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唐高宗皇帝李治與皇后、武周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也是我國除秦始皇陵之外,唯一沒有被盜挖過的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
據說,陝西被考據證實的帝王陵墓就有40餘座——
到陝西遊乾陵,讀女皇武則天和她“無字碑”的故事,成為筆者在內許多遊客不約而同的選項。
在乾陵司馬道眺望陵區乳峰山;這是筆者所走過的帝王陵墓中最長的司馬神道
在整個唐朝一代,有兩個出身並不高貴、但都攀上各自人生巔峰的女人最是奪人眼球,而她們從“出道”到“逆襲”上位的方式也非常相似——
她們就是吾國家喻戶曉的楊玉環和武則天。
登基之前的才人武媚娘(劇照)
眾所周知,早先看似“兒女情長”的武則天其實胸懷抱負、明謀善斷,最終得以“歷練”成一位頂流政治家;
武皇帝身後雖背負了殘酷打擊異己的罵名卻也留下了施政注重民生、力保貞觀之治成果的讚譽。
從最初唐太宗的才人、媚娘,到後來的唐高宗皇后,再到獨掌天下15年的武周皇帝,武則天的人生之路怎一個“燃”字了得
撇開其道德層面的“瑕疵”不講,這在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背景下,需要何等的個性“張力”!
尤其讓人稱奇的是,這個女人先前的“自我稱帝”和後來的“自我廢帝”,竟然都沒有引出大的宮廷政變和社會動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武則天因此和楊玉環一樣,成為了歷代文學作品中“樂此不疲”的“女一號”——
雖然兩人在格局和結局上都完全不同。
乾陵司馬道兩側,分段站着兩排石人石獸,許多已經殘缺不全,但帝王文武百官“儀仗隊”(墓道“石人”也叫“石翁仲”)的氣勢仍在
乾陵成為極具人氣的帝王陵園景區,原因除了它氣勢宏大、內涵豐富外,還在於它有全世界皇陵中絕無僅有的看點:
“夫妻雙帝”陵和“無字碑”。
離停車場入口處不遠的石“翼馬”
“翼馬”不但肢體健全,而且豐腰肥臀彰顯“唐風”,兩肋的羽翼短小精美,如綻放的菊瓣或展開的蝶翅;
這不無幽默的“卡通”組合,讓人既忍俊不禁又喜愛有加。
頂着烈日走過長長的司馬道,遊客們終於接近乳峰山下的乾陵核心景區
氣勢宏大的乾陵核心景區入口
據考證,乾陵仿京師長安城建制, 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地宮甬道(地宮入口曾經被無意中發現打開,後根據國家指令重新封裝)等大型建築物。
景區最引人注目的一座銘牌石碑
景區各種“乾陵”銘牌不少,但這塊最有“格調”,大氣古樸的碑體組合,配上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厚重又不失靈動的書法,成就了一件典雅的藝術品。
排列整齊卻通通沒有了頭顱的“61番臣”石像,也是乾陵特有的看點
相傳番臣們都是應武則天之邀,前來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周邊少數民族特使;
至於石像為何全都沒有了頭顱,雖說法不一,難以深究,但大唐王朝“盟主”的地位可見一斑。
“述聖紀碑”即俗稱的唐高宗“功德碑”,全文現存1700多字,由皇后武則天親自撰寫
不過,遊客們走進“夫妻皇帝”陵,似乎都不太在意這位碑文“功高德重”的丈夫皇帝,興趣主要還是在碑文“不着一字”的“皇后皇帝”那裡。
令後世眾說紛紜的“無字碑”
距“功德碑”不遠的“無字碑”,是整個乾陵景區的人氣景觀;
據記載,此碑是唐中宗李顯遵母親遺言而立;
“無字碑”不僅讓旁邊的“功德碑”黯然失色,也成為武則天留給後世的一個千古之謎——
駐足“無字碑”前,遊人除了詫異,難免會要在心裡問她個“為什麼”。
仿建的乾陵地宮,真正的地宮和甬道口並不在現在的景區下面
乾陵也曾經多次被盜挖,幸運的是歷代盜墓者都無功而返,直到上世紀50年代,兩個當地農民在開山炸石中無意發現了地宮入口,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停止了進一步發掘,入口被重新封裝。
可以預見,即使有一天地宮被完全打開,估計也不會有人們希望知道的有關“無字碑”的答案。
唐太宗去世時,才人武媚娘曾遵詔修行過的“感業寺”
武則天之所以讓兒子給自己立一塊“無字碑”,後人陸續給出了多種答案:
一說她自恃功高難以盡述;
一說她殺人太多自我懲罰;
一說夫妻合葬稱呼很尷尬;
…………。
無論哪種說法,要想證明武則天根本不在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都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這位進過寺廟修行,寫過佛家偈語,熱衷佛教活動的“退休”皇帝自立“無字碑”,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年老(82歲去世)“志衰”,厭倦了宮廷爭鬥呢?
因為年老而“厭倦”,因為厭倦而“看破”,因為看破而“解脫”,因為解脫而“升華”,這看起來是佛性,其實是裝上了“濾鏡”的人性。
技高一籌
武曌絕世聰明,
立碑不寫碑文;
高宗早已名湮,
媚娘代代傳名。
貌似不在乎,實則很在意,既有難言之隱,又有功利之心,於是以退為進,以無勝有——
這就是武則天和那塊具有傳統思想文化智慧、不高尚卻很高明的“無字碑”。
(感謝您的閱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