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歷史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物件,每個物件又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有的物件確實意義非凡。那麼我們 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縣官在升堂時候,用的“驚堂木”有什麼作用,你絕對會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中還有這樣的學問!
驚堂木外形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塊,在古代縣官判案的時候拿起來,在空中稍微停頓以後快速落下,發出較大聲響,在巨大的聲響之下,滿堂皆驚,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故而得名驚堂木。除此之外,驚堂木又稱作醒木、氣拍,或界方、撫尺等稱謂。在古代不少著作中也介紹了驚堂木,在人教版語文課本《口技》中,“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撫尺說的就是驚堂木;又如《平妖傳》第十五回中,就有“瞿瞎子當下打掃喉嚨,將氣拍向桌上一拍”,氣拍也就是驚堂木。
在古代製作驚堂木的選料極其講究,大多數是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高檔紅木,如檀木、酸枝、黃花梨、雞翅木、黃楊木等,這些木材製作的驚堂木敲擊桌案時聲音響亮。但是在北方也有用桑、棗、黑槐木製作驚堂木的。不管選擇哪種材料,其主要還是以結實耐用為主,美觀好看為輔。此外,古人對驚堂木的重量也有限制,如《國語•越語》:“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明代永樂年間則規定,驚堂木凈重應為“二斤十三兩五錢四分”。兩斤代表南北兩京,十三兩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錢四分則代表五湖四海,寓意深刻。
根據歷史記載,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使用,不過那時的驚堂木並沒有什麼雕飾圖案,只是為了方便使用,將頂面做成弧形以便使用。在唐太宗時期,為了美觀開始在驚堂木上雕刻圖案,基本上都是動物圖案,如龍,獅子、老虎等不一而足。在武則天永昌年間,朝廷把驚堂木圖案規定為龍形,取龍乃皇權之象徵意。宋代主要以卧龍,龍、龍紋大都是3爪或者4爪,張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龍形,嘴尖頭大,頸細身肥;明代龍形略有變化,嘴凸頭大,頸粗身肥,刻有五爪,且頭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將驚堂木上的龍形加以統一修改,使之嘴縮身瘦,看起來就像一條小蛇。
“驚堂木”經歷了歷代制度的沿革與演變,從開始只有皇帝和文武官員才能使用,到後來流傳到民間各行業使用,成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的藝人,皆沿襲使用的物件。由於使用者身份的不同,其大小形狀也不盡相同,名稱亦隨之各異。有民間流傳的一首《驚堂木》詩:
君稱龍膽鳳翥妃,
武驚堂虎威;
戒規振壇僧道津,
喚醒壓方緊相隨。
大概意思是,皇帝使用的“驚堂木”叫作“龍膽”,又叫“震山河”,就是說天子一拍,四海皆聞,以顯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后使用的“驚堂木”叫作“鳳翥”,也叫作“鳳霞”,用來顯示皇后高貴的身份。丞相使用的“驚堂木”叫作“運籌”,也叫“佐朝綱”,用以顯示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和責任。
武將使用的“驚堂木”叫作“虎威”,也叫作“驚虎膽”,用來壯大軍威穩定軍心。御史、知府、縣令等文官使用的“驚堂木”叫作“驚堂”,用來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和尚、道士使用的“驚堂木”叫作“振壇”、“驅邪”、“戒規”、“醒木”、“令牌”等,都是用來醒神的。私塾的教書先生用得“驚堂木”叫作“醒誤”,叫作“呼尺”、“戒尺”,是用來維持課堂紀律的。
當鋪中用得“驚堂木”叫作“喚出”,用來提示交易成功。中藥鋪和醫生使用的“驚堂木”叫作“慎沉”,也稱“審慎”,用來壓住藥方抓藥的。客棧櫃房使用的“驚堂木”稱“鎮靜”。說書藝人使用的“驚堂木”稱“醒目”,又稱“過板石”、“拎兒”、“止語”等,在開始說書之前一拍,是在告訴聽眾保持安靜馬上就要開說了。
在我國的歷史上,天下間有名的八塊驚堂木,分別是:“天下驚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聖人一塊傳儒教,天師一塊驚鬼神。僧家一塊說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
而且,一直到民國時期,在法官判案的時候還一直使用驚堂木,直到現在驚堂木已經改成了法槌,用它來維護法院判案時的秩序,嚴格的控制審判的節奏。法槌雖然是由古代的驚堂木演變過來的,可是它們兩個之間又有本質的區別:古代的驚堂木給人一種恐懼的感覺,逼迫罪犯說實話,而現代的法槌是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公民的利益。
時代一直在不斷的進步,可是古代的一些制度還在被後世沿用,賦予了它們與時俱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