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封建王朝為了爭奪王位,出現過康熙時代的九子奪嫡的鬧劇;
其實,對於王權而言,此舉再正常不過;
就在我們九子奪嫡的差不多時間,在隔壁朝鮮王國,也就是古代韓國,也發生過世子持刀弒父的悲劇。
世子,在古代韓國類似中國古代的太子,被提前鎖定繼承王位的人;
生在帝王家,所有的資源都是全國最好的;
最有德才的老師,最優質的教育;
一定能培育出一位德才兼備的賢良君主嗎?
答案是未必;
朝鮮國的這位思悼世子就是在皇族人的期待中降生,什麼都不缺,只要中規中矩就能登頂權力頂峰;
然而,思悼世子雖然並不愚蠢,但是在國王父親英祖的眼中卻貪玩厭學,不求上進;
在皇族中,一個有着正統血緣的皇位接班人,不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嚴於律己,好學多問,提高品德修養,擁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就是大逆不道;
作為父親的英祖逐漸失去耐心和希望,開始有意無意在公開場合嘲諷羞辱自己的兒子;
到了這時候,就開始了尋常原生家庭的悲劇。
一個總是被指名道姓批評無知,愚蠢,總是做錯事,總是活在責罰中的人,往往更痛苦;
思悼世子李楦始終在一種壓抑,自責,痛苦,想逃離,卻又無可奈何的掙扎中,鬱鬱寡歡;
因此變得有些瘋癲了,被傳患上了瘋症;
也就是類似今天的抑鬱症,狂躁症,雙向情感失調;
心理逐漸扭曲,偏執。
終於有一天,在公元1762年7月的一天晚上,也就是中國的乾隆時代,李楦持刀闖入父親寢宮;
想必在那個極端時刻,想刺死這個把自己逼迫的生不如死的父親,國君,再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了百了,從此不再痛苦。
然而,他最終並未真的行刺父親;
但是此事還是被作為國王的父親知道了;
這還了得,這是謀反,造反,欺君之罪;
到了這時候,哪怕是親生父子,以下欺上的謀逆都是不可饒恕的;
英祖只能將其治罪,將其關入木櫃中幾日後,活活餓死。
這就是韓國歷史上有名的“壬午禍變”。
(2)
李楦死後,他的兒子,也就是朝鮮英祖的孫子李祘成了一國之君,稱為正祖;
因為從小看到自己父親與爺爺之間的風波和人倫悲劇,李祘就很理解這當中的政治潛規則,權力遊戲法則;
正祖剛一登基,就開始為父親正名;
刪去行宮記錄中的關於父親胡作非為的內容,並大規模地修建祠堂紀念父親,為父親書寫成長回憶錄,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積極向上,慈愛溫良的父親形象。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定會讓無辜的人承擔莫須有的責任;
讓父親生前的當權派們,沒去世的,就調離崗位,已經去世的,就讓他們的接班人被邊緣化,不再接觸核心權力;
這依然不夠,還要有人為思悼世子的死亡充當替罪羊;
找誰來當呢?
就是世子的兩位老師;
子不教,師之過;
讓老師來背負責任,是最妥帖的理由;
於是,作為世子的老師,卻背上了“逆徒”的罪名。
其實,這一切不過是正祖強化自身權力,想要讓政治氛圍對自己更有利,儘可能的排除異己而已;
整個過程毫無阻力,甚至對於刪改歷史也無人站出來否定;
思悼世子又變成了一個被推崇,被後人瞻仰的正面形象,對於正祖的權力世襲鞏固了地位。
(3)
這次歷史悲劇,究竟有何意義?
能讓現代人學到什麼經驗或者教訓?
國家也好,宮廷也好,公司也罷,還是學校也好;
只要有權力大小之分,有等級界限的環境,都有其不可放在明面上說的潛規則;
權力區分越明顯,等級界限越森嚴,潛規則的行使也就越隱晦。
此時,如果權力者不擅長利用權力遊戲和潛規則,達到鞏固地位的目的,就容易失去權威而落敗;
所以,幾乎每一位權力擁有者在其位時,無不應用這種權力遊戲,使事態對自己有利。
對權力不擅長者或者不感興趣者,只能不適合這個位置。
有權力潛規則,就有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這個犧牲品往往是權力者身邊的人;
是那些熟悉的人,但是又未完全贏得當權者信任的人;
所以,伴君如伴虎;
就如同那些被選入皇宮做嬪妃的女子們,雖然生活在皇宮中,但是一着不慎也容易變成後宮嬪妃們爭鬥的犧牲品。
在權力之下,沒有對錯之分;
遵從權威,就是正確;
逆反權威意志,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錯誤;
不要用結果判斷好壞,更不要用結果判斷對錯。
對這一點不能理解,人就容易活在自我道德感的執拗中,無法與自己和解,矛盾又掙扎。
即使出生在皇家,也會有人不適合做帝王;
人的天性帶來的偏好不可改變;
究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天性和環境哪個影響更大?
天性的部分是本質的,後天無法改變;
而環境塑造的部分是可以改變的,好和壞可以在環境中慢慢糾正。
一個天性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在逼迫下也只能成長為廢材;
但其實,他只是不適合做帝王,而並非真的廢材;
把廢材放在合適的位置,他或許更適合做藝術家,做專家,學者,或許他更有發明創造力,是個偏才。
如果李楦的父親,也就是英祖能意識到這個道理,不用強行用強硬禮教約束李楦,反而給予他自由空間去做想做的事情;
李楦是否能在一個偏門行業做出成就,不敢下斷言;
但李楦至少可以正常快樂的生活,而不必死於非命。
羨慕某些人老爸是首富,羨慕別人出身富貴;
然而,一旦這個人不適應商界潛規則,不適應權力遊戲,富貴財富也能帶來巨大壓力,或許更容易摧毀一個人。
無論貧富家庭,父母也好,個人也罷,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天性;
以順應天性的方式去發掘自己的潛能;
要遠比財富,物質享受重要的多。
所以,李楦死前問英祖:如果我們只是普通父子,那該多好?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里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