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故小陶,點擊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電影與科技的熱門動態
絮絮叨叨:
書接上回,上篇講了崔盧李鄭四姓中的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
這篇我們接着嘮嘮剩下的兩姓歷史。
知識點很多,建議先收藏,然後慢慢看。
01
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在歷史中,一直都是排在前面的望族,而後面這三位其實一直都有變動。
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追溯起來,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
這時候的秦國並不強大,與各大諸侯國也沒啥過節,趙國的李崇跟隨父親李曇出使秦國。
因為在趙國時,李崇曾在北部防禦過北胡,所以秦國的大王就委任他為隴西郡守,防禦西邊的游牧民族。
後來他爹回了趙國,李崇因為娶了媳婦生了兒子,就留在了隴西郡這裡。
當時李氏還不是啥名門望族,後來他的兒子李瑤做了秦國南郡太守,李瑤的孫子李信又做了大將軍。
這裡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那就是荊軻刺秦王,組織荊軻刺秦的是燕國的太子丹,而燕國和太子丹都是李信滅的。
至此隴西李氏的家底就起來了。
到了漢朝時期,隴西李氏家族進入了“將軍時代”。
02
大漢有名的將領、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都出自隴西李氏。李廣驍勇善戰,抗擊匈奴,外號飛將軍。
其孫李陵以五千兵馬力敵匈奴數萬兵馬,力竭而降。當年司馬遷就是因為幫李陵說話才被下獄,這才寫出了千古《史記》。
到了南北朝時期,西魏帝國有八柱國,其中之一就有隴西李氏的李虎。
你發現沒有,但凡是有點家世背景的望族,都是通過一代一代高官厚祿累積而來的。
之後來到唐朝,李淵統一華夏,至此李氏就變成了國姓。
隴西李氏的高官不斷,到唐朝時期,連續出了10位宰相,名人詩人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李白、李商隱都是。
貞觀時期,唐太宗修改《氏族制》,直接把第一位與第二位改成隴西李氏與外戚長孫氏,崔氏放在第三。
可改是改了,但這個排名在朝廷和民間也沒什麼作用,大家依舊把崔盧兩姓放在首位,這事讓唐太宗也很是不解。
這裡有個故事,唐文宗曾經想和宰相鄭覃結親,結果鄭覃寧願把女兒嫁給九品的崔某,也不願意和皇室結親。
03
嘮完隴西李氏,還需要提一下趙郡李氏。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李曇嗎?就是帶着李崇去秦國的那個人。李曇家有四子,李崇創建了“隴西李氏”
而小兒子李璣就是趙郡李氏的“創始人”。
趙郡李氏最出名的當屬趙國名將李牧,他不但大破匈奴,還力挫秦軍,讓趙國得以存活一段時間,
結果秦王使反間計,殺了李牧,趙國這才被秦國滅了。
時間來到楚漢時期,趙郡李氏又出了個名人,叫李左車(ju)。
他的一句名言你肯定聽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他作為韓信的謀士,被封為光武君。
時間來到南北朝時期,西魏的八國柱裡面,有一個來自隴西李氏的李虎,還有一個就是來自趙郡李氏的李弼。
唐朝時期,雖然國姓屬於隴西李氏,但趙郡李氏依舊不甘示弱,共有17人做過宰相,也是很厲害的。
04
隴西李氏之後咱們就要嘮嘮滎(xing)陽鄭氏的故事了。
滎陽鄭氏
