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捷聯初制導
神仙不干事?那就換神!
在山西陽城縣台頭鄉的龍王廟裡面供奉着三尊龍王,龍王像有一尺多高,紅臉藍衣,中間高,兩邊低。
每當大旱時,鄰村人就會跑到這裡偷龍王,幹嘛用呢?當然是祈雨了。龍王偷來之後,要是本村的龍王還沒被偷走,就只能先放在村廟或祠堂里,要是本村的已經被偷了,那就直接放到本村龍王廟。
龍王偷來後,早晚尚可享受“神”的供奉,但太陽一出來,人們就會將它擺放在廟院里曝晒。天陰下雨,就用東西蓋一下,如果只下了場小雨,就會接着曬,直至下了透雨為止。
到了七天頭上,要是還不下雨,村民就敲鑼打鼓,抬上龍王在村裡村外轉上一圈,讓龍王看看民間的苦情。
要是再不下雨,憤怒的村民就會對龍王拳打腳踢,直到把不靈驗的龍王打得遍體鱗傷,而龍王像只能等下雨後才被送回。
這個在中國華北地區流傳的 “曬龍王”,就是一種對龍王施行“惡祈”的祈雨習俗。按理說,人們應該對神靈尊敬有加啊,這龍王大小也是個神,怎麼說打就打呢?
中國人幾千年前就知道沒有神了
中國人拜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因為再早之前人們並沒有形成對於“神”的觀念,只有祭天祀祖的傳統。
為了把推翻夏朝合理化,商朝就把這一切歸於“天命”,號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說商朝人作為玄鳥的後裔,自然要受到神的庇佑,這也就是中國“神明”文化的開端了。
商朝人非常重視跟鬼神搞好關係,崇信“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遇事不決,先問鬼神,反正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先卜上一卦。算卦的就是三成靠蒙,七成靠口舌,卦象咋樣那全憑巫師的一張嘴,於是巫師就成了把“神權”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操盤手,深得君王器重,身份極其尊貴。
伊陟在擔任大巫師的時候,商朝正由盛轉衰,出現了一些異常的自然現象,搞得人心惶惶,為了安撫人心,伊陟提出:“神是無法戰勝有德行的君王的,只要有德行端正就不用怕神。”
這種鬼神無法傷害德行端正的人的說法,其實就為後人“敬神”不“信神”的文化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伊陟給中國人平視神權開了個頭,那麼商朝還有個猛男就是直接把神權掀翻在地,然後又搓上兩腳。
這個猛男就是紂王帝辛的曾祖父武乙,有一次,他讓工匠雕了個木偶,起名字叫“天神”,然後又命令一個大臣給木偶當雙簧,扮作天神來跟他賭博。
跟領導賭博,你還敢贏?所以,這個大臣就逢賭必輸。
於是,武乙就指着木偶大笑說:“你個天神連我都賭不過,哪還有臉當天神。”這還不過癮,嘲諷完之後還命令手下痛打木偶。還有一次,武乙讓人做了個皮袋,裡面灌滿血漿掛在樹枝上,他親自挽弓一箭射破皮袋,獸血噴涌而出,武乙就大笑說:“今天,天神被我射了一個窟窿。”
表面上看這種行為與小孩子過家家無異,可是這是在神權一手遮天,大巫師能放逐國君的商朝,這麼不把神放在眼裡,簡直就是異端。
可武乙畢竟是國君啊,下面的人又不敢說啥,於是經過他這麼一搞,原來受人供奉的神,就成了為君王提供服務的官,原本依靠神權來授予合法性的君王,開始依靠血統來證明,這就形成了人主天下。
中國的宗教信仰從此由“信神、敬神”,拐進了“敬神”卻不“信神”的道路。
等到周武王伐紂時,為了瓦解商朝正統“神權”,收攏民心,便打出了“君授神權”旗號,說是紂王暴虐無道,上天可憐百姓,就讓武王伐紂,取而代之。
既然君權直接神授,那就自然少了巫師這一層人神之間的中間商賺差價了,這種王權凌駕於神權的做法,也直接動搖了老百姓對神的信仰。
打春秋戰國起,人們就開始相信神的本質就是人,那既然如此,凡人修鍊得道的話就能省仙了,於是,練氣士、方士一時間大行其道。
在後來的歷朝歷代,“君授神權”的說法不斷發展,甭管誰發動戰爭,頂的名號一般都是“天命所歸”,皇帝寶座上的人不停換,但個個都是“天子”。
而所謂的神,則徹底淪為封建統治階級強化政治地位,以及招攬民心的工具,像陳勝吳廣興兵起事的時候,就又是學狐狸叫,又是魚腹藏書。所以說,幾千年前中國人就知道沒有神了,但是成天把神掛嘴邊,不就是想藉機搞事情嘛。
東西有別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有座廟非常奇葩,這廟裡供的既不是仙也不是神,而是解放軍。
這座全國唯一的軍廟由曾恨女士所建,她曾經在60多年前一次空襲中被解放軍所救,為了報恩,她就建了這座廟來供奉在那場戰鬥中壯烈犧牲的27名解放軍英烈。
這把解放軍當神仙供奉的事確實稀奇,可在中華大地上倒也是情理之中,不過,這事讓外國人可能就讓人沒法理解了。
因為西方宗教則往往是絕對的一神教,認為神是絕對的、唯一的實在,反對崇拜其他神靈。像基督教中的聖父、聖子和聖靈,只不過是上帝的三個不同位格,並不是獨立存在的。
▲上帝造日月
而伊斯蘭教更強調神的絕對唯一性,例如穆斯林在做禮拜時必須虔誠地誦念“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清真言。
既然只有一個真正的神,那麼在一神教看來,神就是世界的創造者,人是神的產物,這種從屬對立關係的鴻溝永遠無法消除。所以,西方神話中的神是世襲的,普通的凡人撐死了也就是上天堂,想成為神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在中國宗教普遍有多個神靈,信徒們最高目的就是通過宗教活動發掘自身的神性,從而修行中無限接近神。
說白了,中國人信神,是為了成為神。
