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27日,重慶太平門碼頭, 一群學生裝扮的年輕人在此聚集。他們是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83名畢業生,將由此前往上海,然後赴法勤工儉學。人群中,一位身材矮小、面容清秀的少年正依依不捨地向家人告別。他,就是年僅16歲的鄧小平(鄧希賢)。
得知兒子出國遠行,父親鄧紹昌 (鄧文明)特地從廣安趕到重慶為兒子送行。臨行頭一天,父子二人來到太平門附近一家小餐館,面對即將漂洋過海遠行的兒子,鄧紹昌拿起筷子就哭,一口也吃不下。看着父親噙着淚水的眼睛,鄧小平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撲通”一聲跪在父親面前……
下午三時許,鄧小平和其他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登上“吉慶”輪。父子二人一個在碼頭、一個在船上,不停地向對方揮動手臂。沉甸甸的行李中,有一大包母親親自做好的廣安牛肉乾…… 當時,鄧小平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次送別,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母親不久後病逝,父親也在1936年去世。 也正是這次送別,成了他與故鄉廣安的永別。此後一生,鄧小平的腳步再也沒有踏上這塊生他養他的故土。
在上海逗留十餘天后,1920年9月11日,鄧小平和同學們在黃浦灘的“法蘭西”碼頭,登上法國郵船“盎特萊蓬” 號,起錨西行。汽笛一聲人斷腸,在大雨中凝望着漸行漸遠的祖國,所有人的淚水奪眶而出。 這次航程近16000公里,共計航行四十餘天。由新加坡橫渡印度洋到非洲這段航行時間最長,大家吃盡了苦頭: 有時夜睡正濃,突然間一個巨浪打來, 全身都會濕透;輪船震蕩厲害,許多人暈船,吐得一塌糊塗……
1920年10月19日,鄧小平抵達馬賽,開始了在法國的生活。重慶預備學校的學生被分送到法國各省的中學就 讀,鄧小平和叔父鄧紹聖來到了法國西 部的諾曼底“巴耶中學”補習法語。遺憾的是,鄧小平在這裡只讀了 5個月的書,此後,再也沒能進入校門。經濟的拮据使鄧小平失去了在校系統學習的機會。鄧小平來法時籌到了 300元路費,可僅船費一項就佔去了 100元,加上在上海的住宿、船上吃飯又花去了50元。當時,在法的生活費每月至少 40元(當時6塊銀元約兌換 70 法朗)。此時,無論如何節儉,也不夠學費,再讀下去,無異於坐以待斃。而且, 學校也因大部分學生的學費不夠而決定停課。
1921年3月13日,鄧小平離開巴耶中學,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開始了一生中最彷徨的歲月。 鄧小平先是漂泊到位於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納▪ 科隆市的華僑社區。當 時,戰後經濟危機席捲整個歐洲,失工、 失學的學生越來越多,華僑社區成為勤工儉學生的避難所。因社區空間有限, 無工可做又無錢求學的人只好住在地窖內,有的乾脆久卧在花園草地上。由 於受潮,許多人腿腫,難以行走。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日子!
1921年4月,鄧小平來到位於巴黎和里昂之間的克魯梭,在施奈德工廠工 作。在這裡,鄧小平和其他學徒工一起 從事“拉紅鐵”的工作:戴上石棉手套, 將火紅的鋼板拉出來軋鋼。高溫灼烤, 加之勞動強度極大,在此工作的中國學 生個個如出獄囚犯,形容憔悴。 幹了三周後,十七歲的鄧小平體力不支,便從克魯梭來到蒙達尼,在該市哈 金森橡膠廠重新工作。
比起施奈德軋鋼廠,這裡雖然有些橡膠異味,但畢竟不再 那麼臟、那麼累,而且伙食改善很多,除麵包盡吃管飽外,午晚兩餐都有肉吃。 鄧小平身體漸漸恢復,情緒也樂觀起來。有一次,為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 他狠狠心,花了5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從此以後,鄧小平便與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正是在哈金森橡膠廠的工棚里, 鄧小平認識了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等革命者,開始了解共產主義,走上革命道路。
此後,鄧小平又陸陸續續做過機車的司爐工、餐館裡的廚房幫手、揀馬糞的清潔工……在留法的五年零兩個月里,他前後從事過十幾種辛苦的工作。 動蕩、勞累、貧窮,留法時期的艱苦生活給年輕的鄧小平打下了深深烙印, 磨練出他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在這種意志的支撐下,一代偉人在自己的晚年開啟了一個民族嶄新的春天!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