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自負的蔣介石曾表示:“朱德最大的本事,就是讓你永遠也看不出他的本事”。
朱德作為紅軍之父,其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抗戰之後,朱老總年過六旬,基本退居幕後。
1946年,賀龍與聶榮臻一同出征,誓奪華北地區。然而不久後,一線戰場卻爆出冷門,集寧戰役失敗,國民黨將領傅作義擊敗了我軍兩大元帥聯手……
此時毛主席一聲令下,朱老總再度出山,奔向前線。
戰後反思,卧薪嘗膽
自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央針對全國局勢,分別制定了不同的作戰策略。其中華北戰場的總目標,是打通北平到石家莊段的鐵路。
如果鐵路貫穿,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解放區,將緊緊連接在一起,前後呼應。
然而這一作戰計劃牽涉部隊甚多,遍及省份多,僅憑一人之力無法完成。
傅作義
是以,中央將各個部分的任務分解,由賀龍負責晉綏地區、聶榮臻負責晉察冀、而晉冀魯豫,則由劉伯承與鄧小平坐鎮。
然而不久後,劉伯承與鄧小平便接到了南下作戰的任務,華北戰場,便交由賀龍與聶榮臻全權負責。
1946年,經過周密部署,賀龍元帥與聶榮臻元帥率領軍隊,對華北重鎮山西大同,率先發起攻擊。
蔣介石頗為看重西北地區,便專門派遣傅作義,率領國民黨精銳部隊,馳援大同。
賀龍
然而由於我軍調度問題,加之敵人的頑固抵抗,大同並未按照計劃及時拿下。
戰爭陷入僵局後,賀帥與聶帥,已經意識到戰爭形勢的嚴峻性,猜想傅作義不日將會率兵馳援。
事實的確如此,位於綏遠的傅作義,派遣國民黨35軍主力,兵分三路,奔赴大同方向。
我軍亦臨危不懼,按照從前的作戰經驗,迅速制定了圍點打援、運動戰殲敵與分割殲滅的作戰策略。
一方面,我軍分散部分兵力,計劃堵截傅作義的援軍,另一方面,部分兵力留守繼續攻打大同。待敵人兩方人員同時被牽制後,我軍迅速出動,逐個擊破,困境方解。
兩位元帥分析後猜測,傅作義救援大同,存在兩種選擇:沿卓資山—集寧—大同一線進攻;繞開集寧走遠路直接救大同。
據我軍預先判斷,傅作義部隊臨時支援,如果選擇第一條路線,必然不會派出太多兵力。是以,我軍派遣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防守戰略要地卓資山。
為了防止傅作義等人不按套路出牌,我軍選擇了最保守的作戰方式:將大量的兵力,集中於大同附近。
令眾人意外的是,傅作義竟然派遣三個師的兵力前往卓資山。結果可想而知,我軍寡不敵眾,丟失陣地。
不久後,傅作義直接竟然放棄攻打大同,向著我方兵力空虛的集寧發起進攻。儘管留守戰士拼盡全力,結果並未如願。
而戰鬥力最為強悍的幾支部隊,在大同守株待兔,未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後來,攻下集寧的傅作義,率兵增援張家口,我軍腹背受敵。種種因素疊加,造成了我軍兵敗的局面。
一場戰爭,卻同時擊敗了賀龍與聶榮臻兩大元帥。如此成就,讓鮮少嘗到勝利滋味的傅作義,有些飄飄然。
他寫下一篇極具挑釁性的文章:“只要毛先生參加政府,你如果不嫌的話,我自己願在毛先生部下,當一個最低級的職員,而絕對忠實地服從你”。
面對傅作義的頻繁挑釁,毛主席只是微微一笑,大手一揮,命令我黨刊物《解放日報》,轉載國民黨文章。
不久後,朱德也親自下達命令,要求晉綏和晉察冀兩軍區向連以上幹部宣讀:“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老總所部、聶帥所部……”
字裡行間,皆是傅作義對打敗我軍兩位元帥的洋洋得意。
眾將士們不解,任憑敵人耀武揚威,毛主席與朱老總此舉究竟何意?不久後,國民黨電報的“威力”,便逐漸凸顯。
“你們擺在戰場上的屍體,至少在二萬人以上,我們流着眼淚,已經將他們掩埋了。”
