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份,偏安寶島台灣一隅的蔣介石預感自己命不久矣,便緊忙召集國民黨一眾高官與自己的兒子蔣經國,交代了自己身亡後台灣政事走向。
在交代完事務後,蔣介石滿懷思念之情的眼神好像在預示着什麼,久久他說出了自己埋在心底的願望,之後便懷着遺憾閉上了自己的眼睛,而他的遺願如今也已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期盼。
即使其子蔣經國十分努力,也未能如願以償地實現蔣介石最後的遺願,反倒最後臨死前立下了與父親蔣介石相同的願望,這不覺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下便我們便一起看一下,一代梟雄蔣介石生前最後的願望究竟是什麼?為何說他的遺願如今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期盼呢?蔣經國為了父親的遺願又做了什麼呢?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輸掉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便一直走下坡路,直到1949年12月份,對大局已經絕望地蔣介石在幾名親信的陪同下,搭機從成都飛往台北。
在前往台灣的前幾日,蔣介石攜全家來到自己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鎮,共同擊祭拜了自己母親墳冢,看着從小生活的家鄉,蔣介石戀戀不捨,企圖有朝一日東山再起,能夠再次回到自己的故土,可終其一生,再未踏上這片土地。
1967年,蔣介石80歲,身為台灣總統的他再沒有剛退守台灣時,天天叫嚷着“反攻大陸”的雄心壯志了,他時常搬着一把椅子,在寂靜的沙灘上坐着,他的落寞的目光遠眺大海,任由海風吹打,嘴裡小聲囔囔着:“那是家的方向呀。”
自國民黨退守台灣,便於大陸切斷了聯繫,就這樣,眾多士兵被迫跟他離開了故鄉,來到了台灣海峽的這頭,人心都是肉長的,士兵們的鄉愁越發濃厚,就連蔣介石自己有時也無法按捺壓抑在心裡已久的思鄉之情。
俗話說“越鳥知南返,狐死必首丘”,就連狐狸都知道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蔣介石的心裡又何嘗不是有着一灣浸滿思鄉淚水的海峽?這也便牽出了他臨終前的遺願。
1975年3月,已到垂暮之年的蔣介石自感身體即將油盡燈枯,便叫來親信和兒子交代身後之事,蔣介石最後將自己的大兒子蔣經國叫到身邊,細心叮囑他:“我死後,棺材不能入土,可將我的靈柩暫時安放在慈湖,那裡與我們奉化老家很像,待到國家真正統一了,將我的靈柩葬在故鄉,落葉歸根。”
可見,臨終前的蔣介石好像已經放下了自己內心的政治主張,只是像一個普通老人一般,希望晚年的自己可以回到故鄉,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蔣介石的遺願中,多多少少隱含着一絲希望祖國統一的意思。
可能有人會想,難道蔣介石至死都還幻想着“反攻大陸”?臨死前只是為了讓兒子繼承自己反攻大陸的遺志么?這未免有點痴人說夢,想入非非了。試想台灣彈丸之地,怎會有那個實力進攻大陸呢?
或許臨死前的蔣介石已經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政治偏見,或許他真的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表明了自己希望中國統一的最後願望,自己今生沒有實現的願望,也只能依靠後輩們去實現了。
我們分析一下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中國大陸於台灣之間的關係的,自從蔣介石退守台灣後,便一直期待着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屆時他便可以在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下,趁機反攻大陸。
但由於複雜國際環境的變化莫測,蔣介石到死都沒等到幻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此他便帶着他的殘兵敗將固守台灣,蔣介石有着美國的支持,使得我解放軍不得不暫緩解放台灣的計劃,而這一等便是幾十年。
雖然蔣介石心存幻想,但當美國政府慫恿他搞“台獨”的時候,蔣介石卻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提議,可見蔣介石雖然佔據台灣,但他並沒有任何想要把台灣從中國領土中剝離的想法。
縱使蔣介石有種種罪過,可在台灣歸屬這一問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在國家主權和民族大義上,確實是一個分的清是非的人,倘若不是他堅持“一個中國”思想,台灣或許早已獨立,即使我們不會承認,但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我們誰又能保證不會出現其他變數呢?
