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後,各國紛紛對美國的實力重新進行了評估。
國內很多人都認為應該將重心放在軍事改革上,可是鄧小平卻堅持要發展經濟。
當時人們還不理解,直到30年後人們才明白,原來鄧小平早就布好了局,這是怎麼回事呢?
海灣戰爭的影響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進犯科威特,不到48小時就將科威特全境佔領。
由於這只是海灣地區的危機,所以其他國家是不便於貿然插手的,可是美國卻不願意放棄這個“香餑餑”。
原因也很簡單,在科威特和伊拉克都有大量的原油儲存,而這正是美國為了謀求發展而垂涎欲滴的東西。
於是在當年8月8號之前,美軍就已經動員力量準備作戰部署,截止至1991年1月,已經籌集了50多萬軍隊,隨時可以“攤牌”。
不過直到此時,察覺到美國動靜的很多國家,都是不看好美國的。
一來,美國很強,但是伊拉克也不弱,他們完全可以依託科威特地區對美軍的兩棲登陸進行裝甲反衝擊。
二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接連慘敗,這使得美國紙老虎的形象愈發生動。
可誰也沒想到,這場戰爭會以另一種形式展開,沒有兩棲登陸,也沒有近身搏殺,有的只有長達42天的“沙漠風暴”。
在兩國軍隊正式交鋒之前,美國的空中打擊行動就已經先一步展開了,從天而降的巨量炮火,直接把伊拉克按在地上“摩擦”。
等到雙方正式交鋒的時候,伊拉克人引以為傲的地面裝甲集群,幾乎已經損毀殆盡了,接下來自然只能任人宰割。
雖然後來出於國際政治考量,美軍只執行了將近100個小時的地面軍事行動“沙漠軍刀”,把科威特解放出來後就停止行動了。
但是這一次戰爭,已經幫助他們攫取到了足夠的利益,比如說石油資源,再比如說重新奠定自己的國際霸主地位。
與此同時,這次戰爭也傳回了國內。
通過電視機看到這一幕的國人,也理解了現代化戰爭的打法。
戰爭方式變了,我們自然也得與時俱進,可就在大家都認為應當優先發展軍事的時候,鄧小平卻堅持先發展經濟。
這裡究竟有何玄機?
先把經濟搞上去
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當時鄧小平表示,
“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但說到底要搞經濟,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衝擊它。”
“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這是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
當時的人們或許還有所困惑,可今天的我們只要去看就會發現,在我國經濟爆髮式發展後,軍事上居然真的也出現了跨越式的騰飛。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計劃經濟時代、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制時代,以及加入WTO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時代。
隨着這三個時代的變遷,中國經濟實力底蘊大大增強,所以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我們接收了大量的裝備和人才,實現了軍事力量的第1波騰飛。
比如說當初屬於蘇聯的航空母艦,瓦格良號。
在蘇聯解體的時候,這艘航母的建造進度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8%,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建成了。
後來烏克蘭把這艘航母賣給了我國,徐增平等人費盡周折把它運回了國內,最終成為了我國第1艘航空母艦的前身。
再比如說,與航母相配套的圓型艦載機技術。
當時船上的蘇三三圓形艦載機T10K3,給予了我國工程師們很大啟發,他們將其與殲十一結合起來,最終研發出了國產殲15艦載機。
這還只是技術層面的收穫,蘇聯解體後,由於烏克蘭經濟不景氣,所以大量人才專家外流,其中很多都來到了我國定居。
沒有鄧小平提前布局,讓我國經濟騰飛,又哪能在蘇聯解體後獲得這份收穫?
其次,在正式加入WTO之後,國民經濟再度實現了飛躍發展,有了錢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軍事項目落實,軍事實力自然迅速躍遷。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民用工程的部分相關設備可以為軍工設計提供指導經驗。
通過這種方式,除了推動軍工高速發展外,先行發展經濟,發展民用設備,還能帶來一些應用型紅利,畢竟民用車輛、飛機以及船隻的進步,本身也能帶動經濟發展。
正是在鄧小平高瞻遠矚的安排下,新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才會迅速實現騰飛,國力大幅度增長。
這一局,鄧小平至少布了30多年,而從結果上看,是成功且完全值得的,能夠如此運籌帷幄,屬實令人欽佩。
三十年布局的思想指導
宏偉的布局,必然離不開思想上的指導,而支撐鄧小平這三十年布局的,正是改革開放的“三步走”大戰略。
1979年7月,鄧小平定下了人均國民產值要達到1000美元的標準,在年末會見日本首相時也解釋了,這是“小康”。
此後為了適應當時的經濟形勢,鄧小平對這一標準進行了調整,改為800~1000美元,並初次提出了“翻兩翻”的概念。
說白了,就是在未來20年的時間裡,要做到人均國民產值達到現在的三倍,這還只是三步走戰略的開端。
按照鄧小平的考量來看,想在本世紀徹底脫貧,是不大可能的,要想徹底達到西方比較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要加三五十年,恐怕要到21世紀末。
要想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番、完成三步走戰略,我們就需要大量的資金。
可是當時我國是比較缺乏資金的,因此沒有別的更好的出路,只能選擇開放,來歡迎國際資金的合作。
為了鼓勵外來資金湧進,鄧小平把對外政策和改革開放大業緊密地聯繫在了一塊,推出了很多好的政策。
與此同時,他也一直在考察着國際環境。
最開始的時候,由於美蘇關係緊張,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新的戰爭很快就會到來,5年10年都有可能。
