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2022年10月12日11:23:02 歷史 1384

“他勝過我筆下的所有英雄人物!”

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大名鼎鼎人人皆知的中國香港作家,而這位作家盛讚的不是別人,正是新中國的一位偉大人物——鄧小平。

1981年7月18日的這一天,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天上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陪着一位穿着西裝領帶的客人以及他的妻子兒女,坐車來到了人民大會堂。

這位客人一下車便看到鄧小平在福建廳門口等着他,忙激動地上前和鄧公握手,鄧小平面帶笑容地跟客人問候:“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我們雖沒見過面,但也算是老朋友了。用你的武俠小說里的話來說,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了!”

受到熱情接待的客人頓感欣喜,便微微鞠躬向鄧小平行禮。

而這位客人不是別人,正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也就是大眾熟知的金庸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一位是中共中央的領導人,一位是聞名天下的小說家,是什麼因緣際會讓這兩位人物相見的呢?這一切,還得從兩人的之間的“神交”開始說起。

一、英雄何必曾相識:鄧公與金庸的神交

提到金庸,大眾都知道他是將武俠文學發揚光大的才子,卻未必知道,金庸還有另一個身份,他同時還是香港《明報》的創始人和主編,少年時便心懷天下的他,常以犀利的筆調在報刊上評論國家大事。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金庸就十分關心國事,一直在《明報》上發表對國事的看法,尤其是在他完成自己的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之後,就專心把工作重心轉到了《明報》上。

而這段時間,鄧小平卻是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因為這時候,中國大陸正值十年特殊時期,和許多遭受反動派迫害的革命人士一樣,鄧小平也遭受打擊被逐出政壇,同時他失去了自由,只能謫居。

然而鄧公畢竟是從大風大浪的艱苦歷程中走出來的人,雖是身處困境,但他卻發揚了共產黨人堅韌樂觀的精神,把這段沒有自由的時間當成了難得的,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

在這段時間裡,鄧公涉略甚廣,從國外的馬列著作到國內的《史記》等古書,他都十分喜愛。

但要說他最喜歡讀的,卻是武俠小說。武俠小說劇情引人,又不用動腦思考,讓人身心輕鬆,鄧小平覺得這正是武俠小說的優點。

當時的武俠小說界以梁羽生、金庸、古龍為尊,三人的書鄧小平都愛讀,但最喜歡的還是金庸的作品。

當時金庸的書在中國大陸被禁,鄧小平便特地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據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回憶,鄧小平每晚睡前都會讀幾頁金庸的小說,可謂是愛不釋手。

這裡頭他尤為愛讀《射鵰英雄傳》,郭靖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甚合鄧公情懷。

有了這番閱讀經歷,也使得鄧小平對國內的文藝現狀有了自己的獨到看法。1978年時,鄧小平曾與文化部部長黃鎮談到國內文藝作品的問題,他說:“現在國民的文化生活太過貧乏,電影少讀物少不說,連題材都十分單調,這怎麼行呢?文藝工作者們就是不敢從舊有的框框里走出來,不敢寫以前沒有的題材。”

在鄧小平看來,文藝作品不應當是死板的,像金庸那樣,將為國為民的情懷融入到情節豐富的武俠小說中,又有何不可呢?

除此之外,對於金庸在《明報》上發表的時事評論,鄧小平也大多贊同,對金庸犀利獨到的見解,他是十分讚賞的,儘管這時兩人還未見面。

無獨有偶,金庸對鄧小平也是十分欽佩。

早在1959年鄧小平被流放到江西農村時,金庸便已在《明報》上寫文章為鄧公鳴不平,他強烈抨擊當時反動派們的不合理行徑,不斷寫文章,聲援鄧小平、彭德懷等人,讚揚周恩來倡導的“四個現代化”,即使林彪等人因而將他視作所謂的“反動文人”,他也不以為意。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當時的中央領導人之中,金庸尤為欽佩鄧小平。當他聽聞鄧小平在受到激烈的批鬥時,仍能對各種批判冷眼漠視,面對反動派的圍攻而震驚自若,憑藉超人一等的魄力使得反動派氣急敗壞,金庸對此十分拜服,盛讚鄧小平就如同他作品中郭靖一般的英雄人物!

