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孫中山小女兒孫婉:這是她與父親孫中山之間一生的隔閡,也導致了孫中山彌留之際唯一的遺憾。
從古至今,都說母愛似水,而父愛如山。如水一般的母愛,溫柔又易懂。而如山一樣的父愛,卻總是隱藏至深。
如果說這世上多數的父親都是深愛着自己孩子的,那麼作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同樣更是深深愛着他的三個子女。
孫老先生晚年唯一的遺憾
孫中山的一生,都在為終結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懈努力着。在他有力的領導下,協同許多愛國志士,建立起了中華民國。
而就是這樣一位對中國民主革命建設做出貢獻的一代偉人,他同樣也是一位有着一兒兩女的平凡父親。
孫中山一共有三個孩子,均是與盧慕貞所生,長子孫科排行老大、大女兒孫娫位居老二,小女兒孫婉則是家裡最小的孩子。
要說孫中山這一輩子自認為最虧欠哪個兒女,答案便是那個最小的女兒孫婉。
一直到孫中山彌留之際,他始終都在牽掛惦念着孫婉這個小女兒,臨終時的他口中不停喚着孫婉的名字,喃喃自語道“婉兒快來……”
然而直到孫中山逝世,也沒能見到他心心念念的女兒孫婉一面。
孫中山的長女孫娫英年早逝,她在大學期間不幸患上了糖尿病,最終因腎衰竭而去世。就這樣,長女孫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她十九歲的那一年。
孫中山痛失愛女後,便更加珍惜僅剩的小女兒孫婉。
對於小女兒孫婉童年缺失的陪伴
1896年出生的孫婉,正巧和生於1866年的父親孫中山是同一天過生日,同樣都是11月12日這天的生辰。這於一對父女而言,也算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孫中山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當時的他由於被清廷追捕,終日只能四處躲躲藏藏,無法久居某地徹底安定下來。
那時的孫婉在童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與母親和姐姐生活在一起的,幼小的她也只能同家人一起過着顛沛流離的日子。
這種多年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也使得年幼的她極少能見到父親孫中山。
在她的心中,對於父親的印象逐漸變得模糊,只記得他時常來去都是形色匆匆,一家人能夠團聚的時日少之又少。
幸好孫婉還有一位叫做孫眉的大伯,他在檀香山開建了一家農場,生活十分富足。
孫婉她們一家的生活全都依靠着大伯來維繫,孫婉的童年時光也還算不愁吃穿。
到1907年的時候,大伯孫眉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一時間變得落魄起來,孫婉她們一家也就隨之苦了起來。一家人又只好搬去香港九龍半島,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孫中山每每想念兒女時,就只能從口袋裡拿出三個孩子的合照,輕撫他們稚嫩的臉龐,以作為長久思念的一點慰藉。
在1910年的時候,孫婉和母親還有姐姐孫娫奔赴南洋與孫中山團聚。在經過多年的漫長等待之後,孫婉終於再次見到了那個,在她記憶中已變得有些模糊、闊別已久的父親。
1913年6月,大女兒孫娫在她十九歲的豆蔻年華中因病離世。
姐姐孫娫的早逝令一家人都悲傷不已,孫中山對於大女兒的逝去掩面痛哭。他雖然是一位政治家,但同時他也是一名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大概只有他自己能懂得。
孫中山極力反對女兒的婚事
姐姐孫娫逝世後,孫婉決定遠赴美國留學。
孫中山作為一名剛剛痛失了大女兒的父親,實在擔心小女兒孫婉一個人出國學習的安危,於是他便讓部下黃興去安排一個人,來照顧身處異國他鄉的女兒。
