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2022年09月28日09:02:27 歷史 1613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壓題圖片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山東昌樂劉福新

【說明】這麼一篇發自肺腑的文章,被新浪刪除了,憲法在頭條,希望頭條允准!


本篇所述的姜家窪子系山東省昌樂縣之村也。該村原屬南郝鎮,今屬城南街道,與我的故鄉小埠前皆位於街道轄境東南部。宋朝已經有村,姜姓立,取名姜家窪子。

對於姜家窪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熟悉那兒以前的每個角落,但現在卻有些生疏了。

首先進入我記憶的是,這個村莊是我兩代母族的源頭:我祖父的姥姥家姓吳,我父親的姥姥家姓張。我是家裡的長子長孫,姥姥家是邊下街,年節走親戚,邊下街姓孫的舅舅家自不必說;但姜家窪子這個村莊,也留下了很深的記憶。

從小失去了親娘,與祖父相依為命的我,經常到姜家窪子去,因為祖父的姥姥家、岳父家都在這裡。記得祖父領我拜訪親戚時,常提到“五老的家”,那就是我吳姓太姥姥家了;張姓是我老姥姥家,舅老爺是個憨厚老實的農民,給我的印象格外深。幼年時,我祖父在那兒織布(祖父是個織匠)常帶着我;少年時,春節走親叔父常領着我;結婚前,按例要上墳的,父親挑着食盒,與我一塊兒去姜家窪子兩代姥姥家的墓前祭拜,稟告九泉下與我血緣息息相關的亡靈。

青年時,曾在龍旺聯中、官莊聯中、南郝社中各處任教的地方,回家走小路都要經過姜家窪子。張姓老姥姥家的舅姥爺有個特老實的表姑,給舅姥爺和舅姥姥的艱難日子又平添了許多麻煩。舅姥爺是個十分淳樸和寬讓的人,可說是天生的仁心宅厚,對於我兩個表叔是盡量不拖累的,但我似乎覺察他那兩個兒子並未盡孝,特別是大表叔那幅無關痛癢的樣子。也許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那場大革命之後,整個社會的確“翻天覆地”了,人倫顛倒了,講不講孝道都無所謂了。但我感到了一種隱隱的痛楚!

第二,是這裡的地勢,村名中的“窪子”和“漥子”,我不知道哪一個正確,但我覺得繁體的“漥”更恰當。這個村的東邊和南邊地勢比較高,或許“窪子”就從這裡來的。

第三,常聽到地方上有“姜家窪子出美人”之說,信然。但絕不是因為我兩代母族親戚生長於此。就在我生長的歲月里,我也是親聞目睹的。我常尋思,女兒家的相貌是不是與這裡的水土有關?答案是肯定的!

第四,採訪很順利,因為我遇到了熟人。前天剛到村委大院,猛聽得屋裡有人喊我,原來是一位老同學老同事吳蘭湘。村委的人都不在,也就無需申明要旨,吳蘭湘主動承擔了“嚮導”和“解說”的任務。

在穿街走巷過程里,吳蘭湘講述了這個村莊的“教育史”,老校址、中校址、新校址一一指給我看,特別是1976年,這裡曾有個“小學帶帽”,也就是小學辦中學,是當時南郝公社唯一的一處,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如今細細想來,可以做一結論:這個村莊重視教育的程度以及師資的水平都令人刮目相看。
最後,我要講述一個發生於該村的現代故事。這個故事對我很有吸引力,因為童年時就聽祖父講過,只不過詳細情形一直不甚明白。前年讀過一本昌樂縣政協編輯的一本《文史資料選輯》,這幾天怎麼也找不到了。採訪中,我與吳蘭湘提起此事,他說趙子禎事件就發生在老學校東側的一間屋子裡。

趙子禎何許人也?他是西鄰益都縣國民黨縣長。抗戰勝利後,趙子禎進入益都成(青州),當上了縣長,但隨即被八路軍趕出城。後來,國民黨第八軍和第九軍相繼佔領青州城,不過,後任的國民黨縣長相繼被解放軍驅逐。其間,國民黨第20集團軍少將處長關裕祥也曾兼任益都縣長。我不知道在這期間,趙子禎有沒有再任益都縣長。到1948年3月,解放軍再次攻克青州,徹底擺脫了國民黨政權的統治。

至於那個發生在姜家窪子的事件,我手頭缺乏史料,難以了解準確的時間。今天夜裡,我又撥通了教育局老幹部吳蘭昌的電話,詢問了幾句。大體情況是:解放軍探聽到姜家窪子村住着土匪頭子秦誥,要逮捕他,可那天夜裡秦誥沒在,益都縣國民黨縣長趙子禎當夜急匆匆來此住下了,用農村的話來說就是“頂了死窩”。此事雖說有些意外,可趙子禎畢竟也是共產黨的敵人。趙子禎有一正懷孕的小妾,也被燒死在那間屋子裡了。

(2016年9月1日補充資料)《昌樂縣誌》載:1946年4月18日晚,魯中三軍分區、武工隊,在南郝鄉姜家窪子,包圍了企圖潛逃的國民黨益都縣縣長趙子貞及其警衛班,戰鬥至翌日拂曉,除趙子貞隻身逃跑外,俘虜3人,其餘全部殲滅,繳獲槍支10餘支。


2011年3月25日22:45完成草稿

(僅為草稿,以後再補充或修改)