這其中始終貫穿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認為人能否得道成仙,完全取決於自身,修道者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修行,使身體擺脫塵世束縛,最終白日升天,羽化成仙。
於是,中國神仙體系中就有了許多往世的凡人,像原名林默的媽祖,因救助海難於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逝世,人們便將她封神進行供奉。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他們這些生前受人尊崇,死後奉為神靈的人,是中國傳統道德踐行者和傳承者,經過千百年來不斷地追封、神化,從而形成了中國龐大的神仙體系,甚至能“專神專用”。
所以說,中國給人封神,是一種榮譽,一種人人要學習的榜樣,同時,封的這些神又推崇實用性,人有啥樣的需求,就有啥樣的神出現,甭管是啥樣的,只要敢拜,就敢造成神。
比如財神要幫人們發財
門神要給人們看家護院
孔廟裡的孔聖人要保佑學生金榜題名
而“春哥”是用來保佑考本科的
楊CY是用來轉運的
但同時,中國人對神的信仰又大部分是功利性的,人敬畏神供奉神,可神也必須為人服務。平日里,中國人跟神互不干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等有求於神的時候,再開始信神。之所以開始信神了,是因為相信神有能力幫忙解決困難。
我信仰你,你就要給我帶來現實的回報,要是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效果,那就是浪費我感情了,那這個神不但要挨頓罵,而且立刻被棄之如敝履。
像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無事不登三寶殿”,人們心有所求,就找個廟求神拜佛,等心中的願望實現了,便再去還願,然後就會覺得人神已經兩不相欠了,繼續互不打擾。
如果願望沒兌現,那就說明這兒的神仙不靈,罵上幾句解解氣,再換家廟“另請高明”,反正廟有的是,誰靈我供誰。這種與神做交易的獨特宗教信仰模式,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
敬神≠信神
在百年前,美國傳教士亞瑟·史密斯曾不無揶揄地說過:
中國人都是泛神論者,對神明的態度一方面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一方面是“敬神如神在,可來可不來,不來神不怪”,在虔誠信仰上帝的傳教士看來非常不可思議。
簡而言之,中國人會求神拜佛,卻又相信人才是世間一切的根本,主觀意識極強,有宗教文化,卻沒有在真正的宗教信仰。
相比西方人堅信上帝或真主,中國人早已篤信自己和祖先了。
要知道,幾乎一切中國本土宗教的神明,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關公、孔子、老子、趙公明,這些成為神的人原本都是先祖。
中國人拜他們,是因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值得敬重,而不是只有信了他們就能怎麼樣,這是完全區別於世界各國的宗教體系,所以中國人敬神,最多也就是以“保佑”的形式求個心安,算是社交中的淡聯繫。
像“菩薩保佑”、“財神保佑”、“上天保佑”等,誰都知道求了也沒啥用,就是祈禱祈禱,給自己點鼓勵,來點精神寄託,這跟國外的“信XX得永生”是有本質區別的。
本身都知道求神之後,好賴全靠自己,所以對拜誰也就沒沒那麼多講究。
你對我有用?好,那我拜你一下。沒用?那就拜拜了。
像學生考試之前的時候,有拜文曲星、文殊菩薩的,還有拜“春哥”,轉發楊超越、錦鯉的,反正花樣多得是,只要能金榜題名,拜誰不是拜?
至於拜的這些平時能怎麼樣,你看平時有幾個理他們的?這種人與神的市場交換關係,就決定了神的工具屬性。更進一步講,其實中國人的“敬神”是敬己心,不信神是因為更相信“人定勝天”。
誕生於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君王就是天神下凡轉生,他們可以反過來敕封神靈,讓他們保江山永固,也讓天下百姓更加臣服。
如果哪些神靈與自己的治國理念不符,或者會引起百姓的反叛思想,他就會立馬下令將神靈毀滅。這種王權完全壓制神權的體制,其實就是給“人定勝天”的思想來了個官方認證。
洪水到來,肆虐世間,便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以致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化洪水為樂土。高山擋住家門,他就要誓搬王屋太行,撂下“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豪言壯語。
在中國人這裡,只要你有恆心、肯想辦法、肯堅持,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要是活不下去,那就要去反抗,沒有人生來高貴,沒有人應該生來受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真正的君子德行不是求神拜佛能得來的,中國人從來都不需要神仙來拯救,因為命運從來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敬神不信神,是因為中國人骨子裡的信念就是,只相信從自己手裡勞動而創造的果實。
無論是英雄,還是是天皇老帝,誰也解放不得我們,只靠我們自己。
至於神?有用的才叫神,沒用的?不趕緊下崗還等什麼?
因為,我們中國人,才是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