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2022年10月07日18:03:48 歷史 1828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不久,曾經身邊的工作人員陸續趕往北京悼念毛主席,只有一個叫高智的遲遲未露面。為此李敏打電話給他,問他為什麼還沒到北京,突然電話那頭卻傳來一陣哭腔:“小敏啊,不是我不想去,是我現在不能去啊!”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那麼,不見人影的高智是誰?同主席之間發生過什麼故事?李敏為何在意此人是否出席?

高智是誰?

高智是陝北人,從小聽說過許多共產黨和毛主席光輝事迹的他,對革命與延安充滿嚮往,也對毛主席充滿崇敬。1944年,高智加入共產黨,後為了能見到毛主席,在黨組織表示延安缺人的消息後,便騎毛驢趕往延安。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期間,高智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整整五天。最後一天,當高智想坐下來喘口氣喝口水時,突然看到遠方的延安寶塔。這下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朝延安的方向快“驢”加鞭,幸運的是,高智剛抵達延安,就被黨組織分配在中央機要科工作。

當然,這與他較高的文化程度脫不了干係。從此,他便有了和毛主席見面的機會,再後來,高智成為毛主席的“五秘之一”。就是這樣一個初心簡單的人,後來卻如願實現自己的夢想。這與他認真仔細,力求上進,善良本分,業務精進的優良品質分不開。

高智在機要科的工作內容是,通過電報與全國19個解放區保持聯繫。雖然工作量大,平日工作忙,但高智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絲毫沒有一刻怠慢,工作起來十分認真仔細,這也為他以後成為毛主席的秘書打下基礎。

有一次,高智留意到一個與眾不同的電報,上面的字龍飛鳳舞,頗有氣勢。一問身邊的同事才知,這則電報正是出自毛主席之手。高智聽後十分激動,非常慶幸自己能為毛主席工作,從此更加認真譯電。

與毛主席的初次見面

入職一個多月後,高智有次和同事一起在楊家嶺黃土坡上散步,見到前方一個修長背影的人在散步。高智看着背景與報紙上的主席有些相似,卻不敢肯定,同事告訴他那人就是主席。高智眼睛一亮,目不轉睛望着毛主席的身影,漸行漸遠……

1952年,高智因較好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被調入中南海,主要負責政治局會議的會務工作,這時他經常可以在開會時見到毛主席。次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室主任葉子龍找到高智,告知組織上決定將調他擔任主席的機要秘書。

高智聽完沒緩過來,等他反應過來時,一臉正經卻難掩內心激動地對葉子龍說:“葉主任,您看我真的能做毛主席的機要秘書嗎?和毛主席共事,我怕我……”

葉子龍看高智緊張而不自信的樣子,拍了拍高智的肩膀,笑道:“怕什麼?這個決定是組織再三考慮的結果,你在機要科的工作做得很好,獲得組織上一致認可,你一定能勝任這個工作,相信自己。”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高智因葉子龍這一番話受到極大鼓舞,想了一會又遲疑地開口:“那個……我有陝北口音,若是溝通不好就會影響工作。”葉子龍聽完再次哈哈大笑起來,隨即一臉認真地回答道:“你呀你,忘記咱主席在陝北生活了十三年嘛?你這點口音要啥緊?”

雖然有了葉子龍的保證,高智還是有些不放心,又問道:“主席是湖南人,我可不會講湖南話啊?”葉子龍回答道:“這個不打緊,你在主席身邊適應一段時間就沒問題了。放心吧,主席很好相處,如果你有什麼沒聽明白,直接問就行。”

高智知道話說到這份上不好再推脫,何況他還是很願意為毛主席效勞的,於是他鼓起勇氣說:“那就讓我試試吧,如果到時候不行就把我調走,免得影響主席工作。”

第二天,高智來到中南海豐澤園報到,毛主席秘書羅光祿負責接待他。就這樣,高智成為毛主席的秘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位得力助手。

高智第一天去報到的時候,正碰上主席在休息,於是由羅光祿接待他,並向他交代工作內容。當天下午,毛主席醒後知道新秘書來了,便讓羅光祿把高智叫進卧室。一進去,高智就看見主席躺在床上看書,這是高智第一次和主席面對面接觸。

雖然以前在開會時多次見過主席,卻不曾有過像這樣和主席近距離交談,高智的心情忐忑極了。同時,快步走向主席床前問好:“主席您好,我叫高智!”

