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大漈罐

2024年06月24日11:20:12 搞笑 1044

潮新聞客戶端 潘文奇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我小的時候,人們把大漈人叫大漈罐,大漈人挑着擔子到各地賣罐,於是有了“大漈罐,對半喊,摔一頭,去一擔,站起來,天喊喊”的俗語,大漈罐名氣大,把大漈人叫做大漈罐也就不足為奇了。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大漈。

大漈罐,是用大漈特有的黏土燒制的陶器,品種很多,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罐、樽、瓶、缸、壇,運用於日常生火取暖、做飯燒水、腌菜釀酒等等各個生活領域。大漈燒罐最早出現在明朝時期,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燒罐人燒出來的罐,專門有人肩挑至慶元、龍泉、雲和、麗水,溫州的泰順、文成、平陽以及福建的壽寧去賣,賣了罐再換回大漈當地人需要的物資。制罐、賣罐不僅是大漈人改善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更成為那個年代大漈人和外界交流的載體。

奶奶家隔壁幢房子有個老爺爺是做罐的,小時候回奶奶家會跟他去燒窯。做罐的泥要求很高,不僅要特定的黏土,還要把生泥通過踩、揉練成熟泥,練泥要在池子里加水用腳踩,踩泥巴本來就是小孩喜歡玩的事。拉胚的轉盤是拿棍子手動搖的,看着老爺爺一會就把一團泥巴變成一個罐子,也想去試試,結果只是把一團泥變成另外一種造型的一團泥。窯是用柴火燒的,燒罐的老爺爺送了個燒變形的罐給我,我高興得屁顛屁顛當寶貝拿回家。每次從工房回家,滿身都是泥巴,免不了奶奶一頓牢騷。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大漈霞光

父親十九歲那年考取公職離開祖籍地,八年後回到祖籍大漈公社,我出生不久,父母又離開大漈去了三十里外的北溪公社。那時候老家不通公路,回老家看奶奶要走山路,大漈給我留下的記憶,前一部分是小時候暑假回來看奶奶,後一部分是大漈成aaaa景區之後帶朋友過來遊玩,再就是清明節回來祭祖,大漈罐留下的都是童年的記憶。

大漈是一個高原盆地,海拔1030米,這裡四周群山圍繞,由於高原盆地海拔高,周圍的山相對也就沒那麼高了,盆地平緩、開闊,周邊方圓十幾里是一個個自然村,村落之間被成片的農田包圍,偶爾見水渠從田野里穿過。小時候記憶中的大漈完全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記載的那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讓人懷疑陶淵明《桃花源記》寫的就是大漈。這裡的每個村,都有各自的姓氏族群,有些乾脆以姓氏做村名,比如我祖居叫“潘宅”,都姓潘,西岸底和梅方坪為梅姓,彭村為彭姓,茶園為林姓,小佐嚴姓。大漈高原盆地地勢開闊,1949年景寧縣解放之初,縣政府就設在大漈,後來才移到現在的縣城所在地鶴溪鎮。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潘宅村

潘宅分為上村和下村,中間隔着農田也就半里地,從下村進村,村口有一片風水林,巨大無比的老銀杏樹下,是潘家祠堂。村裡潘姓人都有各自的輩分,鄉里鄉親沾親帶故,都以叔伯相稱,民風非常樸實。奶奶家在上村,記得那時候奶奶家門前百來步遠的農田中間的小山包上,有兩株並排、長得挺拔的大樹,樹榦直入雲霄,一個人抱肯定是合不攏的,當地人叫“松樹”。這“松樹”不是平常我們常見的那種松樹,我哥說應該叫羅松樹。後來被雷擊了,大漈高原盆地大,海拔高,周邊沒有高山,大樹長得太高容易招引雷電。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大漈古樹

大漈地勢開闊,人口相對集聚,歷史淵源,文化底蘊深,從古樹、廊橋、寺院可見一斑。大漈廊橋很有名,最著名的就是位於西岸底村中間的胡橋和村尾的護關橋,兩橋分別建於晚明和早清時期。胡橋是一座正方形木廊橋,方方正正的橋面上搭有戲台,還開有店鋪,古時候不但起着便利交通的作用,還兼具商品交易、人際交往、文化娛樂等多種用途。護關橋上下三層,在橋的一側留出大約兩米左右供行人通行,大部分橋身被用於供奉各種神尊,是當地人祭祀祈求神明的地方。在大漈,廊橋不僅僅是為了方便通行,還賦予了很多其他功能,成為那個年代商業和文化娛樂中心。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胡橋。