儘管兩人從未相見,但彼此間卻放佛已有一種惺惺相惜般的神交。金庸常在《明報》上稱讚鄧小平的非凡作風,對於鄧小平三起三落仍是笑看風雨而指點江山的人生經歷,更是發自內心的佩服。

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傳奇般的政治家居然點名要與自己見面,這當真是讓金庸受寵若驚。

二、一番波折,鄧公金庸終相見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結束後,黨中央將中作重心調整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時,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也成了正式議題。

有鑒於此,此時已經身為國家副主席的鄧小平決定與金庸見面,因為這一舉動可以向海內外傳遞中央新的對台政策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鄧小平知道金庸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在華人世界具有極大的號召力;第二,金庸多年來與林彪等反動派筆斗,在海外素有忠厚正值的聲譽,台灣方面對金庸也很有好感。因此,若說當時的公眾人物中,誰是兩岸最好的傳話人,自然是非金庸莫屬。

於是中國政府向金庸發出邀請,邀請他訪問大陸,金庸欣然同意。

不過,由於此前鄧小平還沒有單獨接見過港澳台人士的先例,保衛部門需要對金庸進行一番審查,很快的,相關人員向鄧小平報告,金庸身上兩件事情存在爭議,可能會影響此次訪問。

哪兩件事呢?一是金庸的婚姻問題。金庸當時的妻子是林樂怡,為第三任。金庸和第一任妻子杜冶芬是協議離婚的,這倒沒什麼問題,但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卻是跟他一起創辦《明報》的朱玫,這可是位賢內助,然而卻是金庸主動提出要和朱玫離婚的。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當然,這裡頭的內情如何只有局內人知道,外人不得而知,但外人很容易認定,是金庸為了娶年輕貌美的林樂怡,而拋棄了自己的賢內助朱玫。

不論真實內情如何,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而此次金庸來北京與鄧公見面,林樂怡作為家屬自然也在隨行之列。

第二件事則更加敏感,那就是金庸曾於1973年應台灣國民黨高層邀請,造訪台灣,儘管當時蔣介石由於病重沒有與其見面,但蔣經國卻就國事與金庸進行了深談。

因此,保衛部門想鄧小平報告,認為邀請金庸訪問大陸不太妥當。

沒想到的是,鄧公聞言卻是大手一揮,說道:“來者皆是客,家屬自然也要一併招待。”

至於金庸造訪台灣一事,鄧小平認為大可不必計較。因為當時的國民黨人雖然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中,但他們卻也保留了中國人的底線。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人沒有響應國際上“兩個中國”的圖謀,對國外反華勢力提出的所謂“一中一台”更是深惡痛絕。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金庸正有鑒於國民黨人堅持“一個中國”的底線,才同意造訪台灣的。當時金庸在與蔣經國交談之後,還走訪了金門。當時兩岸對峙,金門到處都是炮位和機關槍陣地,地底坑道縱橫,坦克穿行其間,放眼望去都是肅殺之氣。

金庸不禁心緒涌動,兩岸本是同胞,同出一脈,正是相煎何太急,何苦如此?他望着海峽對岸大陸的海岸線,由衷感嘆道:“此生最大的願望,便是能親眼看見一個統一的中國!”

