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逐鹿,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各顯身手,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喜劇。
三國又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諸葛亮、郭嘉、賈詡、司馬懿等,個個滿腹經綸,每一次的決勝千里,都離不開他們的運籌帷幄。
不過,也有一些才華橫溢的大才子,卻因不善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或者因為性格原因,而無謂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下面我們先說說這三位:蔡邕、禰衡和孔融。
蔡邕
蔡邕的才學就不必說了,只知道他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就足夠了。
建寧二年,怪事連連,大雷大雨、地震海嘯弄了個天翻地覆,更可怕的是好好的母雞,不知咋的就變成了公雞。
靈帝大惑不解,便問群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種怪事。侍郎蔡邕便上書一份,說是“雌雞化雄,乃婦寺干政”。
“婦寺干政”,也就是皇帝身邊的女人和太監,干預政事,掌握實權。
蔡邕說的是事實,但他的直言不諱,惹惱了太監頭子曹節。曹節聯絡同黨,抓住個把柄陷害蔡邕,結果蔡邕被罷官。
靈帝劉宏駕崩後,大將軍何進把外甥劉辨扶上大位,後來發生十常侍暴亂,何進被殺,少帝劉辨和弟弟陳留王被劫持出宮。
平叛後,西涼刺史董卓又大權獨握,他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新君。
李儒勸董卓應廣收名流,做點樣子,以收買人心。而且,還推薦了個“名流”蔡邕。
董卓聽了李儒的話,當即令人去請蔡邕,蔡邕知董卓不是善類,便一口拒絕了。
董卓大怒,又使人傳狠話給蔡邕:“若是不來,定滅你九族!”
蔡邕害怕了,為了保全家族老小,他答應到朝中做官 。董卓高興了,一個月內使蔡邕連勝三級,做到侍中。
被廢的少帝和太后、貴妃,被困冷宮,衣食短缺,苦不堪言。少帝便吟詩一首表達心中的幽怨。
此詩被董卓得到,結果一杯毒酒兩條白絹,便把少帝和太后、皇妃送上了絕路。
從此,他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無惡不作。
董卓的惡行引起群臣憤怒,先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又集結各路諸侯共討董賊。
只可惜十八路諸侯不如一個司徒王允。王允憑藉美人貂蟬,用一招連環計,就讓呂布除掉了董卓。
董卓被棄市,王允大宴眾官,慶祝勝利。突然有人報告,說有人伏在董卓的屍體上大哭。
王允立刻令人把哭着綁了,等那人被押來,大家頓時目瞪口呆!原來,他不是別人,正是侍中蔡邕。
王允斥責蔡邕:“董卓伏誅,國之大幸,臣民無不歡呼。你是漢臣,反為賊哭,為何?”
蔡邕說:“我雖不才,也懂大義,豈能背國而向卓?只是想到他的知遇之恩,不覺為之一哭。”
蔡邕還表示,如果饒他一命,可以刺面削足,讓他修完漢史。眾人也愛惜蔡邕才學,紛紛為他求情。
但王允是鐵了心要殺掉蔡邕,誰的話也聽不進去,最後蔡邕被關進大獄後縊死。
蔡邕死訊傳來,官員學者無不落淚,北海鄭玄慨嘆道:“關於漢代的史事,還有誰來匡正呢?”
禰衡
提到禰衡,大家會想到他的嘴皮子與他的才學一樣出名,有人曾經調侃他是“三國第一噴子”。
禰衡少年時期便才名遠播,連大才子孔融都仰慕他的才學,與其結為往年之交。
話說曹操招降張綉後,便讓張綉寫封信去招降劉表。賈詡進言:“劉景升喜歡結交名流,派個著名的文士去,事情比較好辦。”
當時在曹操身邊的謀士中,要說最“著名的文士”,非孔融莫屬。
於是,當曹操問“誰可當此任”時,許攸脫口而出:“孔文舉可當其任!”
而孔融卻說:“我的朋友禰衡去說服劉表更合適,他才十倍於我,我正想把他推薦給天子呢。”
就這樣,禰衡被朋友孔融送到了曹操面前。
可他一到便大發們名士脾氣,面對滿屋子的人,卻大喊:“天地闊大,何無一人也!”
曹操不高興了:“我手下有幾十人,皆為當世英雄,何為無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謀遠,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
曹操把他的謀士和武將誇了遍,可禰衡不買賬,他把曹操提到的心腹之人皆貶了一遍,說他們只不過是衣架、酒囊、飯袋而已。
曹操怒了,反問道:“你有何能?”
禰衡也不謙虛,大大地把自己讚美一番:“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豈能與俗子共論乎?”