蔣介石在離開大陸退守台灣時,已經62歲,秉承着我大中華“落葉歸根”的文化思想,蔣介石打心底里不想做異鄉之鬼,作為一個“背井離鄉的老頭”,其思鄉之切,無以言表。
1956年蔣介石曾派曹聚仁訪問大陸,毛主席熱情的接待了曹聚仁,並提出了著名的“一綱四目”對台方針,一綱指的是:台灣必須回歸祖國,四目是指:一、台灣回歸後,其外交事務需由中央負責;二、如果台灣的軍政費用緊張,中央可以撥款支持;三、中央尊重蔣介石的願望,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待時機成熟後進行;四、雙方約定不派人搞破壞,不要搞特務那套。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十分清楚蔣介石思念故土,於是特意安排曹聚仁去了蔣介石的老家奉化,並拍了很多照片給蔣介石帶了回去,曹聚仁回到香港後,將照片寄給了身處台灣的蔣介石。
蔣介石在看到照片後,感慨萬千,只見他老家庭院內的陳設完好如初,沒有發生一點改變,瞬間思鄉之情再次佔據了心房,即使他刻意掩飾,也無法抑制自己黯淡的神色。
但當時的蔣介石,內心還是無法放棄自己內心的固執,直到1965年,毛主席再次見到了曹聚仁,毛主席知道蔣介石想要回到大陸,回到生養他的故鄉,於是寫下兩句詩“明月依然在,何時彩雲歸”,表達了主席希望蔣介石放下偏見,促進祖國山河統一。
為此毛主席還提出了,允許台灣人員來到大陸探親,允許台灣人員來到大陸參觀旅遊,並釋放了大批國民黨戰犯,給了他們自由,無論他們去哪,中共不會幹涉,倘若想留在大陸,中央可以給他們分派工作。
就此,蔣介石聽到相關消息後,內心不覺佩服起這個將自己打到台灣的“敵人”,想必老年的他內心或許在想,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與中國共產黨對抗,或許此時的他已經想明白了自己為何會敗退台灣。
直到1975年,88歲的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親信陳立夫出訪大陸,可見,固執的蔣介石已然在向大陸示好,蔣介石希望毛澤東有機會可以訪問台灣,陳立夫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也表示了台灣當局歡迎毛主席或周總理到台灣訪問。
慢慢,台灣與大陸之間水火不容,與世隔絕的局面好像正在緩解,當時的人民都在以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或許在將來的不久便會迎來統一,屆時分割兩岸的壁壘將不復存在,兩岸同胞馬上就可以互通有無,分開的骨肉將會再次重聚,那是多麼美好的畫卷吶。
可是如果當時事情發展的走勢,果真如我們想的那樣該多好。奈何就在1975年3月份,也正是蔣介石想要重啟兩岸和談之際,88歲的蔣介石走完了他的一生,至死他都在想着回到自己的家鄉。
所以才在臨終之時,特意囑咐兒子不要將自己的棺材入土,而是暫放在與自己故鄉十分相似的慈湖,或許他以為,即使自己看不到兩岸和談的局面了,可是兩岸和談最終會舉行,屆時自己的靈柩便可以隨着台灣回歸大陸,埋葬在自己的故鄉了。
奈何天有不測風雲,屏幕前的我們都知道,直到現在台灣也沒有回歸我們的祖國,或許死去的蔣介石根本沒想到自己的靈柩至今依舊停放在慈湖,他那美好的遺願也並未如願,而他死前的願望,如今也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期盼。
在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受到了蔣介石極大的影響,它同樣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為改善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做出了努力。
晚年的蔣經國先後放開了老兵返鄉與大陸探親政策,一時間大陸出現了眾多國民黨老兵尋親訪友的感人場面,他們都是些無辜的人,試問誰又不想時常呆在自己的故鄉呢?
蔣經國還曾秘密派人到大陸促進和談,至死都在批判台灣島內“台獨”的主張,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蔣經國並沒能實現蔣介石想要落葉歸根的遺願,反而到死留下了與蔣介石相同的遺願。
1988年,蔣經國因病去世,死前留下遺言,死後也要葬在自己溪口的老家,於是台灣當局將蔣經國的靈柩安放在了台灣桃源縣福安里的三層台地上,蔣家兩父子最終帶着遺憾去世。
隨着蔣經國的去世,蔣家在台灣政局的地位逐漸日下,而台灣內部政局更是魚龍混雜,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也朝着未知的方向慢慢移動着。
無論早些年間的蔣介石有多少過錯,但他至少比現在的台灣當局強上百倍千倍,晚年的他在至少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最然當時的台灣並沒能回歸祖國,但是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亘古不變事實。
我們相信,不久的未來,寶島台灣必將回歸我們偉大的祖國,這是歷史潮流所趨,也是民心所向,一切敢於破壞我國領土主權的破壞分子,必將被歷史潮流碾壓,直到粉身碎骨。
最後,我們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詩,來表達兩岸同胞間那濃濃的憂思“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