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十九年御史及起居住官的清代官員惲毓鼎,與光緒帝接觸較多。在他所撰的《崇陵傳信錄》中曾記載:“時太后病數日來,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吾不能先爾死。”’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下旬的第一天,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命太監把她抬到瀛台,來到被她囚禁了十年的光緒帝的床前。皇帝和太后沉默無語地對視着,在沉默的目光中維新派領袖向保守派首領作最後的抗爭──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長,就有機會實施慈禧太后所反對的維新主張。可是就在這一天,光緒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歷史之謎就這樣留給了後人:光緒皇帝是自然死亡嗎?他為何僅僅死在太后的前一天?這引起了世人的種種猜測。
光緒與慈禧的恩恩怨怨
從光緒登基開始,他就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握有實權。直到甲午戰爭中,清朝被強鄰日本打敗,光緒皇帝終於有機會親政了。 “絕不做亡國之君”, 年輕的皇帝毅然採納了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的主張。
光緒皇帝從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起宣布變法,他頒布了“定國事”詔書等數道改革詔令,以期能使中國強大起來,即史上有名的“百日維新”。
然而,愛權如命的慈禧太后唯恐失去大權,於是她利用強大的保守勢力發動了“戊戌政變”,斬殺譚嗣同等六位維新志士,通緝康有為和梁啟超,囚禁光緒帝於瀛台,把支持光緒的珍妃也打入冷宮。同時,慈禧還下詔書宣稱,她“經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明日起坐殿辦事”。
從此光緒皇帝就失去了政治權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此後,光緒皇帝在瀛台凄涼度過了十年。在光緒死後不久,盛傳皇帝是被袁世凱、奕匡送葯毒死,其主要動機是慈禧太后病危時,兩人怕太后死後,年輕皇帝再有掌權機會,重新變法,因此合謀毒死了光緒,立奕匡之子為帝。
光緒是怎麼死的?
與傳言相反的正史觀點認為,光緒是患重病而死,其證據是皇帝自幼體弱多病,在皇權鬥爭中又備受排擠,失去權力和自由,肉體的孱弱和精神的摧殘是影響他健康的主要原因。
據宮中太監寇連材的日記中稱,當時宮中的人受各種限制,不能親近光緒。光緒帝每天有數十道菜,但菜都不入口。他要加菜,御膳房一定要先告知太后,慈禧不僅責備他鋪張浪費,還堅決不準加菜。在《清史稿》、《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樂華錄》中都記載過光緒原本久病體虛,到光緒三十四年時,已經病入膏肓,最終因病醫治無效而駕崩。
後世歷史分析中最為流行的說法,是慈禧謀害了光緒帝。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光緒雖然長期被囚,但保皇黨卻極依靠他,慈禧在死前拼盡最後一力將政敵擊敗。當時能接近光緒的是惲毓鼎,他在《崇陵傳信錄》也就是《光緒外傳》中記錄了光緒帝死之前的一些情況: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的秋天,光緒帝傳出病重的消息,京外名醫都被召入宮診視。但是診脈之時,光緒卻靜靜將雙手放在案上,自己將病情寫出,入診的醫生都說光緒身體還很健康。那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萬壽節,光緒出瀛台為太后祝壽,還有人發現為準備跪拜,他先活動一下筋骨。當月十九日,宮廷大亂,侍衛增加,稽查出入,傳言光緒駕崩。二十一日,皇后入瀛台探視,光緒早已氣絕身亡。很明顯這則記錄,惲毓鼎暗指慈禧害死了光緒。
與惲毓鼎說法不同,曾在宮中擔任女官的德齡女士則在《清宮二年記》等書中,懷疑是李蓮英下毒害死了光緒。
關於光緒的死因說法不一,史載不明,讓人難以取捨,年輕皇帝的死,成為清宮內又一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