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數千名建軍少將中,李德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曾擔任兩個軍區的指揮官。晚年也進入政治局,成為常委。除了李德生之外,我們今天要講的開國大將汪東興也很有勢力。被當選為副主席,與葉帥平起平坐。不幸的是,汪東興的一生經歷了跌宕起伏。
汪東興早年從事衛生工作,曾任野戰醫院政委、衛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如果這種發展繼續下去,也許他不會取得很大成就。但在1947年,汪東興的生活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點,他被派去主席那裡負責安全工作。
當時,國軍大規模進攻陝北,中央政府決定從延安撤軍,一路上非常危險。汪東興冷靜應對,多次成功完成警戒任務。危急關頭,汪東興為了掩護領隊撤退,甚至親自帶隊攔住追擊者,與敵人展開激戰。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毛主席對汪東興表示讚賞和信任,一直都由他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39歲的汪東興成為開國大將軍,主管中央安全局,被稱為“中南海管家”。汪東興指揮的士兵雖然不多,但都是精英,地位不亞於軍事指揮員。不僅如此,汪東興晚年的生活也是平步青雲,成就斐然。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三位偉人相繼去世,接着是一場無形的鬥爭。汪東興作為“中南海管家”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年,汪東興開始崛起。他與葉帥一起當選副主席,並進入政治局,成為常委。創始大將軍中,正國級將領只有三人,可見汪東興功績斐然。
然而,山頂往往都是寒冷的,做了三年副主席後,汪東興主動請辭,此後在家養養花種種草,日子也算悠閑。在此期間,四名副國家級幹部相繼離職。他們分別是誰?讓我們往下看。曾執掌三軍的陳錫聯,陳錫聯的革命生涯一帆風順,一路飆升。
20歲時任紅軍師長,34歲時任軍司令,40歲時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是典型的年輕有為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錫聯也受到了我黨的重用。他先後擔任瀋陽軍區和北京軍區司令員,後來擔任副總理。
1976年2月,春節將至,一份任命書將陳錫聯推到了風暴的最前線。主席建議他來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在此之前,葉帥曾主管三軍,這一調動引起了人們的討論。甚至有“陳錫聯掌權”的傳言。
葉帥對此也很不高興,準備離開北京去廣州休息休息。陳錫聯上台不久,就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沒有足夠的資歷勝任這個職位,於是主動辭職。1980年,他退休到二線並開始了半退休生活。
第二個是“農民副總理”陳永貴,與上述兩人相比,陳永貴的一生更具傳奇色彩。早年,他是一個貧窮的農民。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他還在大寨村做農活。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農民陳永貴翻身農奴把歌唱,一躍成為國家幹部。
由於在大寨村的事迹,陳永貴逐漸成名。1975年,在主席的提議下,他作為主管國家農業的副總理來到北京。但是好景不長,1980年,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讓曾經久負盛名的“大寨”已經成為過去。
陳永貴的工作自此無法開展,因此他要求兒子寫一封辭職信,該信也得到了該組織的批准。陳永貴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農民身份。晚年,他仍在經營土地,保持着勤儉節約的品質,這是令人欽佩的。
第三位是副國家級官員吳德,吳德早年從事工人運動。他沒有在革命時代帶兵打過仗,正因為如此,他也沒有參加1955年舉行的授銜儀式。但是,儘管吳德沒有取得軍事成就,但他對地方治理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任唐山市委書記、平原省委書記、天津市市長。
但他的巔峰時期,遠不止於此,晚年的吳德,擔任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軍區政委,還兩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在1980年,67歲的他選擇退休到第二線,過着平靜的老年生活。
第四位是年輕有為的紀登奎,相比之下,紀登奎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一代。他生於1923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才參加革命工作。紀登奎雖然年輕,但能力很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許昌市宣傳部長。當時他才二十多歲。此後,紀登奎抓住機遇,出色地向毛主席彙報工作,受到大家的讚賞和重用。
結語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紀登奎的仕途一路飆升。短短20年,他的一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地委書記到省委書記,再到副總理。1980年,也辭去了職務。與汪東興等人相比,紀登奎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很年輕,請辭時只有五十多歲,組織上安排他到農村研發中心工作,待遇也非常好,不幸的是,紀登奎早逝,享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