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我對於《新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辯機與高陽公主私通以致腰斬一說並不相信,辯機真正的死因應該是捲入了皇子之爭中,太宗李世民一生噩夢在於玄武門之變,而辯機之死為何如此諱莫如深也自然可解。
辯機和尚
為了闡明辯機之死是因為捲入皇子之爭中,先來剖析辯機與高陽公主私情的不可信。
私通一說 疑點重重
私通一說的不可信至少有四個疑點:
①史料來源說
《舊唐書》中對於高陽公主與辯機私通是完全沒有記載的,歐陽修主撰的《新唐書》則第一次將高陽公主與辯機私通寫入正史,但歐陽修是以何史料來補充舊唐書這一段沒有任何記載,這對於一個嚴謹的史官來說,是有瑕疵的,特別是這樣一個重大改動,是存疑的。
歐陽修主張排佛
當然我們也可能認為《舊唐書》不忍把這種宮廷醜聞寫出來,採用了春秋筆法,這確實是有可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同為北宋一朝很重要的一部大書,公元983年成書的《太平御覽》中對於高陽公主與辯機的事情也是沒有任何記載,而《新唐書》成書時間不過是公元1060年,這就很有意思了。
將高陽公主與辯機私通做成鐵案的正是歐陽修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但是這兩位大家對於佛學態度是持批判態度的,當時北宋處於改革之中,僧人不事生產卻消耗大量社會資源這一點是受到質疑的,所以這兩位大家是不是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說明自己的政治主張,也猶未可知。
②草廬私通
這個基本可以當成小說來看,原因很簡單,唐朝對於僧侶的管理是很嚴格的,特別是對於名寺高僧,進出寺院都有明確的登記制度,怎麼可能像電影里,自己搭個草棚就修行了?當時的寺院奉養基本都由朝廷各州府衙門開度,一般僧人都是很難離開寺院的,辯機又是一代名僧在外獨居更是完全不可能。
公主私通
關於僧侶戒律管理,包括僧侶犯法處理,這一點《道僧格》、《續高僧傳·智實傳》等都有所提及,佛門不是無法之地,而這些戒律都是在唐太宗之前就已經基本形成,所以草廬私通的可能性實在很低。
辯機作為玄奘最為倚重的翻譯佛經僧人,本身就是德高望重的佛家大師,即使辯機真的違規出寺,但多日不被發現和問責,實在難以解釋。
而且許敬宗在為《瑜伽師地論》做序中提到了辯機,這是唐太宗親自過目的,如果真有公主與辯機私通案,許敬宗怕是早被下獄問斬了。“律宗”的創始人道宣和玄奘對於辯機也是常常思懷,如果辯機真是一個破戒僧,值得兩位大師懷念至此嗎?
③《新唐書》與《舊唐書》衝突
這裡主要是高陽公主與太宗之間矛盾關係記載的衝突,按照《舊唐書》中記載房玄齡重病,太宗將其接入宮中養病,期間還和高陽公主有良好互動,如果按照《新唐書》太宗已經知曉自己女兒和僧人有私通,怎麼還會如此心平氣和?
唐太宗疼愛高陽公主
如果《新唐書》中記載無誤,那麼更讓人費解的是,太宗駕崩高宗繼位後,永輝初年高陽公主晉封長公主,永輝三年房玄齡的墓碑上刻有太宗向女兒高陽公主褒獎房玄齡的話,都是榮耀之事,這一切在有私通這個醜聞下,怎麼想也不可能。
④高陽公主與房家的真實關係
高陽公主與辯機的年齡差別至少有十歲以上,高陽公主與房遺愛的感情生活在《新唐書》之前沒有太多的史料記載,但是房遺愛是有子嗣的。
《舊唐書》,“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
雖然沒有明確諸子生母,但從上下文我偏向是房遺愛和公主是有兒子的,如果是有子女,這感情生活不可能像後來傳的那樣。
另外高陽公主的婆婆盧氏可不是普通人,性格剛烈,太宗拿盧氏一點辦法沒有,有這樣一個婆婆,自己的兒媳出那樣醜聞還能隱忍我怎麼也不可能相信。
另外房家三兄弟其實內部也是爭權奪利的,如果老二房遺愛有這樣的醜聞,老大房遺直和老三房遺則估計早就向皇帝告發了,還能隱忍這麼多年?
