臨打水。挑水時,互相打個招呼,聊聊農事農活,說說家長里短,交流要聞新事。農民的清貧日子就這樣平靜地度過。
為了保證老井的水乾淨,每年都會清洗一次老井。我曾親眼看過大人們洗井,長大後也參加過生產隊的洗井。洗井的時間一般是在冬季,臘月,大約在春節前四五天。選幾個村裡的壯勞動力,輪流不停地用水桶從井裡提水上來。提水時,水仍在不斷湧出,所以速度要快,提水量要超過井底的出水量。水掏幹了,立即叫人下到井裡,一邊抓緊提水,一邊清出井裡的淤泥,還有掉到井底的雜物,這就叫洗井。平時有雜物掉到井裡,只能趁着洗井拿上來。洗井是一項辛苦活,人下到井底,透骨地寒,時間久了吃不消,要搶時間清理。下到井裡還有一定的危險性,畢竟要下到五、六米深的井底且沒有任何防護設施。因此,按照村裡祖輩傳下來的慣例,井底撈上來東西會歸下井人所有。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無非就是擔水時人們掉井底的硬幣等。另外,生產隊會買一包煙給下井人作為補償。
一年年過去,村裡的人口越來越多,一口水井,漸漸不能滿足全村人的用水需要了,大約是80年代。村裡打了一口新井。但水質不管怎樣都比不上老井的水。也沒有老井的水豐富。人們還是喜歡到老井裡面去打水。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很多人開始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井,生活更方便了,到老井打水的村民們越來越少了。
自從離開家鄉,回來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我仍然惦記着故鄉的老井,回家後,總要到老井去看一看,回憶在老井邊發生的往事。老井就像自己的親人,他默默無聞,不聲不響,守候在村頭,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故鄉的人,老井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繼續在為村民服務。我很想建議村裡幹部能組織村民把這口老井整修一下,這既是一個服務全村人的民生工程,也是一個有着歷史價值的文化古迹,還是一千多後陳村兒女的珍貴遺產。
感謝故鄉的老井養育了我,願故鄉的老井能永留兒女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