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國民黨,竟然以戰死的我軍戰士為炫耀的工具。如此泯滅人性的行為,徹底激怒了眾將士。
自戰爭失利後,我黨戰士皆不服氣,他們長期積壓的憤怒情緒,幾乎一瞬間爆發。然而這種情緒,恰巧能轉化為戰場上視死如歸的勇氣與決心。
正如朱老總所說:“請將不如激將”。戰士們嚴陣以待,毛主席認為,反擊時刻已然來臨。
事實上,自集寧戰役失敗後,毛主席便對此事十分重視,並親自派遣朱老總,前往晉察冀地區,視察前線工作,找出問題根本所在。
1947年4月,接到命令後,朱德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晉察冀軍區。
長期縱橫沙場,朱德剛剛巡查不久,就找到了戰爭失利的根本所在。
聶榮臻與賀龍元帥的部隊鮮少磨合,在作戰習慣、策略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月31日,戰士們率先發起攻勢。
然而前線、後方,均面臨準備不足的情況。兩支聯合部隊主力尚未到達,前線戰士們便首先開火,正面戰場兵力空虛。
更為致命的是,後勤保障尚未完善,糧食、武器無法及時供給。零零散散的作戰部隊無法力挽狂瀾,只能先行撤離,等待大部隊。
然而我軍如此大的陣仗,引起了敵人的注意。他們緊急調派兵力,加強防守,我軍打草驚蛇,已經失去了先機。
再者,我們對戰爭形勢預判出現了重大失誤。不可否認的是,此次作戰,我方戰士面對傅作義時有些輕敵。傅作義圍魏救趙的策略,完全超出了戰士們的預期。
大量被派往大同的精銳兵力,並未參與激烈的戰爭,造成戰力浪費。
此戰的失利,卻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給其他戰爭帶來了無法挽回的頹勢,導致了集寧、張家口等一系列“後遺症”。
戰敗根源既已顯露,朱老總下一步計劃,也迅速提上日程。
刮骨療毒,廢除積弊
經過多天的高強度作戰,戰士們情緒低迷無可厚非。朱德到來後,不斷重複敵人“人家罵我們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不過如此“的挑釁話語,並非侮辱,而是一種知恥而後勇的激勵。
激將法發揮效力後,朱老總開始在軍區推行安撫之策。“你們是打了一些勝仗的,只是打得有些零碎,只是如何打大殲滅戰,你們還沒有全部學會……”
朱老總的包容,讓戰士們十分感動,也在心中暗自下定決心,奪回失去的戰場。
情緒修復完畢,朱德隨即從戰爭層面解決問題。為此,朱德專門召開了一次幹部會議,講述了打殲滅戰的訣竅:
首先,集中大量的兵力,主動發起進攻,搶佔先機;其次,神不知鬼不覺地繞到敵人側翼、尾翼,將其包圍,隨後殲滅,而在這一過程中,“勇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最後,我軍應該合理利用地形,全面調動,徹底拖垮敵人。針對指揮、組織混亂的問題,朱德決定重建領導班子。
在此之前,為了方便游擊戰,晉察冀軍區派遣野戰縱隊出征。然而幾個野戰部隊各自為戰,戰爭結果並未達到預期。
“晉察冀的野戰部隊還需加強,需要一個更強的野戰軍指揮機關,野戰軍要適應打運動戰和殲滅戰的需要,使之成為一個更有力的拳頭”,朱德如是說道。
是以,朱德決定將野戰縱隊合併,重新建立野戰軍。軍隊建立完畢,下一步便是尋找優秀的指揮者。
在眾人看來,朱德帶着毛主席的期望,前往晉察冀軍區。作為軍中元老,他理應接管戰爭的指揮權。
然而朱德卻認為,晉察冀軍區實力不容小覷,其戰敗的原因,只是因為軍隊深受抗戰時期陳舊戰略思想的影響,不能適應與國民黨的正規戰。
自己如果中途指揮,並不能從根本上幫助軍區擺脫積弊。是以,朱德下放權力,由晉察冀軍區全權負責,自己只是從旁輔助。
針對失敗戰爭中的失職行為,朱德給予違反軍令、軍紀,擅自行動的士兵最嚴厲的處罰,同時引進了楊得志、羅瑞卿、耿飈等新鮮血液。