主席見狀也放下書,起身握着高智的手說:“高智同志是吧,歡迎歡迎。”高智當時緊張得滿頭是汗,主席注意到這一情況開玩笑道:“高智,很高的智慧,這個名字取得真好。”

隨後,主席便和高智嘮起家常,聽着主席平易近人的話語,高智輕鬆了不少,覺得主席竟是如此親切的人。主席問高智在哪裡上過學,做過什麼工作,高智說自己在綏德師範學校上了一年學就過來了。

主席聽後稱讚地說:“綏德師範我熟悉,是陝北很不錯的一所學校呀,看來你是我身邊工作人員中學歷最高的一個。以後我還得請你幫我做一些事了,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啊?”

高智聽完立即說:“願意,我肯定願意。”晚年高智回憶起和主席的第一次見面,怎麼也忘不了主席的平易近人,是主席那親切的話語讓他不再緊張拘束。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剛來到主席身邊,高智對一些工作不是那麼熟練,一次主席囑咐他為一些文件加上標題,自己看起來比較方便。當時高智沒有加標題的經驗,於是他參考《人民日報》文章起標題的方式,除了一個正標題外,還加上了一個副標題。主席看到這些被高智加過標題的文件哈哈大笑,說高智是“秀才寫報紙”。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接着表示:“這些文件是給我看的,怎麼簡單怎麼來,開門見山,一目了然就好,不用這麼文縐縐。”從那以後,高智就按照主席說的“開門見山”來加標題,獲得主席的不少表揚。時間久了,高智的秘書工作也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得心應手。

高智和羅光祿除了為毛主席工作方面服務,也負責主席的日常活動,包括召開政治局會議,會客,接見外賓等事務。1956年起,中央正式任命五位秘書,不過這些人不和主席住在一起,只有高智和羅光祿兩人在主席身邊輪流值班,為主席安排活動,完成主席交代的事務。

高智在毛主席身邊時十分謹慎仔細,生怕出一點差錯。每當毛主席說話時,只要高智沒有聽清楚或者沒聽明白,他都會再問一遍,不會因為怕麻煩而有所含糊。因為他知道為毛主席工作關係全國,關係國家大局,千萬馬虎不得。

毛主席每次也都有耐心把事情重複講清楚,並對此從不厭煩,但如果有誰辦錯了事,就會受到主席的嚴厲批評。人人都知道主席的精力十分旺盛,他工作起來鞠躬盡瘁,不分晝夜。高智和羅光祿兩人即便分班陪伴毛主席,也還是有熬不過主席的時候。

一天夜裡,值班的高智因為太困打起了瞌睡,一覺醒來天都亮了,高智心裡打鼓:“哎呀,主席夜裡肯定有事找過我吧!”高智匆匆趕往書房,主席果然還沒休息,書桌上堆滿厚厚一摞批閱過的文件。顯然,這一晚高智沒能幫主席處理文件。

高智快速走到主席辦公桌,有些心虛地說:“主席,您一晚上獨自處理了這麼多文件,怎麼不叫我呢?”毛主席看了看文件,聞聲抬頭對高智說:“沒什麼重要的急事啊!”

高智又開口道:“主席,我昨晚打了個瞌睡,害得您工作到現在還沒休息,我……我失責了。”

“你們已經很辛苦了,人總要休息的,我休息時也不希望別人打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何況,昨晚確實沒什麼需要你幫我的地方。”主席隨意地說。

高智連忙說:“主席,我和羅同志兩人輪班倒,休息時間比您要多,不辛苦的。而且,我們幫您解決問題是職責所在。”

“可是你們還要幫我做事啊,日常的工作量也大,辛不辛苦我心裡知道。”毛主席說道。

毛主席以天下為己任,及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的風度,深深刻在高智的心裡。毛主席有睡前散步的習慣,覺得工作完散散步可以放鬆大腦,更容易入睡。

這天,主席外出返迴路上突然想下館子吃點東西,眾人決定在一家羊肉泡饃飯館吃。下車前,高智讓衛士先去飯館偵查,選個安全的停車點。直到下車後,他心裡還有些緊張,因為那家飯館還沒提前做過安保工作,不能保證一定安全。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好在飯館沒人發現毛主席,幾人和主席坐在靠裡面的雅座。入座後,高智向老闆點了八碗羊肉泡饃,這家羊肉泡饃的味道很不錯,主席吃得非常香。

誰知大家吃完後,高智前去結賬時發現錢沒帶夠,幾人湊也沒有湊夠。高智只好向老闆說沒帶夠那麼多錢,明早一定送來。老闆也看出他們身份不一般,滿口答應下來。可等主席吃完走出雅座,立刻被人認了出來,周圍響起了掌聲,毛主席面帶微笑向大家揮手致意。

次日,高智趕緊將錢送到店家老闆手裡,怎料老闆怎麼說也不肯收,高智只好將錢放下,立刻騎車返回中南海。還有一次,主席在書房練字,寫完發現少寫了一個字,正準備扔掉這張紙。一旁的高智急忙阻止:“主席別扔,這幅字就送給我吧。”

