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箭”-9是我國發展的一款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導彈,首次亮相在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這款導彈的設計指標是射程5公里,靜穿甲厚度1100毫米(實際測試中達到了1200~1300毫米的破甲能力),動態條件下則可有效擊穿帶爆炸式反應裝甲的320毫米/68°的均質鋼裝甲,這是一款相當先進的重型反坦克導彈。我國的自用的版本是標配的AFT-9 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一共攜帶12枚導彈,發射架上4枚,打完後可以自動換裝,一輛AFT-9 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可以威脅一個坦克連,火力是相當兇悍的。
“紅箭”-9反坦克導彈亮相後便多次出現在各大軍備展覽會上,顯然北方工業公司希望利用這款導彈打開國際外貿市場,延續紅箭8、紅箭73輝煌的外貿成績。“紅箭”-9於2002年開發出了外貿版本型號“紅箭-9A”,也就是說紅箭-9A並非紅箭-9的改進型號,而是外貿型號,國內裝備的“紅箭”-9是針對我國特點和具體要求而設計的,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直接外銷。那麼紅箭-9A外貿型號與紅箭9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 制導體制不同,“紅箭”-9採用的是激光傳輸指令,“紅箭”-9A改成了毫米波傳輸指令,兩者各有優劣,激光傳輸指令抗干擾能力強,但是激光制導的一個缺點就是“霧霾防導彈”,對霧、霾、戰場硝煙、戰場漫天煙塵等干擾干擾有些影響;毫米波則恰恰相反,抗電磁干擾能力弱一些,但煙霧幾乎對其沒有任何影響。
第二 就是發射車的變動。國外不需要我國這種超過13噸戰鬥全重的發射車,因此對這種底盤根本不感興趣,更多的客戶在諮詢過程中提到,是否可以用他們自己的輪式底盤?載彈量需求也不需要這麼多。我國自用的一次性載彈量是12枚,國外客戶認為一次戰鬥不可能打得完。於是後來的各大軍備展覽中,我國就開發出了南京“依維柯”4 x 4輪式底盤的紅箭9A,其底盤僅僅2~3噸,另外還展示過一款輕量化的單兵紅箭-9A反坦克導彈,這些應該比較符合國外客戶輕型底盤的要求;
第三 就是成本了,大多數潛在客戶都覺得紅箭9A的成本太高了,畢竟激光傳輸指令制導的武器系統比較複雜,彈上有光標、激光接收器,地面上有激光發射機、電子制導箱等等,價格當然就高了一些,國外客戶希望降低一點。畢竟我國的潛在客戶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對於性能高端產品價格太昂貴有些接受不了。
總之,國外客戶大致有三條要求:底盤輕、武器裝備組成簡單和成本低,最主要是希望能將導彈發射裝置裝在他們自己的輪式底盤上。但是做完了這些,最後紅箭-9A也沒能賣出去,畢竟對於國外客戶來說,射程僅僅比紅箭-8多1000米,而且這些第三世界國家戰爭也不會去對抗像美國M1A2、豹2坦克這樣的主戰坦克,其更多的是二代或三代初期的坦克,裝甲基本不會超過650毫米,這也導致紅箭9A的慘淡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