黃興慎重考慮過後,最終決定委託王伯秋前去美國照看。
可誰曾想,在日漸相處中,這位出身於官宦世家、後來又因遠大志向而加入了同盟會的王伯秋,卻對孫婉慢慢心生愛慕,而孫婉也同樣,對這個有才華又很有上進心的男人日久生情。
年輕時的孫婉渴望相知相守的愛情,便愈發地對年長她十三歲的王伯秋產生了好感,年少如她,認為這就是她想要的長相廝守,於是便義無反顧地決定嫁給王伯秋。
在美國,他們二人擅自決定結婚以後,孫婉才讓父親孫中山知曉此事。
當孫中山得知王伯秋在自己的老家,已是個有妻兒的男人之時,便強烈反對他們的婚事。
雖然孫婉表明自己不在乎這些,願意做妾。可主張推翻中國殘存封建舊制的孫中山,一心想要推行新政,所以他是堅決不允許還有一夫多妻制的存在。
無論是作為一名革命家,還是一位愛女心切的慈父,他都不願意看着自己最疼愛的小女兒嫁給他人做妾室的。
實在拗不過女兒孫婉的再三懇求,孫中山只好告訴王伯秋,只能娶一位夫人,要他在原妻和孫婉之間二選一。
正在王伯秋為難之際,他遠在家鄉的母親也知道他娶了孫婉一事,王老太太在聽聞這個消息後,當下就通過書信往來逼迫兒子即刻返回老家。
王老太太作為前清忠誠的擁護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早已在她的心裡烙印多年。在她看來,孫中山反對清朝、想要建立民國,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罪大惡極”。
所以當她知道孫婉就是孫中山的女兒、並且兒子竟然還與她結婚時,頓時倍感有辱自家家門,便強烈反對這門婚事。
王伯秋最終還是聽從了自己母親的勸說,打算與孫婉離婚。可當王老太太得知他們二人還育有一兒一女時,才剛剛痛失長孫的她,便又打起了孫婉兩個孩子的主意。
然而彼時的孫婉,還不知道自己早已經被心愛之人所拋棄,她還在上海日思夜想地盼着自己的丈夫歸來。
此時遠在南京老家的王伯秋,已向母親表明自己愧對於孫婉,沒有臉面再回到上海向她索要孩子了。
於是,王老太太便吩咐王仲鈞,也就是她的二兒子,和一名奶媽前去將她的孫子孫女一併帶回。
王仲鈞騙孫婉說:“我母親年齡大了,也只是想看看自己的兩個孫子孫女。老太太一開心,興許就會點頭同意大嫂你和我大哥在一起呢。”
天真又單純的孫婉哪裡知道這是一場騙局,還很是欣喜地把孩子們交給了,這位滿嘴跑火車的小叔子。
孫婉的女兒王纕蕙離開母親時才三歲,而她的兒子王弘之那時還尚在襁褓之中、也不過只有幾個月大。
孫婉後來發現了這是一場騙局,便每日給王伯秋寫信,期待他能回心轉意。然而王伯秋起初還能回幾封信,到了後來更是杳無音訊。
而且之後王伯秋還於1924年時,又娶了另一房妻子劉明水,實在不能說是感情專一的人。
父女隔閡就此埋下
時間回到1920年,此時的孫婉已經全然明白了,自己是等不到王伯秋和孩子們回來了,同時她又十分惦念身在澳門的母親。
於是24歲的孫婉便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之地,前往澳門同母親一起生活。
對於第一段婚姻的離散,孫婉將這段感情的失敗歸結於父親的阻撓。
雖說孫婉與王伯秋分開的原因,也有父親孫中山的極力反對,但其中也有王母的橫加干預。只可惜當時的孫婉並不懂得這些道理,自此她便很少再與父親主動聯繫了。
同年在澳門,經哥哥做媒介紹,孫婉遇見了能夠陪伴她一生的貼心伴侶戴恩賽。
戴恩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並且進修了博士學位,才華橫溢,儀錶堂堂。於是在相識幾個月之後,她便與戴恩賽結了婚。
父親孫中山十分器重戴恩賽,聽聞此事非常高興。因為忙於國事無法親臨現場的他,託人送來了4000元給孫婉,作為自己給女兒的嫁妝。
此時的孫婉並沒有原諒父親,阻止自己上一段婚姻的這件事,所以4000元禮金她分毫未取,並且將錢全部交給了她的母親保管。
所幸她第二次的婚姻非常幸福,結婚以來,戴恩賽對妻子體貼愛護、關懷備至,也逐漸撫平了孫婉心底的那些傷痕,使得她在過往情感方面的創傷,得到了許多的慰藉。
