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蒙古國,就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他們都過着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一幅遼闊寬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的風景圖就出現在眼前。他們有着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語言文字,以游牧為生,與群羊為伴,不斷遷徙。
古時,蒙古國在元明清時是在版圖之中的固有領地。由於種種原因,雖然他們已經獨立成一個國家,但是我們之間的關係仍然有斬不斷的聯繫。
蒙古國人眼中的自己
教科書作為國家教育孩子的工具,他不僅讓孩子們學到知識,還能從小在他們的腦海中植入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與正統的思想,並以史為鑒,歷史課本的內容在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蒙古國對內教育的書中,他們認為自己的歷史綿延兩千年,璀璨奪目。認為自己的前身是游牧民族。唐朝時,兩國就曾打過交道,有過不少的淵源。
對於他們來說,成吉思汗是一個特別而勇猛的存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後帶領蒙古人民征服了大片的疆域,開創了領土面積寬廣的元朝,結束了四分五裂。在他們看來,元朝與我們沒有關係,而是屬於他們國家的一個汗國。
明朝時期,我國統治者自然地與前朝的蒙古政權為敵,統治者忌憚蒙古人的驍勇與反撲,修建防禦工事,設置軍事重鎮,並屢次御駕親征,想要消滅蒙古人的威脅。
清朝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準噶爾叛亂,就是與蒙古國相關的。僅此一戰,蒙古國大部分領土已經併入清朝的版圖,這一戰與之後的被清朝統治的200多年在他們的教科書中也有詳細的文字。
前幾年,社會上出現一些聲音說蒙古國人的反對情緒高漲,且他們國內的輿論也都是主張反對的思想。
這個想法太過偏激,不可盡信,但是我們能從他們的教科書上看看他們對明清時的交鋒與被統治這段歷史的看法,從而察覺出一些東西。
蒙古國歷史教科書
書中他們認為蒙古國在明朝的時候失去獨立的原因是明朝在蒙古南部推行解體政策,並且因為在那個時候,蒙古人因其獨特的游牧社會關係而不能統一。
蒙古王朝的專制逐漸沒落,權力的流失,使各部落的可汗們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而使得其失去獨立。
對比他們對明朝的態度,他們對於清朝則更為抗拒,認為清朝的行為是武裝入侵,是他們自己難以抵擋而最終淪陷,且對準噶爾一事與我們的看法有很大出入,認為是清朝的皇帝對準噶爾蒙古人的殘忍殺害,認為清朝的統治是一段黑暗的歷史。
從蒙古國的課本中的內容與偏向看來,他們對於元朝這段歷史上驕傲自豪的,對於明清這段歷史是感到憤怒屈辱的。
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各國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立場也不同,百年後的眼光也自然不同。
我們要注意某些國家的意識形態攻擊,他們從某些角度挑撥離間,並且流言蜚語本身就是最沒有殺傷力的攻擊手段。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自身要立起來,這樣無論外人以什麼言論攻擊,我們都立於不敗之地,不會被輕易打倒。
外蒙古
從他們的教科書中能察覺到,他們是將明朝、清朝作為敵人來對待的。但是無論他們怎麼認為,蒙古曾經是我們的領土這一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雖然現在他們獨立出去了,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可以不承認這段歷史。無論如何,事實勝於雄辯。
看似是蒙古脫離,實則背後另有其人。在沙俄的用心險惡的離間下,清朝不得不承認外蒙古自治。這實質上這是沙俄對華的一次侵略,大清完全喪失了這部分的主權和領土,沙俄的地盤算又一次得逞。
事實上,沙俄在滿清時期扮演的角色是反面的,蒙古的行為與選擇也有他們的手筆在其中。對於蒙古國的出離,與沙俄的別有用心、從中作梗,我們應該抱有客觀的、發展的態度和眼光來看待。
從戰爭的角度看,失去這片土地是形勢所迫,近代流失的土地眾多,讓人非常惋惜,希望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蒙古國與我國剛建國時就已經建交,03年“官宣了”夥伴關係。因為他們與我國淵源的歷史關係與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獨特。歷史不斷發展,我們的關係也在慢慢轉變,新時代可以共同結成一段新的關係。
蒙古國與我國曾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但是這幾百年間發生了太多事情,已經物是人非。但是對於不斷發展現代國家來說,還是可以建立與從前同樣甚至更為親密的關係。
蒙古國的歷史書
蒙古的課本上的內容一定是按照他們國家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傾向來編寫,從我們的角度看確實有失偏頗,但是這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方式與內容。
而我國的教科書,尤其是歷史教科書一直是以通史的形式展現,也一直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歷史與現實,停滯與發展。當然一切事物都是有缺點的,並非十全十美。
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每個國家都必須上心。對於教科書上的歷史,一定要秉持客觀的態度,對於學生來說,從教科書上吸收、獲得的知識會影響他們很久很久。只有真正了解歷史,才能不讓悲劇與慘案再度發生。
對於一個有歷史感的國家來說,每一個時代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是時空網絡中的一個坐標,必然有它發展的起點和起點。
對於蒙古國,我們雖然不像從前一樣,但是現在也很好,是友好合作的睦鄰關係,對於某些目的不明的言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結語:
回看歷史,清朝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蒙古國赫然也在其中,這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事情。以史為鑒,後人吸取教訓,獲得經驗。
雖然銘記歷史,但已經不再糾結,而是以適應新時代的形勢恢復與他們的來往,建立新的聯繫,培養新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