回到香港後,金庸更是將他對兩岸統一的期盼寫成文章刊登在《明報》上,字裡行間飽含愛國熱情,文章在《明報》連載十天,港人同胞廣為傳閱,反響極大。

鄧小平認為,金庸的台灣之行,正體現出他盼望兩岸能和平統一的心愿,這與大陸同胞們的心愿是一致的。

於是,中央將金庸來北京訪問一事提上了日程。終於,1981年7月18日的這一天,金庸得以在福建廳門口受到鄧公的歡迎。

三、一個問題,足見鄧公風骨

鄧小平一見到金庸,便稱讚他的才華:“你寫的小說好看得很,我每天都要翻翻你的小說。”金庸倍感榮幸而謙虛地說道:“那沒有什麼價值,權當娛樂消遣吧!”

鄧公卻說道:“你的作品寫出了中國人的英雄豪傑,好得很啊!”

鄧公發自內心的稱讚讓金庸如沐春風,他也趁此表達了對鄧公的仰慕之情:“我一直仰慕您的風骨,今日能見到您,實是榮幸。”寒暄過後,金庸將家人一一介紹給鄧小平,鄧公與金庸一家在迎客松的巨幅畫下合影留念,隨後兩人便進入廳內交談。

當時北京正值炎熱的時候,金庸卻是十分鄭重地穿了西服,鄧小平讓他除了外衣,不必拘禮。

兩人坦誠交談,金庸雖不是政治家,但才氣非凡又關心國家大事,對時事的見解十分深刻,而深入交談之後,金庸對鄧小平的智慧卻是更加的敬佩。

鄧小平首先肯定了金庸就國事發表在《明報》上的許多見解,但也指出,有部分見解是中國大陸不能同意的。

金庸也坦誠地說道:“是的,有些看法並不相同。”

兩人隨即聊到眼下的時局,鄧小平說:“眼前有三件大事:第一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而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三是做好經濟建設。”

金庸一言指出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大陸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為祖國統一打下基礎。

鄧小平對此十分贊同:“經濟建設是根本,只有經濟建設做好,其它兩件事就有基礎,我們目前的經濟是需要調整的。”

兩人談話的內容雖是嚴肅的國事,但談話的氛圍卻像是朋友聚會一般。鄧小平平時煙不離手,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一支接着一支地抽,金庸可能拘於禮數,抽了一根便不抽了,鄧小平便給他遞煙,並為他點火。金庸說道:“您給我點煙,不敢當。”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鄧公笑着說:“這樣談話才是朋友,不要拘束……”兩人說著,都笑了起來。

金庸也趁此機會,向鄧小平問了一個他自己很好奇的問題,他說:“您本可擔任國家主席,但您卻堅持不做,如此不重個人名位得失的風範,放眼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

眼下之意,便是想知道鄧小平為何不當國家主席一職?

事實上,鄧公確實有他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不僅出人意料,還十分令人敬佩。

鄧公坦誠地答道:“名氣嘛,早就有的了,要那麼多的名氣做什麼呢?我身體還不錯,但畢竟年紀大了,現在每天只能工作八小時,超過八小時就會感到累,再者做領導的,也不能太忙,忙亂會壞事。你在《明報》上呼籲我當國家主席,倒不是我不想當,但我還想多活幾年,多為國家人民辦點事。現在每年都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到中國訪問,國家主席少不得迎送往來,設宴款待,這諸多應酬卻都是要花時間的。”

這一番話,不僅表達了鄧小平自身的為國為民之心,更讓金庸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國人的實用主義,爭取將盡量多的時間用在為國為民的實事上,這樣的理由讓金庸更加欽佩鄧公。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同時,對於國家領導人要注重自身健康這一點,金庸也頗有感觸,他說道:“是啊,前幾年我曾在幾篇社評中,希望周總理注重健康,一些應酬,不是很有必要的話,其實不必親自勞心。”

由於金庸近年來和各行各業的人物都有接觸,於是鄧小平便向他詢問,目前海外大眾對中國政府領導人的意見。

金庸回答說:“他們主要的意見是,希望目前的政策能夠長期推行,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

