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3月7日,中宣部、全國婦聯評選出了10名“最美巾幗奮鬥者”,她們可謂是全國女性的先進代表。其中有一位獲獎者十分引人注目,她就是開國少將甘祖昌的女兒甘公榮。
甘公榮
很多人是從小學語文課本里知道甘祖昌的事迹的。甘祖昌在戰爭年代頭部多次受傷,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經常昏倒,無法長時間工作,鑒於這種情況,組織先後派他到北京、上海、武漢、廬山等地療養。時間長了以後,甘祖昌覺得黨給自己的太多,自己貢獻的太少了,於是他在1957年主動放棄了將軍的身份,帶着一家人回到了江西省蓮花縣老家當了農民。
甘祖昌回到老家的第二年,甘公榮出生了。在她小時候的印象里,村裡的鄉親們都叫父親“將軍”,但父親總是說,現在他就是一個農民,不是什麼將軍。而且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擺老紅軍的架子”。
甘祖昌對子女們要求十分嚴格,孩子們從小就得撿糞、割草、放牛、餵豬。甘祖昌還根據孩子們年齡的大小,規定了每人每天的工作量,一星期檢查一次,完成好的表揚,完成差的則要受到批評。
甘公榮是甘祖昌最喜歡的一個孩子,但她也不例外,在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帶着她出去撿糞,而且父親經常對她說:“狗屎最肥,豬屎也好,牛屎差一點,但餵魚最合適。肥料是寶,有了它,莊稼才能長好。”
甘祖昌
有時候路過的村民們發現甘祖昌正帶着甘公榮撿糞,便會過去對他開玩笑說:“甘將軍,你這樣子活像是個農民了。”
甘祖昌笑着說:“我說了,我是回來種田當農民的。撿糞,是每個農民都要做的事,我去當紅軍前,在家裡種田時就常做,現在回來了,當然也要做。我希望大家都要撿糞,糞多才會糧多。”
在生活上,甘祖昌對子女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儘管他回鄉以後,依然享受着將軍的工資待遇,但他把工資的大部分都用於支援家鄉的建設了,他和家人卻始終過着樸素的生活。甘祖昌要求孩子們:一件衣服穿三年,一雙襪子穿一年,穿小了的往下傳,破了的不準丟掉。
有一次甘公榮想買新衣服,甘祖昌卻說:“我的一條羊毛褲穿10多年了還在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要再給它加一年,穿10年,你還買什麼衣服呢?”
但當時甘公榮年紀小,堅持要買衣服,甘祖昌於是找出一塊被面,給妻子龔全珍說:“這塊布給公榮做件衣服吧!”
甘祖昌和妻兒
還有一次,甘公榮穿了一雙破了洞的鞋子去上學,一個同學見了嘲笑她說:“哎呀,人都說你爸爸是當大官的,是部長、將軍,你怎麼穿得這麼寒酸?”
甘公榮聽後十分生氣,回到家就把鞋子脫了扔在門外,然後向甘祖昌抱怨說:“我的同學說,破了洞的鞋子她們種田人家的孩子都不穿,我還穿,真羞死人了!”
甘祖昌趕緊把鞋子揀了回來,他找來針線,一邊補着破洞,一邊教育女兒說:“孩子,你同學說得不對,穿破鞋不丟人,貪圖享受才不好。如今革命勝利了,可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還要建設社會主義。你是少先隊員,是革命的接班人,應該從小就養成艱苦奮鬥的好習慣,破衣服破鞋子不能丟掉,補好了照樣可以穿。”
聽了父親的一番勸導,甘公榮這才破涕為笑。
1974年,甘公榮初中畢業了,同時畢業的還有甘祖昌的一個孫子和一個侄子,當時只有三分之一的初中畢業生能夠推薦上高中,他們都面臨著繼續升學還是回農村勞動的問題。甘公榮的成績很好,完全符合上高中的條件,班主任也有意照顧一下甘家,但如果甘家的3個孩子都上高中,那其他貧下中農的孩子的升學機會就更少了。於是班主任來到甘祖昌的家裡,希望他能夠給縣文教局打個電話,幫學校多要幾個升學的指標。
但甘祖昌了解了情況後,斷然拒絕說:“電話我不會打,既然升學的名額有限,想推薦升學的貧下中農子女又多,那我們的就讓出來好了,讓他們都回來參加勞動吧。”
甘祖昌
老師聽後十分感動,他對甘祖昌說:“你家一個都不推薦也不好,至少推薦一個吧!甘公榮在學校里的成績很好,升學是沒有問題的,是不是就推薦一下她?”
