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庄士敦的中國情結
北京中軸線向北地安門內大街,路西有條不起眼兒的小衚衕——油漆作衚衕。進衚衕路北1號院,當年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庄士敦的宅院。如今,雖然院內房屋已被拆除,但透過大門洞內的雕花青磚,藻井彩繪,昭示着宅院主人的身份和待遇:“毓慶宮行走”、“賞坐二人肩輿”(二人抬的轎子)、“賜頭品頂戴”……由此不難感受到“皇帝”與“帝師”間的“情誼”。
庄士敦與溥儀
庄士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擁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這要源自於溥儀學習英文。自張勳復辟失敗後,小朝廷內卻感到了壓力極大。他們擔心溥儀不能久居宮中,恐會失去皇帝的頭銜。倘若民國政府一旦取消皇室的優惠待遇,那清室的餘溫就將徹底涼了。於是,李鴻章四子李經邁向載濤(溥儀的叔叔)建議,當趁此苟安時機,讓溥儀學習英文和自然科學知識。一旦風雲突變,出國留學,或海外做寓公,也不失為上策。
據歷史檔案記載,1919年2月22日,中華民國內務部許寶衡和清廷內務府李鍾凱出面與庄士敦簽訂聘用合同。合同的大意是:特聘請庄士敦為溥儀之帝師,教授英文、數學、西方歷史、博物、地理等知識,月薪中國銀幣600元,津貼100元,免費提供中式房屋一所,聘期三年,屆滿付與回國旅費。如雙方同意,也可續約(合同到1922年期滿後又續約,至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方停止)。
在庄士敦進入紫禁城工作不久,英國政府特授予庄士敦“高級英帝國勛爵士”勳章。這不僅令庄士敦本人喜出望外,也由此搭起了中英兩國政府間的橋樑。庄士敦因說一口流利的廣東潮州話和北京官話,自稱是地道的中國通,所以他毫無障礙地遊歷了大半個中國,瞻仰名山古剎,拜訪高僧宿儒,了解中國的風俗文化。
從此,庄士敦不僅教授14歲溥儀英文,而且用西方的紳士禮節、生活方式甚至西方的思維教育小“皇帝”。致使自幼身居紫禁城的少年溥儀,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感到了自身的落後和愚昧。
庄士敦(右1)與溥儀和婉容合影
首先,溥儀審視自己頭上大辮子,如同“豬尾巴”般地醜陋。特別是庄士敦對“豬尾巴”的譏笑,促使溥儀內心有些酸澀和自卑。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豬尾巴”鉸下去,並“傳旨”宮內所有男人也必須如此。儘管朝廷上下怨聲載道,但還是“奉旨”鉸掉了上千條辮子。
其次,在讀書學習中,庄士敦敏銳地覺察出皇帝的眼睛很有可能近視了,需要看醫生醫治。端康太妃(瑾妃)堅決反對讓外國醫生檢查皇帝的眼睛,理由是,皇上的眼睛怎麼可能隨便亂動呢。但庄士敦堅持己見,最終出面請協和醫院的著名眼科大夫檢驗了溥儀的眼睛,並為他配了一副眼鏡。
再有就是當溥儀宴請中外人士時,應邀前來的男女貴賓首次在宮內同桌共飲,改變了中國男女分宴的傳統老規矩,成為清末之後開一代先河的“新規矩”。並在遇有宴請重要人物時,溥儀、婉容二人還“恭候”在宴會廳門前,與來賓逐一握手,展示了現代文明的風采。
與此同時,在庄士敦的策劃引薦下,溥儀還會見了一些外國使節,包括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與胡適通電話並面晤,這不僅開闊了溥儀的視野,也使得從小封閉在宮中的溥儀,呼吸到不一樣的新鮮空氣。閑暇聊天時,庄士敦還將他逛大街時的所見所聞講給溥儀聽,說地安門商業街古玩店特別多,大多是宮內太監們監守自盜,將偷竊的宮中珠寶變賣錢財。溥儀聞聽大怒,遂下令將大部分太監辭退出宮。如此可見,“洋師傅”在溥儀心目中的位置。
1924年,“北京政變”後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回到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家居住。庄士敦對此焦慮萬分,忙前跑後地幫助溥儀躲避到使館區一家德國醫院,忙去英國大使館斡旋。庄士敦前腳剛走,親日派鄭孝胥後腳就趕來了。在鄭的恐嚇脅迫之下,溥儀住進了日本大使館。待庄士敦聯繫妥當再返回時,已經人走樓空了。從此,庄士敦的帝師使命就此結束。
在中國的工作結束之後,庄士敦便回到自己的國家埋頭寫作。1934年,庄士敦再次返回中國,將他撰寫的《紫禁城的黃昏》送給溥儀,並恭請他作序。
《紫禁城的黃昏》出版後頓時轟動歐洲,之後中文版、日文版相繼問世,成為極為暢銷之書。庄士敦憑藉此書賺取的稿費,在英國蘇格蘭西部的克雷格尼希湖上,購買了一座風光秀麗的小海島,並遷居海島上居住。在海島房中,陳列着溥儀給他的各種中國珍寶,古玩字畫和瓷器。每天一大早,他都會在小海島的旗杆上,升起大清國的三角龍旗,足見其對“故國”念念不忘。
庄士敦在蘇格蘭小島
《紫禁城的黃昏》令讀者看到了神秘古老的中國,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口,他由此成為英國的知名人物。一位名叫伊莉莎白的女士看到此書後,深深地被庄士敦的傳奇經歷所吸引,她就領着自己的女兒,榮幸之至地來到海島上做客。
伊莉莎白女士比庄士敦小19歲,而庄士敦在“春風得意”時晚節不保,面對如此崇拜自己的“小讀者”,全然不管不顧對方的婚姻狀況,倆人很快就墜入愛河。
據溥儀的妹妹韞龢追憶說,在《紫禁城的黃昏》出版後不久,他就突然被檢查出患有膀胱癌。但是倔強的庄士敦卻拒絕住院進行手術,他甚至說:“我寧願去死,也不開刀。”
1938年3月6日,庄士敦與伊麗莎白還未舉行正式婚禮,就遺憾地長眠在小海島上,享年64歲,其骨灰也撒在他喜愛的小島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