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4年,浙江一個小姑娘意外撿到一條“小船”。沒想到,專家看過後,卻說這是一件稀世珍寶,並爽快地獎勵給她68元錢。
更離奇的是,如今這條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小船”,市場價值竟然已經超過了1000萬。
小姑娘究竟是怎麼撿到的呢?這究竟是個什麼物件,竟能如此值錢?故事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少女意外撿寶
1937年,何招娣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山村。她的爸媽都是村裡的醫生,平日里經常上山採藥。
1954年,17歲的何招娣已經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按照慣例,她也到了該出嫁的年紀。可是,置辦嫁妝卻讓一家人犯了愁。
於是,何招娣便把上山採藥的活攬了下來,幫着家裡分擔起來。有時,她一去就一整天,背回來好大一籮筐的藥材。
這天,何招娣與往常一樣,和爸媽打過招呼就上山了。不一會,她就採到了不少草藥。
沒成想,天空突然飄起了雨點。於是,何招娣加快了速度,尋思趁着下雨前,儘可能多的採到一些。
猛地,她的鋤頭碰到一個堅硬的物體,發出一串清脆的聲音來。何招娣用鋤頭颳了層土,發現地里藏着一個青綠色的物件。
她連忙用手刨開土,把它挖了出來。等到她看清楚是什麼,整個人一下開心地叫了起來。
原來,這個通體青綠色的物件,竟然是一條小船。這條船也就手掌大小,但做工非常精緻。船上還有2個客人與1個船夫,活靈活現。
何招娣只當這是個小玩意,便把它揣進口袋,帶回了家。
然而,當她把小船拿給家人看時,即便是見多識廣的爺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只知道這是件瓷器,看樣子比較貴重,就讓家人鎖了起來,好在以後給孫女換了錢做嫁妝。
寶貝價值不菲
日子過得很快,轉眼過去了大半年。這天,何招娣跟着父母去鎮上,參加親戚的婚禮。她看見滿桌的餐具都是瓷器,就想起來那條小船了。
於是,她就跟同桌的親戚聊了起來,說這條船是什麼什麼樣的。巧的是,與她同桌的有一個新郎的外甥,他正好在省里的博物館工作。
聽着何招娣的描述,他就感覺到,這個小船可不是一般的物件,說不定就是件文物。
幾天後,他就帶着證件來到了何招娣家。在他的要求下,何家拿出了小船。這一來,更加印證了他的觀點。
他對何招娣說道:“這應該就是一件文物,建議你們儘快交給博物館。”
何招娣眼睛瞪得大大的,她壓根沒想到,自己撿個東西,竟然還是個寶貝。而且,如果不上交,居然還能違法?沒辦法,一家人只好帶着東西來到了博物館。
由於他們是屬於主動上交,因此博物館獎勵了他們68元現金。這在當時,可算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於是,何家興高采烈地回去了。
然而,當文物專家進一步鑒定時,卻不由地大吃一驚。
原來,這條小船可不是一件普通的瓷器,它的學名叫做“硯滴”。
眾所周知,古時候,文人墨客寫字之前都需要先進行磨墨。而在磨墨的過程中,需要加入一些適量的水。因此,“硯滴”就出現了。
簡單來說,它就是磨墨時需要用到的一種類似小水壺一樣的東西。
但是,為了與“文房四寶”相配套,工匠們也費盡心思,給硯滴設計了很多種造型。這樣一來,硯滴不但繼續保持了它的功能性,更逐漸演化成一種工藝品,閑暇時還可以供人把玩。
另一方面,何招娣的家屬於龍泉鎮。龍泉這個地方名揚海內的,除了寶劍,就是瓷器。龍泉窯曾是宋代六大名窯之首,它的產品大多都是皇室貢品。
而這條小船,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就連船頂的篷子都非常精緻。而且,整條船通體釉色淡青,即便放在龍泉窯里,也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於是,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件硯滴出產於南宋時期,價值難以估量,並為它取名為“龍泉窯舟形硯滴”。
文物的歸宿
現如今,這件硯滴依舊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專家曾經評估,如果流入市場,哪怕保守一些,它的估值都在1000萬以上。
俗話說,有錢難買心安。68元錢放在今天不算什麼,但對於當時的何招娣一家,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但是,對於一件文物來說,博物館也許是它最好的歸宿。經過專人的看護,讓更多的人看到,並有機會體會到這片土地的神奇。
也許,是一件更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