張遼聽不下去了,拔劍欲殺掉禰衡,被曹操制止了。他說:“我正缺一個鼓吏,可讓禰衡充起職。”禰衡便成了一個擊鼓人。
一次曹操大擺宴席,令禰衡擊鼓助興,一曲《漁陽三撾》,讓滿座垂淚。
擊鼓要求換上新衣,禰衡便當著眾賓客的面,脫掉舊衣,再從容換上新衣。
曹操斥責他:“廟堂之上,何太無禮?”禰衡回曰:“欺君罔上為無禮,我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
孔融怕曹操殺了他,便勸曹操息怒。曹操指着禰衡說:“你去荊州為使,若劉表來降,便用你為公卿。”
禰衡不從,被幾個人強行挾持到了荊州。見到劉表,禰衡依舊狂傲不羈,多次譏諷劉表無能。
手下讓劉表殺掉禰衡,劉表卻說:“禰衡數辱曹操,曹操不殺,恐失人望,故意借我之手殺他,使我落個害賢的壞名聲。”
劉表又把禰衡送到黃祖那裡,起初,黃祖與禰衡相處還不錯,畢竟禰衡是當世的名士。
可後來,禰衡原形畢露。一次兩人對飲皆醉,黃祖問他:“君在許都還有什麼人物?”
不料禰衡卻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祖德。”禰衡認為配得上與他同類的,只有這兩人,而且他們只配為他做兒子!
黃祖想聽聽禰衡對自己是什麼評價,禰衡說:“你像廟中之神,只受祭拜,恨無靈驗。”
一句話惹怒了自視甚高的黃祖,隨即拔劍殺了他。臨死禰衡大罵不休。
聽說禰衡被黃祖所斬,曹操一點也不意外,他說:“腐儒舌劍,反自殺之!”
孔融
孔融比蔡邕、禰衡更出名,可能就是因為那個家喻戶曉的“讓梨”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早年便有才名,先後擔任過北海相和青州刺史。
在青州做官時,孔融遭遇黃巾軍余部襲擾,因為最終沒有挺住,避禍去了徐州。
徐州牧陶謙去世前,把徐州託付給了劉備,劉備便推薦孔融重回青州做刺史。
可當他重返青州的時候,卻發現袁紹憑藉強大的武力,想讓兒子袁譚也坐坐青州刺史的座位。
孔融不甘把刺史位子拱手相讓,便組織人馬抵抗袁紹集團,結果是孔融節節敗退,很快失去了還手之力。
似乎沒有什麼懸念,孔融戰敗了,他孤身一人逃出青州,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了個普通的文臣。
孔融跟了曹操後,曹操也曾經對他言聽計從,只是他過於剛直,屢屢犯曹操之計,使曹操越來越不喜歡他。
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曹操又把冀州收入囊中,而且還把袁紹的兒媳甄宓許給兒子曹丕做媳婦。
孔融作為孔子的後裔,是特別看不慣曹操這種做派的,便虛構了個“武王伐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的故事來嘲諷曹操。
曹操問這個故事可有出處,孔融直言不諱:“這不就是您當下這情況嘛!”
曹操恍然大悟,自己把甄氏賜給兒子,孔融不滿,是杜撰了個故事來罵我們父子啊。
不過,孔融是名士,是不可以隨便殺的,但曹操把這筆賬記在了心裡。
後來諸葛亮出山,第一把大火就是燒了博望坡,夏侯惇敗回許昌,曹操便要起兵五十萬去伐劉備和劉備。
孔融諫曰:“劉備、劉備乃漢室宗親,不可輕伐。今丞相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大怒:“劉備、劉表乃逆命之臣,豈能不討!如有再諫者,斬!”
孔融被斥退,他走出府門長嘆一聲:“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
就是這句話,被御史大夫郗慮的家客聽到,報告了主人,而郗慮與孔融有過節,便添油加醋地轉告給曹操。
更要命的是,郗慮還說禰衡之所以敢於侮辱曹操,也是因為背後有孔融指使。
新仇舊恨,曹操已經忍無可忍。他當即命廷尉捕捉孔融,並且誅滅全家。
孔融被殺後,京兆脂習伏其屍而泣曰:“公剛直太過,乃取禍之道。”
寫在最後
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捨生取義的大義之士,他們為國家為正義而獻身,死得其所。
三國時期的蔡邕、禰衡和孔融,既是令人敬佩的義士,更是名動天下的飽學之士。
但對於他們的死,我卻感到非常惋惜,因為對他們來說,既保持氣節又保全性命,並不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事情。
換一句話說,他們三個死得有些不值得!
蔡邕哭董卓,是感念於董卓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不知道,董卓重用他,僅僅是為了裝點門面而已!
蔡邕,也太愚了!
再說禰衡,他是嫉惡如仇的君子,可僅僅為圖一時之快,口無遮攔,羞辱曹操,傲視劉表,戲弄黃祖,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禰衡,也太狂了!
最後說說孔融,他就是太剛直了。曹操的所作所為,多少人看着不順眼,可都裝聾作啞,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處!
可孔融不吐不快,他屢屢當面指責曹操的不是,最終被仇人利用,讓曹操找到了斬殺他的理由。
孔融,也太剛了!
說到底,大才子蔡邕、禰衡和孔融,不是死在有才上,而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
一個太愚,一個太狂,一個又太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