可是隨着時間逐漸過去,鄧小平敏銳地察覺到5年10年是打不起來的,甚至隨着和平因素的增長,較長時間內世界上都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
這時候是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只要維持好國內安定,招商引資很可能成功。
因此鄧小平提出了兩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堅持改革開放,另一手則堅決打擊經濟犯罪分子。
在鄧小平堅決而果斷地處理下,全局很快就穩定了下來,對外開放也從內海逐步向內地推進,新中國經濟穩步提升。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們的“經濟特區”深圳了,特區剛剛誕生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以至於人們都在議論特區到底能不能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親自到深圳視察,開啟了一段南方之旅,這是我國經濟特區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節點。
不僅僅是鄧小平支持,特區本身也非常爭氣。
在政策的引導下,它們化壓力為動力,針對出現的問題,一直在積極總結吸取教訓,最終越辦越好,用成績說明了一切。
幾年下來,真正的經濟開始起飛,工業化與城市建設也是快速開展,本地生產總值也以30%的驚人速度迅猛增長。
直到此時,鄧小平終於可以說,建立特區的決定是正確且成功的了,針對特區的一些聲音逐漸消失,新的特區被建立了起來。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30年布局的籌劃人,鄧小平不僅抓大政策,而且還極其重視小問題。
每當是出現與改革開放相關的問題時,他總是第一時間積極解決,他的經驗與智慧,也讓他參與到了很多具體事宜的籌劃之中。
比如他就曾經多次具體指出,對外經濟貿易部門把外貿搞得太死了,起不到一個槓桿作用,為外貿部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意見。
一番努力後,中國經濟成功騰飛,30年布局大獲成功。
鄧小平的未雨綢繆
除了要大力發展經濟之外,鄧小平本人對美國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認知。
早在1981年的時候,他就曾經指出,
“對美國一定要做好最壞打算,不要怕中美關係倒退,更不要怕停滯……”
在海灣戰爭後,我們決心奮起直追,這是好事。
可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會想的太多,認為我們起步有些晚。
對於這種觀點,鄧小平認為我們有“塊頭大”這個好處,縱然是起步晚一些,以後也肯定能發展起來,應該自信自強,不該盲目悲觀。
鄧小平此話確有道理,“塊頭大”的好處的最典型體現,就是“人口紅利”。
當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的時候,人口紅利往往能得以體現。
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勞動力比較廉價,可以給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人口紅利直到2010年還有比較明顯的體現。
2010年後,人口紅利雖然逐漸消失,但是我國經濟速度的發展卻並沒有減緩。
這一切都得益於教育的普及,隨着人口素質提高,“人才紅利”又出現了,這都屬於鄧小平布局的結果。
心中有溝壑,有底氣,鄧小平在對外的態度上自然是可以比較強硬的。
其實,鄧小平不僅對待美國是十分強硬,對待英國時亦是如此。
1982年下旬,撒切爾夫人攜大勝阿根廷的餘威而來的時候,本來是信心在握,想着讓香港獨立,成為第2個新加坡。
可是甫一見面,撒切爾夫人就知道她大錯特錯了,因為鄧小平直接給了她當頭棒喝,
“主權問題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香港必須歸還,否則我們不憚於戰爭。”
要知道英國當時的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尤其是海軍方面,頗有幾分昔日日不落帝國的風采。
可是鄧小平無懼無畏,直接把我們的原則攤到桌面上直說。
英國方面自知理虧,只能想辦法在22個回合的談判中,想盡辦法在協議上做手腳。
比如說,把香港的高度自治改為完全自治,讓英國人擔任特區政府文職中最高職位等等。
針對這些上不得檯面的手段,鄧小平不予理會,直接將他們全部駁斥了。
最終,英國人不得不服軟,將香港歸還給了我們。
在香港問題上,鄧小平曾經對同志們作出指示,
“面對英國人一點都軟不得,對他們背信棄義的做法,必須堅決抵制。”
同志們堅決貫徹了鄧小平的意見,最終成功挫敗了英國的陰謀。
由此可見,對待這些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是軟不得的,國家領土與主權問題更是分毫容不得商量。
對待英國如此,對待美國亦如是,也正因如此,美國在港灣戰爭中表現得再強悍,我國人民也不會有所畏懼,因為我們堅信自己可以趕上並超越。
這是民族自信,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有着這種精神與意志支撐,我們相信未來中國會越走越強、越走越遠。
而隨着時代逐漸發展,我們也要不斷推出“新的東西”,進行新的“布局”,才能夠繼續高速進步。
比如說,我們現在在經濟,軍事以及綜合國力上雖然實現了突破,但是仍舊有一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就像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等等。
這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挑戰,卻也是機遇。
可能有的朋友會比較疑惑,人口老齡化怎麼能算得上是機遇呢?
答案很簡單,人口老齡化可以促進“銀髮經濟”發展,同時還蘊藏着新的投資機會,比如說養老行業就在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剛需,這正是機會的體現。
而這一切,恰恰又在新的布局之中,有着這樣環環相扣的計劃與安排,我們的國家又怎麼會不走向繁榮與富強呢?每個國人都應該由衷的為此感覺到驕傲,並盡到自己的一份力。
讓我們攜手並進,響應政府號召,發展個人能力,共創和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