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網絡消費“陷阱”避坑指南

不少演唱會相關購票平台只允許“整單整退”,不支持單獨退掉其中一張門票,不能按時赴約的網友因此犯了愁;共享單車的單次支付界面“精心設計”成了購買會員卡,確認支付時還得看了又看;一開始只想會員試用,結果後面每月都被“悄無聲息”扣除會員費……網絡消費帶給我們便捷靈活消費體驗的同時,過於“簡單粗暴”的服務條款、花樣百出的收費陷阱,也正在破壞着消費者的心情,甚至影響了大眾的網絡消費信心和意願,亟需斬“套路”換真心。

消費者不明所以花出的一筆筆錢,是對消費體驗的一次次扣分。互聯網商家平台利用消費者的操作習慣,把“套路”鑲嵌在網友們習以為常的購買頁面中。當購買操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被刻意設計的可能,大眾的消費體驗便暴露在了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此以往,很多消費者必然會放棄使用該平台服務。平台一系列看似精明的變現策略,卻在一步步侵蝕着消費者的信任,也在消耗着自身的商業信譽。

贏得消費者的長久信賴離不開優化消費體驗,讓消費者“買得滿意”才是商家平台抓住用戶的真“技巧”。在科技賦能平台消費的當下,真正的商業智慧不是閃爍其詞的交互界面、複雜的規則設計,不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榨取用戶利益,而是利用數據分析和程序設計更好地服務用戶,在購買商品或者使用平台服務時,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合適的消費選擇。當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用戶的主動購買意願才會隨之增加。平台提升了服務質量,得到消費者的真心和信賴,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真抓手、真智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和《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都對消費者相關權益等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面對一些鑽空子、玩文字遊戲的商家,相關監管部門監管力度需持續加碼。網絡平台應當自覺履行好自身職責和義務,消費者遇到權益糾紛也應留存證據,並向12315等有關部門投訴,進行合法維權。

在當前消費提質升級的關鍵階段,互聯網平台幾乎覆蓋了所有消費的重要增長點,構建安全、透明、有保障的消費環境,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必要之舉。呵護大眾對網絡消費的信心和意願,明確經營的邊界,培育市場健康的秩序和風氣,才能激發出更優的消費體驗,從而釋放出更澎湃的消費動能。

(文丨馬澤宇 編輯丨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