附我的攝影圖片如下: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從東面看,確實是“窪”。也許這就是姜家窪子村名的由來吧?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姜家窪子的街道鋪設得不錯!當然了,城南街道所有的村莊的街道都說得過去,我採訪期間,覺得最差勁的是寶城街道——原先的堯溝鎮。村子裡的街道簡直沒法走!或許種大棚西瓜屠豬首先在昌樂暴富了,人也自私了?或許自古以來堯溝就——我真不樂意提那個詞語!很不理解!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村委大門——這個圖片已經縮小過,忘記了,又縮小了一次。剛進大院,猛聽屋裡有人喊我,原來是學兄、曾共事的吳蘭湘。

以“五老的”(見正文)而論,與吳蘭湘也有關聯;另外,吳蘭湘的大哥吳蘭華與我曾在官莊聯中同事過,吳蘭華任校長,我為副。還有,從教育局退休的老幹部吳蘭昌還是我大丈人家內兄趙光臣的姑舅表哥。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這個地方好似是吳蘭湘說的那個“小學帶帽”(小學設初中班)的校址。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這個地方是不是姜家窪子村的老校址還是中校址?我忘了。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到吳蘭湘家小憩,喝茶。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下面三幅圖片是我到姜家窪子村之前拍攝的圖片。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原先這裡是有一條小路通往姜家窪子,位於原來“南寨大崖頭”上邊(南邊)。這個崖頭很陡很陡,從前,我們莊裡壯年人到昌樂城裡推煤或者推木料,這裡必有女人或者半大孩子等在這裡拉車子。前幾年,這個大崖頭上建起了好幾個廠子,其中就有這個濰坊樂化酒業有限公司。它的前身可能就是國辦的昌樂酒廠。這裡寬敞平整的道路讓姜家窪子村行走方便多了。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我的兩代姻親——姜家窪子攝影札記 - 天天要聞

現在通姜家窪子村很暢通!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閻立品:坎坷的藝術歷程 - 天天要聞

閻立品:坎坷的藝術歷程

引子#本文摘自《界首史話》第二輯(1988年12月),作者閻立品,原標題《坎坷的藝術歷程》圖文無關,僅作示意正文闖“小上海”一九四二年我離開許昌,由王殿雲叔和八叔(劉金銘,他是我師叔劉金生的弟弟),護送我們幾口經扶溝縣向界首縣去。
1975年,五歲兒童一句話,發現了藏匿29年的女特務 - 天天要聞

1975年,五歲兒童一句話,發現了藏匿29年的女特務

1978年寒冬的浙江黃岩縣寧溪公社,炊煙在青瓦白牆間裊裊升起,誰也沒想到這個平靜的清晨,會因一個5歲男孩手裡的水果糖掀起驚濤駭浪。紅星大隊的李朝紅正晾曬着腌菜,忽然看見鄰居家的小寧寧蹦跳着從對面院子跑出來,嘴裡還含着顆晶瑩的糖塊——在那個物
轉發尋人!如果有這些抗日烈士的照片,請聯繫他們—— - 天天要聞

轉發尋人!如果有這些抗日烈士的照片,請聯繫他們——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位於延慶區,展示了44位犧牲在平北的烈士生平。在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里,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展示了44位犧牲在平北的烈士的生平。其中,有一部分烈士有照片,其餘大部分則只有剪影,或是一幅根據那個年代的戰士形象繪...
董路:人盯人把自己盯懵了!崔康熙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 - 天天要聞

董路:人盯人把自己盯懵了!崔康熙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

中超第4輪,山東泰山主場0-3不敵成都蓉城,是一場完敗。論牌面,兩隊都很強,但是,崔康熙的“人盯人”戰術非常被動,徐正源的戰術安排針對性很強,這場大勝絕非偶然。名嘴董路在直播時評論這場比賽認為,崔康熙的責任非常大,他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董路表示,“魯能啊,如果你看了我的作品,我就跟你...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一1942年5月25日,將軍率突圍隊伍抵達山西遼縣十字嶺附近。這支在3萬日軍合圍中艱難輾轉的隊伍,成功完成了掩護與斷後任務。面對日軍飛機的盤旋轟炸,將軍登上一處高坡,用疲憊而嘶啞的聲音指揮隊伍疏散。傍晚時分,大隊人馬已衝出包圍圈,將軍也準備走下十字嶺。突然,尖銳的嘯叫聲再次劃破天際,他一邊...
800里加急:山匪的悲劇與無奈 - 天天要聞

800里加急:山匪的悲劇與無奈

在遙遠的古代,山中有一股匪幫,他們身手不凡,行蹤詭秘,彷彿在這片大山之中是無所不能的王者。這個匪幫的首領,名叫大當家,帶領着他的兄弟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劫掠,甚至在與官府的對抗中屢屢逃脫。
“環保自然葬”在台灣漸成風氣 - 天天要聞

“環保自然葬”在台灣漸成風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台北市“落羽之丘”樹葬園區一角。台北市民政局供圖越來越多島內民眾身後選擇海葬。新北市民政局供圖清明時節,台灣民眾紛紛歸鄉掃墓祭祖。與過往不同的是,很多家庭清明祭掃不再到墓園,而是到環境清幽的樹葬、花葬園區,或者是到白浪逐岸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逝者。土葬、靡費、迷信曾經是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