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2022年11月03日11:12:03 歷史 1493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的召開,10月13日,九三學社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支社組織社員重走紅色之路——前往陽台山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參觀。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陽台山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的北安河西山,其享譽京城的陽台山古香道,是通往門頭溝區妙峰山的中北道。這條古香道是一條用石頭鋪成的,凹凸不平、蜿蜒向上,用“平凡而偉大”形容它再合適不過。這條古香道在抗戰時期,曾是通向晉察冀根據地的主要秘密交通線,被稱為“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上山途中,社員們看到道路兩旁樹立着一塊塊牌匾,上面記錄了自1921年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所經歷的重要歷史事件,來到這裡,就彷彿推開了一扇斑駁的門,立即穿梭於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史長河之中。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這條交通線上還發生過不少英雄事迹,在1939至1949的近10年時間裡,陽台山的古香道作為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最重要的地下交通線,聯絡妙峰山敵後根據地。無線電專家林邁可也通過這條秘密線路避險奔赴延安支持抗戰。地下黨員如黃浩、吳來和、屈洪喜等革命烈士,都是通過這條線路為抗戰提供重要情報。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社員們來到貝家花園參觀。國際友人法國醫生貝熙葉是在抗戰期間無私地援助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式的醫生,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挺身而出,支援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通過這條交通線秘密向根據地輸送藥品,掩護愛國青年學生、共產黨幹部和國際友人奔向革命根據地,貝家花園因此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聯絡站。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通過參觀社員們感到,這些革命歷史遺迹,都在向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們講述着當年前輩們的奮鬥經歷和革命精神。

九三學社鐵科院支社 “迎接二十大召開,重走紅色之路” - 天天要聞

作者|王曉東、張利

排版|許興

編輯|高曉紅 楊倩

審核|趙國春 董譯聰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 天天要聞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山東/ 孫延宜專輯/2025年/183(隨筆)2025年7月4日,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編髮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條規範的賜宴街》,獨立寒秋老師看到後,在我們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寫的這個隨筆“有道理”,然後暢談了自己對賜宴街命名的意見,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 天天要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當地時間7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位於非洲的三處世界遺產地因面臨的威脅大幅減少,已正式被移出《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按照世界遺產大會的決議,共三處世界遺產地被移出瀕危名單,分別是馬達加斯加的阿欽安阿納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遺址、利比亞的加達梅斯古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 天天要聞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點半,磚牆後面好像還有東西!”現場木匠小聲招呼縣文化館的幹部,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為一段塵封往事重見天日的開場。故居修繕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蠟紙包得嚴嚴實實、字跡依舊清晰的長信,卻把所有人拉回半個世紀前的烽火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 天天要聞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處得知,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於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逝世,享年93歲。據悉,就在楊少華離世當天,楊議還安排楊少華外出參加活動,為某家新店開業剪綵。從曬出的視頻來看,頂着炎炎烈日,楊少華坐着輪椅亮相現場,近年來楊少華的身體狀況一直惹人擔憂。此次參加活動,不...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 天天要聞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句話,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這句話一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然而,太史公卻表示,別再以訛傳訛了,我可沒說過這句話。出處“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出自清代學者李晚芳的著作《讀史管見》。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