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歸根結底就是尋找心中的年味,那是烙印在我們骨子裡的鄉土人情味。
過年,就是和小時候的自己“重逢”。
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了,現在雖人到中年,但是對鞭炮還是有着特殊的感情。偶爾聽到這噼里啪啦、連環清脆的響聲,再加上孩子們追逐的嬉戲聲,簡直就是童年回憶的完美復刻。
我的老家在魯南農村,回想三十年前的春節,那真叫熱鬧。最高興的是男孩子。俗話說得好,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特別是七八歲、十來歲的男孩子最愛好的是放炮仗,這也是男孩子的天性。
那時,農村生活條件不像現在這麼富裕,小孩子手裡也沒有多少零花錢,只能到村代銷店裡買些一百響的小鞭炮,小孩子叫“麥秸亭”,鞭炮個頭小,威力也小,小孩燃放時危險也小。買上一盤也捨不得整盤放,一個一個揪着放,這樣放的時間好長些。
小孩子放鞭炮的錢大部分還是來自爺爺、奶奶和外爺爺、姥娘或其他親戚們給的壓歲錢來買,小的孩子買些擦炮、摔炮,還有提摟筋(把鹽、木炭用紙捲成的細長條,用火點燃後甩着冒花),大點的孩子買些成盤的鞭炮,十五六歲的小伙就放大雷子了,那是一個一個地放,個頭大,聲音也響,每個鞭炮都是雙捻,燃放時要把捻子拔出來,用手捻捻再插進去,一手持炮,一手點捻,捻捻就是為了使捻子不那麼急,好能趕快扔出去,不然捻子急了,在手裡就響了,容易炸手,每年都有炸着手的青年人。這種大雷子還是有危險性的。
鞭炮,在平時只有結婚喜慶、喪事、蓋屋上樑時才放,每到村裡燃放鞭炮時,最忙活的當然是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去搶未響的炮仗,有的是斷了捻的,有的啞巴沒響的,撿到後,有捻的去點着放,沒捻的就剝開,取出炮仗葯,用火柴一點,去刺花,也是孩子們的一種樂趣。
當時農村裡還沒有煙花禮炮,只有這些成盤的或散的炮仗。
每到年前,村裡總有賣炮仗的小販到家門口來派炮仗,每家每戶都要要上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鞭炮,大的鞭炮要放到除夕晚上燃放,中型的就到蒸饃、過油炸丸子,年垂上林祭祖燒紙,除夕中午下扁食(水餃)時燃放,小號的當然是為孩子們準備的。
每到除夕,家鄉人叫年垂,這個夜晚是個不眠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吃着團圓飯,看着黑白電視機里放的春節晚會,那時沒有空調,只好用煤爐來取暖守夜,小的孩子忍不住冷和困,就爬上床鑽進被窩,只有十多歲的男孩子能堅持到新年鐘聲響起,就趕快到院里去燃放成盤的大號鞭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把舊歲辭去,迎來嶄新的一年。
買來的鞭炮要有計劃地去放,除夕夜間放的是整盤的,平時可以把一盤分成兩段來放,正月初七還要放火神把子,放鞭炮送火神,把鞭炮放在火神把子里,高舉火把,向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得越遠越好,祈求不發生火災,永保財產平安。
正月十五,鬧元宵放花燈,還要燃放鞭炮,這個時候可以把節省下來的鞭炮一股腦兒地全放了,這個新年就算跑遠去了。
燃放鞭炮,在新年中起到喜慶熱鬧的作用,也是人們用來慶賀豐收、慶祝新年到來的一種表達方式。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鞭炮逐步被禁止燃放,保護環境安全和空氣質量,燃放鞭炮也終成為人們的一種美好回憶。
(大眾新聞通訊員 狄振魯 策劃:申紅 王菁華 吳永功 統籌:李忠運 梁利傑)
“憶鄉愁 品年味”徵文來稿須言之有物,立意新穎,角度出新。文字(配圖)、組圖、視頻不限,文字稿控制在1500字以內,視頻在2分鐘以內。來稿請投[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