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衝突中,雙方對於自身的戰損數據一直含糊其辭,尤其烏軍很少對外透露相關消息。而在近期烏克蘭武裝部總司令在向美國彙報中提到:至少25.7萬人戰死。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消息,近26萬人就這樣變成了冰冷的屍體,而他們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捲入這場戰爭。按照此前以色列的研究數據,俄烏傷亡比例是8:1,那麼俄軍也差不多陣亡3萬人。為了博西方一笑,讓近30萬人馬革裹屍值得嗎?
第一:俄軍陣亡超過3萬人,說明俄羅斯已經輸掉了戰爭。從客觀角度來說,俄羅斯對上烏克蘭,在武器裝備有很大的優勢,甚至可以稱之為“代差”,雙方的裝備水平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但是烏克蘭在獲得西方援助之後,戰鬥力有所提升,所以能夠對俄軍造成威脅。其次從軍隊質量來看,烏克蘭現在的主力是平民部隊,而俄軍依舊以軍人為主,兩者戰鬥力有很大的差距,就像專業運動員對上“普通人”一樣。所以俄軍陣亡超過3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俄軍失敗了。
第二:眾所周知烏克蘭和俄羅斯本身就都是“東斯拉夫人”,兩國在二戰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一直守望相助,如今卻反目成仇,問題在哪裡?真的是俄羅斯在“欺凌弱小”,烏克蘭是無辜的嗎?首先如果俄羅斯有意吞掉烏克蘭,這場戰爭就不會等到現在。其次烏克蘭親美也不是“一年兩年”,偏偏在近些年爆發戰爭,頻繁地挑釁是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但更多的還是“西方因素”。美國將俄烏推上戰場,不斷激化雙方矛盾,才導致現在手足相殘。俄軍進攻是為了活着,烏克蘭反攻也是為了活着,問題不是出在西方身上是出在哪裡?
第三:為博西方一笑,讓近30萬人命歸黃泉值得嗎?說得直白一些,如果沒有西方的“挑唆”,俄羅斯不會進攻烏克蘭。當下俄羅斯的主要任務是“修生養息”,一個一線軍事大國連航母艦隊都無力維持,為什麼會選擇開戰?戰爭本身的巨額消耗,俄羅斯不是不知道,而是局勢讓俄軍不得不選擇動武。烏克蘭被動反擊,也並非完全的“被動”,因為在挑釁的時候,基輔就心知肚明可能會成為俄軍的進攻目標。
如今25.7萬人陣亡,烏克蘭得到了什麼?這場戰爭面前還看不到結束的可能,西方的援助還在繼續,而烏克蘭還有多少人可以用來犧牲?這本身就不是“公平交易”,西方需要考慮的只有錢,而烏克蘭卻在賭命,這公平嗎?烏克蘭努力獲得西方好感,擺脫俄羅斯的威脅可以理解,但是選擇這種“不公平”的交易就是錯誤,烏克蘭人付出了太多。而西方躲在背後,卻能得到最大的“蛋糕”,這不是錯誤嗎?
(文/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