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
111年前,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民俗大革命,十大社會風俗,自辛亥革命起,徹底改變。
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那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辛亥革命,以其驚心動魄的時代偉力,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成為了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今天是辛亥革命111年紀念日,我們一起來看看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民俗有哪些大改變吧~
辛亥革命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民主共和的觀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剪掉辮子
男人從此改頭換面
1912年3月5日,辛亥之後,大總統孫中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
當時,革命黨人視蓄辮為清王朝的惡政,是滿洲貴族奴役漢人的象徵。革命黨人以剪辮子激發民眾的反清意識。
武昌起義後,剪辮運動席捲全國,革命軍政府專門成立宣講團與“剪辮隊”,沿街盤查甚至“服務上門”。
“剪辮文”規定:“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違法論。”
那時候,各地都掀起剪辮風潮。有詩說:“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於途。瞥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
不用纏足
女人終於可以大步走路
1912年3月13日,大總統孫中山令內務部通飭全國各省勸禁女子纏足,“勸禁纏足文”指出:“當此除舊布新之際,此等惡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國本。”
從此,女子纏足惡俗逐漸廢絕。
纏足,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便有記載,不過那時只存在於個別"舞人"中。
自五代南唐後主令宮人以帛纏足,舞蓮花中,由是人皆效之。而自宋以後,隨着綱常禮教束縛的加強,纏足便成為婦女應該普遍遵守的規矩。
因此,放足也就成為婦女從封建桎桔下解放出來的重要標誌之一。
換新衣服
中山裝代替了小馬褂兒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總感到西服式樣繁瑣、穿着不便,而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又不能充分體現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於是,他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請裁縫設計製作了一套新式服裝,上衣把立領改成直翻領,前身開四個口,裝上四個兜,每個兜上加一個“倒山形”的兜蓋;褲子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有一個大暗兜。
這套新式服裝就叫“中山裝”,它的最大優點是實用、方便、美觀,衣兜里可以放鋼筆、筆記本等用品。
中山裝很快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後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
改稱謂
不再叫“老爺”請叫“先生”
資產階級革命派要求保持着形式上的平等,而反對封建制度一切形式上的不平等。
因此,民國官民之間、上下級間、人民之間,如何稱謂,孫中山也非常重視,發布命令,廢除清朝官場的“大人”、“老爺”稱呼,官員之間以“官職”相稱,民間稱“先生”或“某君”。
以官職、先生、某君代替老爺、大人作稱謂,是用人格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響遍及社會各個角落。
不再跪拜
平等就是不再卑躬屈膝
跪拜之禮,是一種提倡愚忠愚孝的封建禮節,反映了人格上的極不平等。
因此,在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即提出廢止跪拜禮,規定普通相見為一鞠躬,最敬禮為三鞠躬。
辛亥革命後,社會習俗為之一新,鞠躬、握手代替了原有的跪拜禮節,中國的習俗開始真正的融入世界文明。
現在的握手不僅是現代社交場合的重要禮節,而且往往成為化解危機、增進友好的一種象徵。
男女無別
可以一起坐車還能牽手逛街
舊時達官貴人、士紳商賈多以轎子“肩輿”代步,男女不同乘。
辛亥革命之後,坐新交通工具成為時髦,男女同車而行亦為時髦,最終解構了轎子所形成的隱性社會等級秩序。
時的上海,“有乘各式汽車、馬車、電車者,有乘轎者,有徒步者,有男女攜手同行者,有男女同車左擁右顧疾馳而過者”。
至此,雖有力挽舊秩序、護“輿制”官威者指斥為有傷風化,亦已無力回天。
公元紀年
採用陽曆與世界接軌
孫中山當選大總統後,很快提出改用陽曆案。
當時有人反對,說:孔子主張“行夏之時”。
孫中山說:孔子是殷的子孫,他反對周曆,可當時又不能提出用殷歷,所以才主張“行夏之時”。
我們的始祖軒轅氏以冬至為歲首,而現今世界流行的陽曆,以冬至後第十日為歲首,兩者相近,還是用陽曆比用夏曆好。
最後,多數代表贊成孫中山的意見,通過了改用陽曆的提案。
辛亥革命後,在全國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以代替中國傳統曆法,並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改良新劇
女伶也可以參加公演
辛亥革命期間,新劇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民國初年,孫中山揮毫書寫了“改良新劇”四個大字,促進了戲劇事業的發展。
那時北京劇壇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的扮演,根本不許女人登台演戲。
天津離北京很近,由於它被闢為商埠,受西方文化影響,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那裡就湧現出一批女伶。
1912年,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借改良新劇的東風,邀請天津女伶赴京獻藝,開女伶在北京劇壇公演的先例。
隨後,一批又一批的女伶進軍京城,給北京劇壇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禁除鴉片
再也不做“東亞病夫”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是堅決的禁煙派。1912年3月2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臨時頒布了《大總統令禁煙文》,通令全國嚴厲禁止鴉片,其中說到:
"鴉片流毒中國,垂及百年,沉溺通於貴賤,流衍偏於全國,失業廢時,耗財殞身,浸淫不止,種姓淪亡,其禍蓋非敵國外患所可同語。"
他還提出要求說:"尤望各團體講演諸會,隨分勸導,不憚勤勞,務使利害大明,趨就知向,屏絕惡習,共作新民,永雪亞東病夫之恥,長保中夏清明之風。
孫中山在禁煙文中列舉了鴉片對中國的危害,還特別指出鴉片之害甚於“敵國外患”,新政權的建立也正是革除舊習最好的時機。
不再三妻四妾
一夫一妻流行起來
辛亥革命衝破了封建宗法,帶來了婚姻觀念的變革。
主張自由的婚姻,批判封建的包辦婚姻,並且將一夫一妻制度推廣開來。三妻四妾不再受法律保護,愛情至上成為年輕人的追求。
過去那種由父母安排的、媒婆介紹的、甚至買賣的、包辦的婚姻都廢除了,一夫一妻變成一種時髦。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要求婚姻有自主能力,這個要求不僅要求男人,還要求女人,紋綉登報與溥儀皇帝離婚的新聞,這是當時的頭等大事,轟動一時。
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婚禮從形式到內容也明顯接受了新式風習,人們把這種新婚俗稱作“文明結婚”,並最終形成現代婚禮儀式的雛形。
這些剪髮辮、易服飾、改稱謂、禁纏足、倡女權等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簡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國生活特色開始出現。
人人平等、人格獨立的民主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婦女也得到了解放,社會地位也開始提高。
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
辛亥革命111年紀念日,我們不僅要緬懷革命先輩的光輝業績,更要發揚光大辛亥革命的創新精神,不忘初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天,我們向中華民族的覺醒者們致敬!今天,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