他們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同樣是軍中的中流砥柱。為了傳遞統一的戰爭思想,朱德命令晉察冀軍區全權指揮,創建唯一的“首腦“。
朱德經過調查後發現,晉察冀軍區的總部位於阜平城南庄。然而阜平山地眾多,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繫十分不易。
為了充分建立指揮部與外界的聯繫,朱德將軍區從山中搬遷至西柏坡。
領導班子組建後,朱德仍不忘提醒,戰爭中最重要的便是個人能力,所謂的地位與權力,終究不值一提。
眾人知曉話中深意,便摒除雜念,一心一意指揮戰鬥,緊緊團結在一起。
為了將戰爭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朱德在軍隊中增設炮兵旅,作為戰爭的排頭兵。為了確保前線、後勤一體,朱德也開始深入後方,尋找供應不足的根源。
在此之前,野戰縱隊後勤部隊數不勝數,每支後勤部隊,都有自己獨立的經濟產業。
戰爭過程中,龐大的後勤部隊過於臃腫,行動遲緩,拖慢了行軍速度。
與此同時,各個後勤部隊不具備跨隊支援的能力,導致前線的武器裝備、物資未能及時供給。
朱德猜測到造成混亂的來龍去脈,心中有了決策。隨着他一聲令下,不同縱隊的後勤部隊得以合併,由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朱德規定:改組後的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可以就近前往任何一支後勤部隊,領取軍隊給養。
如此,後勤效率便大大提高。上至領導班子,下至後勤部隊,從鬆散到軍紀嚴明,整個部隊的面貌煥然一新。刮骨療毒後,便是決戰時刻。
重整旗鼓,一擊制敵
6月,在朱德的指揮下,晉察冀野戰軍經過縝密的思考,主動發起青滄戰役。短短几天的時間,我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青縣等重要縣城,剿滅敵人的軍團,首戰告捷。
此次作戰,我軍殲滅國民黨1.7萬,俘虜近1萬,一掃往日陰霾。
漫長失利來的首次勝利,戰士們十分珍惜,全軍士氣高漲。
朱德亦十分欣慰,提筆寫下:“國賊難逃千載罵,義師能奮萬人心。滄州戰罷歸來晚,閑眺滹沱聽暮砧。”
10月,我軍再次發動清風店戰役,鞏固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朱德認為此時乃乘勝追擊的最佳時間,便制定了奪取石家莊的計劃。
10月27日,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大戰在即。
朱德深知此次石家莊作戰的重要性,多次現身一線,不斷叮囑戰士們,炮火攻勢迅猛、火力集中,偷襲敵人時動作不宜過大……
朱德司令的諄諄叮囑,戰士們銘記於心。11月6日,隨着我軍一聲炮響,戰鬥正式打響。敵人專門派遣轟炸機,向著我軍根據地發起炮擊,指揮部地動山搖。
心系戰局走向的朱老總,決定堅守在一線,任憑手下勸告,遲遲不願離開。因為擔心朱老總的人身安全,戰士們心急如焚,只能向中央報告。
毛主席得知此事,親自致電朱德,他這才戀戀不捨地離開前線。縱使如此,朱德依舊不忘要求手下每日彙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1月12日,野戰軍上下團結一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功拿下石家莊戰爭的勝利。
此戰過後,積壓在戰士們心中的鬱結之氣,徹底得到舒緩,一時間眾人歡欣鼓舞。
在朱德的帶領下,不到半年野戰軍洗刷傅作義頻繁挑釁的恥辱。年過六旬的朱老總,又手把手地教大家打一場翻身仗。事實證明,朱老總位列十大元帥之首,更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