鄭氏的歷史,感覺是最悠久的,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周宣王分封為鄭國,之後鄭國滅亡,其族人依然以鄭為姓,以舊地滎陽為郡望,所有就有了滎陽鄭氏。
現在能查到的鄭氏始祖叫鄭當時,又名鄭庄。
西漢時期,鄭當時從太子舍人,一步步做到九卿之一的右內史。
時間來到東漢末年,鄭當時的後裔鄭渾為躲避戰亂來到了淮南定居,這時候淮南正好是袁紹的地界。
結果鄭渾看不上袁紹,沒過多久就跑了,跑去豫章投奔朋友去了,歷史也證明了,鄭渾還是有點眼力見的,袁紹確實不行。
05
之後鄭渾就被曹操給徵收了,做了丞相府的官員。
西晉建立後,鄭渾的侄子鄭褒被司馬氏封為了密陵侯,經過鄭渾與鄭褒的經營,鄭氏門第興了起來。
從這之後,不論北周還是北魏時期,鄭家都在朝中擔任重職。
到了鄭譯時期,他這一代比較複雜,也很傳奇,簡單地說就是融入皇室了,什麼北魏皇室、北周皇室、隋朝皇室,都與他有關,隨後又通過聯姻等方式,讓他們滎陽鄭氏很快就進入了當時的貴族內部。
這也為隋唐時候鄭家顯赫的家族地位打下了基礎。
唐朝時期,滎陽鄭氏共有十二位宰相,厲害吧。
06
最後我們以太原王氏收尾。
太原王氏
追溯起來,太原王氏最早的人物來到春秋戰國,名為王翦。
這個王翦甚是厲害,戰國四大名將,他帶著兒子帶着秦國的軍隊滅了其餘五國,幫秦始皇統一了天下。
而且王翦這個人,很睿智,每次出征都和秦始皇要東西,打完仗回來兵權一交立馬回家享受去了。
所以王氏能獨善其身,還大富大貴,多半都是他的功勞。
07
其實太原王氏之後也分家了,具體為啥分家,咱也不知道,親哥倆也得明算帳。
其中一支為晉陽王氏,“創始人”為東漢的王柔、王澤兄弟倆。
晉陽王氏一家子牛人。
曹魏時期,王澤之子王昶就官至宰相,司馬氏掌權之後,又因為平定有功,加封司空,位列三公。
王昶的三個兒子也都是風雲人物,
大兒王渾因滅吳有功,位列西晉司徒。二兒王深擔任冀州刺史,三兒王湛擔任汝南太守。
這中間也有危機時刻,王湛的玄孫,王愉因為反對當時的政權,幾乎晉陽王氏全族被滅。
好在王愉的孫子王慧龍,跑到了北魏做官,這才延續了晉陽王氏的香火。
這個王慧龍在北魏也是混得不錯,晉陽王氏就再次興旺了起來。
08
分家的另一支為祁縣王氏。
這家的“創始人”是東漢末年的司徒王允。
王允利用美人計除掉了董卓,雖然救了岌岌可危的東漢,可他自己卻被殺了,跟着幾個兒子也一起被殺。
這一支的王氏,有點慘,這前腳王允被殺,後腳他的侄子因為反對司馬懿,又被殺了。
這次幾乎把整個祁縣王氏團滅。
到了南北朝時期,三個姓王的認祖歸宗來了,王玄謨、王思政、王神念。
這三人都屬名人,但最牛的還屬王思政,他是北魏的著名將領,能征慣戰,多次擊敗梟雄高歡,後來被高歡兒子給抓了,依然受到厚待,屬於兩頭吃的開的牛人。
09
太原王氏屬於全力支持司馬氏家族的,這就導致東晉政權覆滅的時候,他們也跟着慢慢走向滅亡。
而且在東晉末年,太原王氏起了內訌,自家人打來打去,這也加速了家族的滅亡。
所以後期在唐太宗要修《氏族制》的時候,直接把太原王氏放在了最後。
四姓之中,也沒有王的“蹤跡”。
10
總結來說,四大姓的名門望族只有在唐朝還興旺了一段時間,唐末就漸漸消亡了。
一方面是唐朝大力推行科舉制度,提拔寒門子弟入仕,沖淡了原本貴族們壟斷的朝堂。
再者許多世家子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吃着先輩的福利,導致後輩能人愈發凋零,慢慢地也就完了。
不然你回想一下,《唐朝詭事錄》里那個崔家子弟,看着毫無能力,卻飛揚跋扈,靠的不就是崔姓嗎?
往期精彩文章:
《唐朝詭事錄》:崔盧李鄭為啥被稱名門望族,最全四姓詳解(上)
《唐朝詭事錄》:蘇無名的司馬到底是個什麼官,科普劇中大小官職
作者介紹:我是故小陶,一枚愛看電影的數碼小博主,想專註於數碼科技,結果每天都被電影佔據大半時間,願望是和我喜歡與習慣的一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