過了護關橋便是寺司院,寺司院建於宋代,內有心經鐘樓、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等古剎建築群,現在把寺司院和時思寺統稱為時思寺,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大漈aaaa級景區的核心景點。寺司院邊上有幾株千年古樹,兩株刺柏樹,幾株柳杉,最著名的就是那株柳杉王,柳杉王胸徑近5米,樹齡一千五百多年。由於年久經歷雷劈以及當地人燒草木灰等原因,樹裡面已經被燒空,從樹洞進到大樹裡面,抬頭可以看到天空。樹洞中可以放一張桌子,容納十個人圍着桌子吃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經歷千年大自然變遷,百孔千瘡的柳樹王還是頑強地活着,驗證“樹靠一張皮”的古話,大漈柳杉王是目前全球有記載的最大柳杉樹。兩株刺柏也是我見過最大的柏樹,胸徑有1.5米,有一千多年的樹齡,一株已經倒塌橫靠着牆體。記得小時候經常爬上去在橫着的樹榦上走來走去,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橫卧的那一株枯死了,也許是樹齡太久,卧倒多年後枯老了,古樹也有壽命。父親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大漈高原四周森林茂密,參天大樹很多,建造鷹潭到廈門的鷹廈鐵路期間,很多大樹被砍伐當枕木,後來大躍進時代大鍊鋼鐵,又有古樹被砍伐燒炭,兩波下來,只留下依稀可見的那麼數百株大樹了。以前的學校設在寺司院里,父親就在那裡念的小學,念了六年小學後,爺爺送父親到景寧繼續讀書。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寺司院外觀。

大漈之名源於雪花漈,“大”形容雪花漈氣勢磅礴。貫穿大漈全境的那條河叫沐鶴溪,著名的雪花漈在沐鶴溪距護關橋大約三里路的大峽谷上方,高高的岩壁上刻着“雪花漈”三個字,題詞的是民國時期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先生。雪花漈周邊峽谷幽深,懸崖峭壁林立,以前是人煙罕至的地方,現在已經開發成景點,做了棧道可以從絕壁上穿過,站在絕壁棧道上遠眺大峽谷,景色別緻。在幽深的峽谷下面,還有很多明朝時期開採銀礦挖的銀坑洞,最大的銀坑洞可以容納數百人,洞內潮濕陰森,據說裡面有很多毒蛇和蝙蝠,現在已經沒有人敢進去。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雪花漈。

海拔1689米的上山頭是景寧縣最高峰,從大漈出發,經原始森林裡的一條山路可以到達上山頭,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山頂上有一片高山草甸,草甸周圍是漫山遍野的猴頭杜鵑和燈籠花,每年五月花開,美不勝收。我曾經和驢友兩次去過上山頭,在山頂高山草甸上露營,夜裡聽風聲,聽飛禽走獸的鳴叫;抬頭看星空,看皎潔的月光散落在大地。唐朝時期,古人曾在上山頭山峰下側建有一座寺院,叫上山頭寺院,年久被毀。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上山頭霞光。

大漈有雪花漈、陽嵐寨大峽谷等名勝,有寺司院、胡橋、護關橋等古迹,有號稱戶外愛好者天堂的上山頭,還有參天古樹和獨特的民居。大漈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風光景色和特有的氣候條件,尤其是大漈人天生熱情好客的性格,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上山頭高山草甸。

夏天,大漈是避暑勝地,成群結隊的人來到這裡,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乃至整個夏天;冬天,大漈是冰雪世界,田野里厚厚的冰層,成了天然冰場,大地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田野上成群的鳥兒圍着勞耕的人們,一會兒落在田頭,一會兒又向遠方飛去,燕子在屋檐下做窩;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農田裡一片金黃,勤勞的人們,挑着籮筐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梅方坪民居。

大漈海拔高,氣溫低,水冷,水稻只能種單季,後來,冷水田改造重新做了水渠,水渠邊上的路也變寬了。高原大漈的天特別藍,雲特別白,看到藍天白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藏。這裡的日照時間長,白天和夜裡溫差大,植物生長期比較長,種的稻米特別好吃。大漈的土豆不但好吃也特別好種,順着山腳坡度,把帶沙帶小石頭的泥土隴隴好,燒點草木灰,長出來的土豆又大又圓。近幾年,大漈大力發展高山蔬菜,以前種水稻的稻田基本上都改種茭白,大漈茭白鮮嫩無比,不但可以炒熟吃,涼拌生吃的味道也很好。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西岸底村。

2022年清明節,父親帶子女回老家祭祖,經過大漈西岸底村,父親指着一棟三層高的洋樓告訴我,我在那裡出生,我好奇心起:“當年應該不是這種房子吧?”父親說當年是木瓦房,重建過了。

父親說當年太爺爺膝下有五個兒子,有一年嫁女兒做傢具,不小心失火房屋燒沒了,當年他就蓋了一棟五直兩廊的房子,十年後又緊挨着蓋了一模一樣的一棟。共用的那道牆,牆腳用鵝卵石砌上來,高過人頭部分用黃泥土築成,牆邊有個廊門,上面有擋雨檐,下雨天不需要打傘也能走到另一棟房子。爺爺的兄弟當中有務農的、有經商的,更有為保衛國家犧牲的。最小的爺爺年輕的時候接受新思想參加抗日戰爭,在南京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死了,成了無名英雄。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寺司院的古刺柏樹。