此後,高智將這副“缺字詩”掛在自己房間,後來他回陝西老家也不忘帶回家,成為高智此生最珍貴的收藏。除了機要秘書工作外,高智後來還擔任毛主席的接線員。大部分電話都是高智接,有時候要是接到十分緊急的電話,要立即向主席彙報。

後面高智乾脆把各個電話的情況都寫在紙條上,然後放在主席卧室的桌子上,每次主席一回來就能看到。高智回憶說,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十分機靈,有時主席的話還沒說完,身邊的人就心領神會。甚至主席不用說話,僅一個手勢,一個動作,他們就明白主席的意思。

作為毛主席的機要秘書,要時刻謹記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文件內容,尤其是機密文件,就連自己的家人也不能提及。中央首長常常會向高智問起主席的生活起居和身體狀況,為了方便,高智就將主席的起居時間和身體狀況記在紙上,方便首長了解。

一次,主席看到高智在寫東西,一問才知道自己的生活起居全被記在了紙上。毛主席第一次着急地說:“不要記了,把紙條燒掉!”高智還不明所以:“怎麼了?主席。”

主席解釋說:“這些東西泄露到敵人那裡,不知道會出什麼幺蛾子,以後不要再記這些。”高智這才明白,一個國家領袖的生活起居、飲食記錄都是國家機密,如果被有心之人獲取,將會產生不可預知的後果。

1959年某天,毛主席跟高智說要去湖南,江西一帶視察,讓高智去準備。第二天兩人就出發了,南方的夏天很炎熱,列車上的人被熱得滿頭大汗。高智讓主席先忍耐一下,下火車後住賓館去。誰知主席說:“不,我回一趟老家。你給楊尚昆打個電話,說我要去韶山。”

下午五點,毛主席、高智一行人抵達韶山。高智以為主席會先休息一下,可主席回到韶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父母墳前看看,對父母的墳深深鞠了三躬。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這是主席離開後第一次回來,之後他們去了毛主席的故居,裡面有一張主席與母親及兩個弟弟的合影。主席動情地望着合照,說:“當年我母親得了淋巴腺瘤去世,如果是現在的話,這個病就能治好。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高智能感受到主席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也不禁勾起自己對遠在陝西的父母的思念。

6月30日下午,他們離開湖南,準備出發去江西廬山

等到達九江時,已經是凌晨,他們原本計劃連夜上廬山,但高智覺得晚上上山不安全。於是勸主席晚上先在九江休息,天亮上山確保萬無一失。第二天,他們如期上了廬山,主席還誇高智是個有心人。

二人的離別

1962年,葉子龍,李銀橋陸續被調離,高智知道自己也即將被主席叫去談話,雖內心十分不舍,但他還是早早做好了心理準備,最後組織決定將他調往西安工作。毛主席緊緊握着高智的手說:“你在我身邊十年了,我們之間的感情很深。我希望你到西安後,能幫我做一點事,我要請你幫忙。”高智眼淚差點掉下來:“主席,您說,我一定盡我最大的努力。”

主席點了點頭說:“我們東渡黃河的時候,我的老馬被擠下了黃河。你到陝西後,要騎馬沿黃河走一趟,你先打前站,我隨後就到,我也要去走一趟。”

“主席,我等您,您一定要來。”高智走前,主席把他叫去合影。離開北京的高智,心裡卻無時無刻不在惦念主席。

同年,高智出國去印度尼西亞。去北京的途中,高智還時刻不忘把沿途的地形情況記錄下來:哪段路不好走,有什麼涵洞,有什麼山……到達北京後,高智在時隔三年後見到了主席,高智見到主席的第一句話就是:“主席,我太想您了!”

看着主席又多了的白髮,高智眼淚流了下來,兩人長談一番道別時,主席動容地說:“你以後一定要常來看我。”可他們都不知道的是,此次一別便是永別。因為高智工作太忙,終究沒有再去一次北京,也沒能等到毛主席來西安騎馬繞黃河走一圈。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當高智得知這個消息時,跌足痛哭。本想立即趕往北京,可批准遲遲沒有下來,直到主席女兒李敏打電話來,焦急的聲音從另一頭傳來:“您怎麼還沒來?”他才得以趕往北京參加主席的追悼會。

1976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李敏打電話給高智:您怎麼還沒來? - 天天要聞

圖|高智

追悼會上高智當場落淚,泣不成聲。高智晚年因病卧床時,毛主席的孫子毛新宇還攜妻兒前去看望。退休後,高智編纂了《毛主席給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書信手跡選》,以及收集主席生前的合影,編纂成《毛主席和親友及身邊工作人員合影一書》,兩人的情誼得以永續。

2016年9月9日凌晨,高智因病逝世,享年88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