後來,他們育有一對子女,大女兒出生在1921年。當時孫中山正在籌備北伐一事,於是便希望外孫女可以取名為成功,寓意着此次這一戰必能成功。
後來當他們的小兒子出生之時,同樣作為外公的孫中山,想要紀念永豐艦蒙難之事,於是他就給外孫起名叫做永豐。
彌留之際也未能見到女兒
孫婉再婚後,身為母親的她,仍舊思念着在王家的兒女。
她曾想把孩子們帶回身邊撫養,只可惜王家那邊,始終不允許她和兒女有任何往來。十分想念遠在他鄉一兒一女的孫婉,精神每況愈下。
1925年2月,孫中山想要把自己的一張照片留給女兒當作紀念,身患肝癌無法隨意走動的他躺在病床上,一再反覆叮囑夫人宋慶齡一定要親手交給孫婉。
而後來孫婉兒女,在整理孫婉的遺物時,才發現這張照片被她完好地保留了五十四年。
在孫中山病重期間,精神狀態並不好的孫婉沒有一起陪同,反倒是身為女婿的戴恩塞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
在他住院的那段時間裡,戴恩賽始終悉心照料,而十分挂念女兒的孫中山嘴裡始終喊着“婉兒…婉兒快來…”
可惜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沒能見到自己牽掛已久的小女兒。
同年3月,孫中山逝世於北京。
孫婉的晚年狀況
後來,孫婉的兒子戴永豐和丈夫戴恩賽,於1952年和1955年相繼離世,只剩下她和女兒戴成功相依為命。
在闊別許久之後,孫婉在73歲那年,終於見到了自己思念的另一個女兒,也就是王纕蕙。再次相見的母女相擁而泣,聲淚俱下地互訴着那長達五十年的想念,久久無法平息。
“母親,王弘之也快要來澳門看您了。”戴成功在一旁和孫婉說道。
“真的嗎?”,此時步入老年的孫婉露出了難得的笑容,“真好,就快要見到你哥哥弘之了!”
但孫婉畢竟已是耋耄老人,對於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間的她來說,每一個明天都充滿着未知,最終孫婉還是沒能等到和兒子相見就離世了。
而她還沒來得及見到兒子王弘之的遺憾,以及對於早已原諒父親,卻沒能去見他最後一面的懊悔,都只能等到來生再去彌補了。
在聽聞母親去世的消息後,還未來得及母子相見的王弘之也不禁放聲大哭……
令人嘆惋的父女情
作為一名父親,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非常挂念、也是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小女兒孫婉了。孫婉卻因為放不下早就紮根在心中的隔閡,所以始終沒有去見父親最後一面。
但是孫中山晚年寫下的《國事遺囑》等三份文件,後來都是由女兒孫婉和女婿戴恩賽親自執筆整理並發出的。
可見在孫婉的心裏面,其實早就已經原諒父親當年的做法了吧!
因誤會而產生隔閡間隙的父女之情,實屬令人嘆惋。
可能晚年時的孫中山也不止一次地在心裡想過,倘若女兒年少時,身為父親的他可以多陪伴在女兒身邊該多好啊。
假如在勸阻孫婉與王伯秋結婚之事上,自己能夠再花費更多一些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女兒面對面地交流、開誠布公地袒露心聲。
告訴女兒自己其實是非常愛她的,或許父女之間就不會有那麼多來不及訴說的遺憾。
同樣也就不會讓孫婉對他產生誤解與怨恨,也不會直到自己臨終之前也得不到原諒吧!
而那時的孫婉也因為年輕氣盛,將第一段婚姻與愛情的失敗,全都歸結在父親身上,
直到父親逝世後才幡然醒悟,但是遺憾懊悔也早已無可奈何,只能夠獨自在心中,留作往後時光里對於父親的默默想念了。
偉人們總是顧大家從而難顧小家。身為孫婉父親的孫中山也一樣,缺失了女兒許多童年時期的陪伴。
或許在孫婉的心裡,他並不能夠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稱職的父親,但作為中國革命開創者的孫中山,卻是千千萬萬中國人心裡當之無愧的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