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錢學森遠赴美國留學深造,離開前,他向同學們說道:
“現在中國政局混亂,豺狼當道,我到美國去學技術是暫時的,學成之後,一定回來為祖國效力。”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錢學森潛心鑽研,耗時一年便獲得了碩士學位。不久後,錢學森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馮·卡門,博士畢業後,他繼續留在美國開展航空工程、火箭、導彈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不到三十歲的他,早已成為了全球頂尖的科學家。與此同時,他在美國也已經有了十分優渥的生活條件。然而,錢學森卻從不打算在這裡生活一輩子。
1949年10月,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激動不已,隨即開始着手準備回國,用一身所學報效祖國。
然而,錢學森的歸國之路卻遇到了重重阻礙,美國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迫害。從後五年間,錢學森一家時刻被監視和跟蹤。
即使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錢學森依然沒有放棄。他開始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轉向了工程控制論和物理力學。1954年,錢學森寫的《工程控制論》出版,一發行便受到科學界強烈反響。

錢學森在美國的遭遇很快傳回了國內,中共中央政府公開聲明,譴責美國政府的這一行徑。
1955年,錢學森給陳叔通寫去了一封“求救信”,這封信輾轉被送回國內。陳叔通在看完信件內容後,立即將它送到了周總理手中。
當時,中美正在舉行大使級會談。原本,美國方面拒絕承認扣押了中國公民一事,但王炳南大使根據周總理指示,隨即拿出了錢學森的信後,美方啞口無言,只好承諾允許他回國。
1955年9月17日,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錢學森帶着一家人終於踏上了歸國的郵輪。他當著美國媒體的鏡頭,鄭重表示:
“今後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10月8日,錢學森一家安全抵達北京。第二天一早,錢學森便帶着一家人來到天安門,看着天安門廣場上飄揚的五星紅旗,他激動地說道:“我終於回來了。”

在得知錢學森買好船票後,國內便已經做好了歡迎他的準備。陳毅特別指示中國科學院,“儘快考慮錢學森的工作安排”,同時還派出代表前往深圳口岸迎接錢學森,護送他們一家人平安抵京。
當時,中科院的副院長吳有訓在收到陳毅的指示後,激動不已。隨即在當天中午舉辦宴席,並請來了郭沫若、李四光等人,向他們分享了這一好消息。
因為太過激動,吳有訓聲音不由得提高,擔心“泄密”,急得眾人幾次提醒他說:“吳老,小聲些,注意保密。”大家雖然努力鎮定,但從他們壓不住笑意的嘴角也能感受到興奮的氛圍。
錢學森回國不久,便來到了東北地區考察,這裡是當時我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陳賡見到錢學森後,問他說:“我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錢學森那時候剛從美國回來,心裡正憋着一口氣,當即說道:“外國人能搞,我們中國人為何不能搞?”
陳賡聽後,高興地點點頭,說道:“我就是要你的這句話。”

因為國家建設需要,原本更擅長學術理論研究的錢學森果斷根據國家需求,轉向了大型科研工程建設。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出任院長。此後,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錢學森率領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精兵強將,投入到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偉大創業工作中。
新中國當時工業基礎薄弱,搞“兩彈”工作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錢學森等中國導彈事業的開拓者們從未想過放棄。他們白手起家,一邊學習這項嶄新、複雜的技術,培養人才,一邊組建研究機構。
而錢學森還經常深入荒漠戈壁,同眾多科研人員和普通官兵在這裡一待就是一兩個月,從未因條件艱苦而喊累。
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在導彈、人造衛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防尖端科技逐漸步入世界前列。

因工作高度保密,外界對錢學森在中國的工作情況並不清楚,他們只能從蘇聯為數不多的報道中獲得一些蛛絲馬跡。然而,每當中國導彈、航天發展有重大進展時,錢學森這個名字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被美國媒體稱作“中國的智囊”。
錢學森是國內外享有崇高威望的偉大科學家,然而,相比於他取得的那些學術成果,擁有的名利和地位,更讓他情緒激動的一件事卻是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8年9月24日,錢學森寫下一封入黨申請書,次年11月12日,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晚,他激動得徹夜未眠。
雖然一生收穫無數榮譽,但卻沒有任何一項能夠比得過“優秀共產黨員”這一榮譽。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出現緩和。1979年,錢學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授予他“傑出校友獎”。當時,他在美國的好友曾熱情邀請來學校參加領獎儀式。

但錢學森態度十分堅決地表示:
“我不會來美國領獎的,原因是,我是被驅逐出來的,至今仍然生活在美國的驅逐令下。如果我回到美國,我會遇到新的麻煩。”
進入八十年代後,美國方面也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但毫無例外都被他拒絕了。一次,在中央科學技術會議上,有領導勸他說:
“錢老,你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我們建議你可以接受邀請,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別人不一樣,對推動中外科技交流會有很大影響。……你去美國走走,對推動中美間的科學技術交流,甚至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都會有積極意義的。”
錢學森聽後,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直言:
“當年我回國的事很複雜,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不宜出訪美國。”
自1955年回國後,錢學森再沒有踏上過美國的國土。
參考資料:黨史文苑2013年11期、《中華魂》2020年第3期、《文藝生活》2019年第1期、《光明日報》2021年5月24日、百年潮2019年5期、《團結報》、文萃報·周二版2024年5期、新華社訊、《黨史博覽》《羈絆與歸來》、讀報參考202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