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其實早在1931年,他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一任主席了,這也是“毛主席”這個稱呼的由來。
那麼,毛主席當年是如何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任主席的呢?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核心是中央蘇區,也就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由贛南、閩西兩塊紅色根據地和廣東北部幾個縣組成,面積達8.4萬平方公里,人口450多萬。而毛主席,就對中央蘇區的創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7年9月,毛主席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之後登上了井岡山,創建了紅四軍,後來又出兵贛南,建立了贛南蘇區。
在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蘇區和閩西蘇區連成一片,成為全國最大的蘇區。
而且,當時在全國各地已經有十幾個革命根據地了,但是各自為政,急需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來加強領導,於是,中央就決定以中央蘇區為中心,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定在江西瑞金。
從1931年1月,蘇區中央局就開始為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做準備了,到了2月,中央政治局選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候選人,就是毛主席,然後上報共產國際批准。
不過,毛主席當時在黨內的地位並不高,只是政治局候補委員,排在他前面的還有十幾個人,而且,毛主席當時在黨內也不受歡迎,反而備受排擠。
就在1931年11月1日召開的贛南會議上,毛主席還受到了批判,比如毛主席反對“本本主義”,卻被指責為“狹隘經驗論”,給他扣上了一頂“從根本上否認馬列主義理論”的大帽子,是“農民的落後思想”。
在土改工作中,毛主席提出“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也被指責為“富農路線”,結果把地主和富農推到了紅色政權的對立面。
在軍事上,毛主席一直倡導遊擊戰術,並取得了三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但是,中央卻認為這是“游擊主義”,忽視了“陣地戰”、“街市戰”。
總之,以王明、博古為首的中央,一直在排擠和削弱毛主席在黨內和軍內的地位。
比如在黨內,193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選舉出了9位政治局委員,都沒有毛主席的名字,只是7位政治局候補委員之一。
比如在軍內,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主席是朱德,副主席是王稼祥、彭德懷,而毛主席只是15位委員之一,沒有軍事指揮權。
但是,毛主席在長期的革命工作中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紅軍的創立與發展,還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都離不開毛主席的功勞,這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
因此,王明就算是對毛主席再有意見,也不得不考慮一下毛主席的威望。
而且,王明還是懂一點“統戰”的,他們知道,如果把毛主席推上去,當個沒有實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既能安撫毛主席,堵住支持毛主席的同志們的嘴,又不會對他們形成很大的威脅,可謂一舉兩得。
說到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雖然聽起來名頭很大,但實際上的權力並不是很大,無論在黨內還是在軍內,毛主席當時都沒有多少話語權。
當然,毛主席向來對這些名銜不感興趣,既然不讓我管黨管軍,那我就專心搞好政府的工作,還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民情,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
在毛主席擔任主席的那幾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尤其是土地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也為後來我黨的土改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參考資料:《毛澤東年譜》《歷史選擇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