“對的,國內民眾的主要意見也是如此。”鄧小平也深有同感地點點頭,他又給自己和金庸點上煙,兩人聊起了社會主義。

鄧公笑問金庸世界上有多少種社會主義,兩人都覺得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很多,怕是數不完的。

不過鄧公說了幾句讓金庸印象深刻的話:“社會主義其實沒有定規的,建設社會主義要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來實行,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採取符合自身國情的方法。”

雖然此時鄧小平沒有明確說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念,但話中已經透出這層意思,第二年鄧小平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如此讓人耳目一新的理念,更讓金庸欽佩鄧公的智慧。

兩人在朋友般的氛圍中聊了很多,還涉及香港問題。儘管當時香港問題還沒有公開提出來,但鄧小平用一種讓人感到放心的語氣告訴金庸:“可以轉告你在香港的朋友,讓他們不必擔心,大陸受到香港不會他們的生活產生多大改變的。”

之後金庸才反應過來,原來鄧小平心中早有“一國兩制”的構想,只是當時沒有講出來而已。

1981年,金庸問鄧小平:您為何不擔任主席?鄧小平如何回答的 - 天天要聞

事實上,在兩人談話之後不久,鄧小平便明確公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為祖國的統一大業指明了正確道路,同時,他更指出,“一國兩制”的方式同樣適用於解決港澳問題。於是1982年,中英開始就中國收回香港進行協商。

當時看到中國大陸這一系列舉措的金庸,難耐心中的激動之情,隨即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高度評價“一國兩制”是“一言可為天下法”。

隨後,他更是加入了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受到了鄧小平的四次集體接見。

由此種種,都可看出金庸在當時確實兩岸最好的傳話人,鄧公接見金庸,可謂是慧眼識人。

臨別之際,鄧小平握着金庸的手,說道:“以後可以常常回來,到處去看看,最好每年回來一次。”

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特地在新聞節目中播放了鄧小平與金庸會談的消息,港澳及世界各地紛紛競相報道,其轟動程度,堪稱新聞猛料。

為略表對鄧公的仰慕,金庸將自己的全套著作送給了鄧公。此後金庸的小說便開始在大陸盛行,掀起一股武俠文化狂潮。

金庸更是在一次接受採訪中直言:“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在看來,鄧小平是個有着大智慧、大胸懷的人,是一位高瞻遠矚、俯仰百世的大才。

與鄧小平見面後,金庸對國家的發展變得更有信心,不管是對大陸,還是對台灣抑或香港的前景,金庸心中都充滿了希望。這種希望中還透着一種自豪,這種自豪是中國人骨子裡深藏的家國情懷,不單是金庸先生獨有,亦是每個中國人都有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天天要聞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2025年5月11日下午3時,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25位印尼華人華僑組成的參訪團,成員平均年齡超過75歲,最年長者88歲。他們中有人坐着輪椅、有人拄着拐杖,全程緊跟講解員步伐,無一人掉隊。參訪團此行是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特意到館重溫歷史,併合唱《松花江上》。 參訪團成員雖年事已高,...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 天天要聞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當傳統婚宴遇上Z世代腦洞山西這屆年輕人徹底顛覆“結婚標配”!從電動車隊的拉風接親到火鍋店裡的誓言公交車上的浪漫他們用行動證明結婚不卷排場快樂才是終極儀式感Part.01沒有豪車轟鳴卻引得路人祝福鳴笛3月6日運城小伙帶領30輛電動車迎親車把系氣球後視鏡系紅綢帶車隊穿行大街小巷路人紛紛拍照“比超跑車隊還吸睛!環保又...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 天天要聞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兩岸關係這個大棋盤上,總有些聲音讓人耳朵一豎,特別是談到台灣和大陸統一後的事。洪秀柱那句“兩岸同屬一中,終極目標是統一”,擲地有聲,直接點燃了不少討論。而黃智賢、邱毅、王炳忠這些名字,也常跟“統一”倆字綁在一起。他們不光是喊口號,還真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