甘祖昌堅決地說:“不要,都不要推薦!”
甘公榮起初不理解父親的做法,甘祖昌就耐心地和她解釋說:“我8歲就開始勞動,你已經15歲,不算小了。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別小看了種田,學問大得很哩。你在家裡也可以繼續學習,搞農業科學試驗,將來自學成才嘛!”
甘公榮把父親的話聽了進去,開始認認真真地當起了農民,由於肯學習、能吃苦,她很快成了種莊稼的好手。因工作表現突出,她先後被選為婦女隊長和公社團委副書記。
1981年,組織將甘公榮調到人民銀行蓮花縣支行當了一名儲蓄員,儘管頂着“將軍女兒”的光環,但甘公榮卻十分低調,從不擺譜。有一年的大年二十九,有一位客戶來銀行存錢時記錯了金額,甘公榮現場數過之後,立馬告訴他實際金額,但他不相信,產生了一些誤會。甘公榮感到十分委屈,直到後來對了賬,客戶發現是自己記錯了金額,這件事才解決。
甘公榮回到家後,把這件事說給了父親聽,甘祖昌聽後卻說:“這有什麼好說的,不是你的問題,也解決了,還有什麼好委屈的?”
父親的提醒讓甘公榮在工作上更加謹慎,她在當儲蓄員的16年里,經手的錢款多達幾億元,但一直保持了零差錯的記錄,因此多次榮獲全國、省、市勞動模範稱號。
甘公榮
1985年冬天,甘祖昌病重。有一天,甘祖昌把一家人全部叫到了病床前,拿出了一個珍藏的鐵盒子,然後對子女們說:“我沒有給你們留下任何金銀財寶,但裝在這鐵盒子里的幾樣東西,是我最珍貴的。現在我打開給你們看,留給你們作紀念,更是寄託了我對你們的希望。你們要珍惜我的榮譽,不要去給組織添任何麻煩,更不能做任何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如果這樣,我就真正可以死而後已了!”
鐵盒子里放着甘祖昌在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的3枚勳章,還有幾張他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在兵工廠做採購用過的蘇區發行的紙幣,這就是他給子女們留下的遺產!
甘祖昌去世後,甘公榮和母親龔全珍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龔全珍一直堅持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關心貧困孩子、孤寡老人和困難群眾,甘公榮則成為了母親的得力助手。
甘公榮和母親龔全珍
2000年,全國金融系統改制,甘公榮所在的單位也計劃精簡崗位。大家都認為,甘公榮既是老革命的後代,又獲得了諸多榮譽,精簡肯定不會到她的頭上。但令大家沒想到的是,甘公榮為了不讓組織為難,她主動要求“內退”,她說:“我身體不好,不能佔著崗位,該讓年輕人上。”
從單位里退下來後,甘公榮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母親的公益事業中。2011年,她幫助母親成立了“龔全珍工作室”,在社區開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願活動。2013年底,她又和母親一起成立了“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在甘公榮的引領下,基金會很快發展壯大,先後募集資金179萬元,支出140萬元,惠及群眾上百人。
退休後的甘公榮還受到井岡山幹部學院的邀請,定期為學員們宣講父母的先進事迹,從2013年以來,她每年授課近300課時,讓更多的人都體會到了老一輩艱苦樸素、一心造福人民的奉獻精神。
甘公榮為學員們授課
如今的甘公榮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照顧母親龔全珍的身體,母親晚年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在她的照顧下,如今已經99歲的母親身體依然硬朗。2016年12月,甘公榮與母親龔全珍一起生活的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
“甘祖昌和龔全珍的女兒”是一個很重的頭銜,既有榮耀也有壓力,但甘公榮承擔得起。文章的最後,讓我們再次向甘祖昌一家人致敬!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