當地的木瓦房一般都蓋兩層,樓下是生活區,樓上當糧倉,堆放稻穀和雜物,民以食為天,有備糧就不慌。天井上搭了一個檯子,從二樓伸出來用作曬稻穀,平時就是幾根木頭架子,曬稻穀的時候鋪開木板,再放上竹編的席子。樓下的房子每間都會被帘子隔成里外兩部分,外間放一張八仙桌,桌子四周是凳子或椅子,靠窗那邊叫“上頭”,一般會放一張很寬的三面都頂到木板牆壁的大凳子,大凳子很厚重,小孩在上面隨便玩也不會翻倒,吃飯的時候小孩可以跪在上面或拿一隻小板凳坐上面,帘子後面是卧室。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柳杉王。

父親說以前爺爺在胡橋橋頭開店,家境不錯,是當時社會上很有名望的人,爺爺過世得早,奶奶活到了83歲。父親在外工作,奶奶一個人不願離開祖居地,獨自在潘宅老家生活。奶奶小時候纏過腳,鞋子小小的、尖尖的,走起路來步子小,頭重腳輕地一晃一晃,幹不了重體力活。奶奶說纏腳的那幾年,用布把腳緊緊地紮起來很痛,那個年代看新娘先把裙擺撩開看看,腳小不小,娶了大腳女人會被全村人笑話。記憶中奶奶家傢具、用具都很獨特,燒飯用的是銅罐,銅罐是用銅手工打的,銅罐悶出來的飯特別好吃,當地農村廚房夾炭火用火鉗,奶奶家小灶燒火夾炭火用的是鐵制筷子,鐵筷比一般的筷子長,頭上有一根鐵鏈子把兩根栓在一起。奶奶家都是老式傢具,桌子用的木料很厚也很重,一般不容易移動,桌子有四個抽屜,分在兩側,抽屜拉環用銅打造帶有裝飾性花紋,鑲嵌在抽屜面板上。椅子同樣很重,後靠背兩邊空,中間那塊木板上雕刻着各種古代人物故事,再上面是鏤空雕的各種花,人物和花除了上油漆還燙金,椅子後背上的木雕和箱子面板上的畫,都是古代經典故事和傳說,栩栩如生。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被雲霧籠罩的古樹群。

大漈海拔高夏天很涼爽,冬天卻很冷,每家每戶桌子底下都有一個黃泥糊的格子大火坑,冬天放炭火取暖,整個冬天都不熄火。奶奶房子後面是一座小山,大漈盆地里的山都很矮,基本上都成種菜的菜地,山上有好幾株大杉樹,這些杉樹都屬於不同人家,當地人叫菜園樹,農村蓋房子用的柱子、橫樑和隔板大部分用的都是杉木。我家也有菜園樹,家門前約一里多路的一個小山包上就有五株一人合抱大小的杉樹,站在我家門口的小路上都能看得到。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柳杉王近景。

大漈沒通公路的時候,通往外地要走山路,從父親工作的北溪公社所在地白鶴到大漈高差超過800米,有三十里山路。過了深垟、黃山頭之後,要爬一條用石頭鋪成的很陡的石階山路——“大漈嶺”。那時候大漈供銷社賣的貨都是靠挑夫用肩膀從北溪供銷社挑上去的,一天來回就是六十里地,天沒亮就要出發,回到大漈都要天黑了。當地人叫挑夫為“擔擔人”,那個年代人口流動小,擔擔人都是大漈本地人,我家在北溪供銷社,鄉里鄉親都會到我家喝碗茶,外婆會很熱情的接待。以前泡茶用小茶碗,人多了來不及一碗一碗泡,外婆用一個青瓷大水壺,泡上一大壺茶水,邊上放一些小碗給來的人自己倒,一到天氣晴朗的日子,中午時分,我家總是有很多擔擔人。我小時候很害怕去大漈,因為大漈嶺實在太難走,從嶺腳望去大漈嶺就像一根梯子直插到雲端,可怕的是爬到以為是雲端的地方,看到的又是一個類似的重複,一想到大漈嶺心裡就會發怵,父親要我們去很無奈。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雲霧繚繞的雪花漈大峽谷。