所以從上面四點來看,高陽公主與辯機私通是真的疑點太多,令人難以置信,那麼如果按照《舊唐書》沒有這一回事,那麼辯機的死為什麼史書會如此語焉不詳,答案就是辯機的死犯忌,史書沒辦法光明正大書寫。
捲入奪嫡風波 辯機之死是警告
辯機的死諱莫如深,就是因為他捲入了唐太宗晚年的奪嫡風波中。
玄武門之變噩夢
對於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來說,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難以跨過的坎,不管他如何美化這場政變,他心裡都完全明白,這就是一場為了王位兄弟相殘,最後逼迫父親退位的人倫喪失大戲,這是他的原罪。
為了這個原罪,他繼位二十多年,殫精竭慮、廣開言路、文治武功、不敢懈怠,希望通過自己的執政來換取內心的安寧。
玄武門之變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他當然不想再出現兄弟相殘的局面了,於是他早早立了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從小也是聰明仁愛,但自從身患足疾,父親對弟弟李泰又寵愛有加,漸漸性格浮躁,惶惶不安,動了謀害李泰的心思,其後又暗中勾結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準備謀反。
太宗忍痛只能廢太子之位,貶為庶人,而這一刻玄武門之變的噩夢又一次清晰在他眼前。
李泰謀嫡
李泰的年紀和辯機其實相若,他才華橫溢,聰慧絕倫,更是主持編撰了《括地誌》,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而這一切給了李泰覺得可以上位的錯覺。
魏王李泰
李承乾固然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丟掉皇位,但是其中與李泰的暗中策劃是離不開的,唐太宗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然悉知了這一點,從內心來說太宗肯定覺得李泰比李治要更適合當皇帝,但是李泰如果成為皇帝,難保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慘案不再發生。
太宗當機立斷,貶李泰為郡王就藩,立李治為太子,但對於支持李泰的大臣並沒有處罰,而這些大臣中就有岑文本和房玄齡這樣的重臣。
辯機死局
辯機與李泰是否相識,這個在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極大概率這兩個人是認識的,其一兩人年齡相仿,而且都有名聲,李泰自然不必說,而辯機在當時已經是名滿京師的高僧,其二李泰修佛,也著書,與辯機品性相投。
辯機與房家是肯定有關係的,當然不會是與高陽公主私通這回事,但是和房家一定交情不淺,而房家當時是支持李泰奪嫡的,辯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房家的政治傾向影響也是很正常的。
辯機之死
辯機在貞觀十九年身份地位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被選為玄奘的主要助手,也就是成為玄奘的得意門生,而玄奘的地位身份在大唐不用多說,可說是國師。辯機的這一身份變化,代表的政治傾向就有了更大的能量。
貞觀二十一年,太宗把李泰重新封為濮王,在朝堂上還常常讚歎李泰的才華,說明太宗對於不能立李泰為太子,也是常常心存悔意。
但這一切在貞觀二十三年戛然而止,太宗在這一年,做了兩件事一是外放李世勣為疊州都督,而另一件就是殺辯機,這兩件事其實都是為身後事謀。
唐太宗李世民
外放李世勣是防止功高震主,太宗對長孫無忌是放心的,他是李治的舅舅,而李世勣是軍隊的頭號人物,李治新君無恩,現在自己外放,讓自己的兒子放恩使用,這也算帝王之術。
此外太宗還要給李泰一黨敲警鐘,防止玄武門之變的重演,畢竟雖然房玄齡和岑文本已經過世,但是他們的家族實力還在,而辯機身後也有着玄奘的影子,廢太子李承乾還是玄奘的弟子,更牽扯道佛法統地位的爭論,如此之下,辯機就成了這個殺雞儆猴的最佳對象,而至於辯機的罪名已經不重要了。
秋後算賬
永徽三年末,濮王李泰薨,弟弟李治以唐朝最高的喪葬規格“詔葬”的形式下葬自己的哥哥,並追封太尉與雍州牧,可謂哀榮備至。
但是永徽四年,房遺愛參與荊王李元景謀反案發,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被賜自盡,老大房遺直老三房遺則都被貶為庶人,房家基本都被清洗,連房玄齡都被趕出太廟。
高陽公主自盡
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荊王李元景,其後牽連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駙馬都未能免死,這背後的清洗縱然有長孫無忌的私憤,但是不是有李治的陰謀,讓人想想就脊背發涼。
另外玄奘也遭受了唐高宗李治的半軟禁,這其中到底是因為長孫無忌還是因為李泰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在我看來,太宗機關算盡也是避免不了又一次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啊。
總而言之,辯機之死決不是一個花邊新聞能解釋的,他背後其實是李唐王室殘酷激烈鬥爭的產物,辯機只是這鬥爭中的一枚棋子,這又一次的玄武門之變令唐史編撰之人諱莫如深,而歐陽修、司馬光這些後人對這位僧人的編排有些過於無情了。
正經青蛙說史,歡迎點贊、關注和分享,為您帶來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