曾經的懵懂少年,在外讀書、工作,中間不知道間隔多少年,再次回到大漈,已經是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再後來,大漈變化越來越大。城鄉差距縮小了,鄉下人進城,城裡人返鄉,許多從大漈出去的人落葉歸根,回到老家養老。我的兩位大伯退休後,修了老宅,夏天都到大漈避暑,並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旅遊推廣做了大量工作,在當地很有威望。通往大漈的公路修了再修,越來越好,來往於大漈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大漈成為aaaa級景區之後,一片繁榮景象。我家好幾位堂兄妹、表兄妹當上了村幹部,成了村裡致富的帶頭人,有開農家樂的,有做食用菌的,也有種植高山蔬菜的。大漈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出了很多名人,我大大伯從縣委黨校校長退休後,撰寫了一本書《大漈千古風情》,書中多有記載。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沐鶴溪。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大漈罐漸漸被現代工業品替代,大漈罐作為日用陶器漸漸淡出歷史舞台,如今大漈罐已從日用陶器,過渡為工藝品陶器,大漈罐製作技藝在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家潘宅村的潘任根老人,從事傳統大漈罐製作,堅持了六十餘年,為這一寶貴的技藝傳承做出重大貢獻。

晚潮|大漈罐 - 天天要聞

寺司院遠景。

進入新世紀,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大漈罐已經被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漈罐已然成為大漈人的一種精神象徵,和這塊古老的土地,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生息共存。

“轉載請註明出處”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自從進了業主群,生活都變得有趣多了!網友:又是誰DNA動了 - 天天要聞

自從進了業主群,生活都變得有趣多了!網友:又是誰DNA動了

現在很多買小區的人都會提前加入一個業主群的,有什麼事情可以及時的分享一下,有什麼幫助相互之間也會互相幫助一下的,看起來其樂融融的一片。我加了兩個小區的業主群,一個是整個小區的,另外一個是我們這一棟的。我們這一棟的經常有人會在群里罵樓上的亂扔
眾泰倒下,期待小米,第二款車致敬“法拉利”? - 天天要聞

眾泰倒下,期待小米,第二款車致敬“法拉利”?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新聞之前一直有傳小米第二款電動車是SUV,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它的諜照終於被曝光。第一眼看,小米第一款SUV神似法拉利的Purosangue,預計將於2025年發布。它也會搭載激光雷達,智能駕駛方案與小米SU7相同,支撐高速和城區NOA功能。目前,這款小米SUV代號為 MX11,雷軍曾說過:在傳統汽車行業,SUV和轎...
滬蘆高速“暴力梅”後再現:一個個坑塘,十多輛車爆胎 - 天天要聞

滬蘆高速“暴力梅”後再現:一個個坑塘,十多輛車爆胎

新民晚報訊(記者 陳浩)今天上午,多位市民反映,他們駕車行駛至S2滬蘆高速近順翔路跨線橋時,有十餘輛車因路面坑塘發生爆胎。爆胎車輛被拖走  網友圖今天上午,多位市民駕車沿S2滬蘆高速往東海大橋方向行駛,至順翔路跨線橋附近路段時,遭遇不少路面坑塘。“慢車道和中間車道都有,一不小心就 ‘踩雷’了。”有車主說。...
“Meiko成全球首個9000助攻圖”火了,比Ming多三千,LPL斷層領先 - 天天要聞

“Meiko成全球首個9000助攻圖”火了,比Ming多三千,LPL斷層領先

前言:S14賽季的比賽已經正式開始了,相信絕大多數的玩家都關注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對抗。Lpl賽區的夏季賽進行的是比較激烈的,從目前的整體對抗來看,blg戰隊,tes戰隊和jd g戰隊依舊擁有着主導地位,這三個隊伍的世界賽名額基本上是可以確定。沒有隊伍能夠扛住他們三個的壓力。到目前為止,他們的夏季賽還是處在全勝的階段。...
“北京到底有誰在啊?”清華、復旦和各地文旅紛紛玩梗“拉人”,網友笑翻 - 天天要聞

“北京到底有誰在啊?”清華、復旦和各地文旅紛紛玩梗“拉人”,網友笑翻

近日,演員林更新在都市劇《玫瑰的故事》中的一句台詞火出圈,“那你偏要去北京什麼意思?北京到底有誰在啊?”  這句話被央視網、央視網文旅、央視軍事、各地文旅等眾多官方賬號剪輯視頻玩梗,最高點贊量超百萬。  各地文旅部門“半路截胡”  21日,#我偏要去北京#登上熱榜,央視網文旅發布視頻稱“方協文你看好了”...
iPhone 16 Plus擠爆牙膏管,高刷、快充、更大屏幕,要賣爆的節奏 - 天天要聞

iPhone 16 Plus擠爆牙膏管,高刷、快充、更大屏幕,要賣爆的節奏

今年第一季度,蘋果手機在中國區的銷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618期間,蘋果公司授權給經銷商大幅調低了入手門檻,某些機型降幅超2800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僅僅靠低價很難維持長久。想要獲得更好的口碑和銷量,新款需要在價格和配置方面拿出十足的誠意,距離iPhone 16系列還有幾個月時間,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