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這裡的“善”,並非“好”的意思,而是“真實”的意思。臨終前的老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他們的真實心聲,對於身邊人的影響特別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代梟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跟兒子劉禪說了一番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不要因為小惡就去為之,不要因為小善就不去做。唯有德才兼備,別人才會信服你。你的父親我德行淺薄,就不要效仿了。
劉備征戰一生,為什麼不教兒子馭人之術,而讓兒子做個忠厚的君子呢?因為劉備知道,阿斗守不住蜀國,既然如此,當個有德的君子,對別人毫無威脅,還能活得久一點。

02
還活着的時候,人們都不會說真話,因為顧慮太多,怕這怕那。臨死之前,人們都會說真話,因為再無顧慮,也不會怕這怕那。
上文談到,劉備吩咐劉禪,要做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劉禪雖然不具備開疆拓土的能力,但他依舊通過自己的本事,活到了最後。
我們都知道,劉禪最後投降了魏國,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宴會上,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思蜀否?”劉禪回答:“樂不思蜀。”
司馬昭大笑,認為安樂公劉禪就是一個窩囊廢,自己再無憂慮,隨後就病逝了。這就是所謂的“樂極生悲”。
劉備臨終前的那番話,其實是有道理的。按照有道理的話去做人,哪怕不能成功,也能明哲保身,保全自己的一家老小。
臨終前的老人說了有建設性質的話,兒孫不會有什麼麻煩。最怕的,就是臨終前的老人說了不太好的話,那子女後人就會遭禍。

03
通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宋太祖趙匡胤再次統一了天下(不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傳位這件事上,趙匡胤出了差錯。
一天夜裡,弟弟趙光義找哥哥趙匡胤喝酒,不久,宮廷外邊的守衛發現,宮殿裡面有斧頭敲擊的聲音,趙匡胤大喊了三個字:“好為之。”
當晚,趙匡胤就暴斃而亡,他的兒子沒有繼位,而弟弟趙光義搶先一步登上了皇位。趙光義也是心狠手辣,將趙匡胤的兒子逼死了。
不知道是趙光義的基因有問題,還是風氣有問題,終宋一朝,一直處於“挨打”的局面,趙光義的後世血脈,除了仁宗還行,其他人都一個比一個差。
到了北宋末年,宋欽宗和宋徽宗被金人俘虜到了北方,趙構建立了南宋,史稱宋高宗。高宗有個問題,就是“性無能”,也就是沒有生育能力。
高宗死後,皇位傳回到了趙匡胤這一脈手中。宋太祖死前大喊的“好為之”,成為了諷刺。趙光義及其後人,並沒有好好去做,也就沒有好下場。

04
在北周末年,隋文帝楊堅通過外戚的身份,奪取了北周的大權,不僅建立了隋朝,還統一了天下。
開皇年間,隋文帝和皇后獨孤伽羅,基本過着樸素的生活。在他們看來,自己這代人做得好,才能給後世的繼承者,留下更大的基業。
中途,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晉王楊廣通過挑撥離間,讓獨孤皇后特別討厭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楊勇,就向丈夫吹枕邊風,希望換一個太子。
楊堅不僅是老婆奴,還害怕老婆,所以他立馬廢了老實巴交的楊勇,而立懂得偽裝的楊廣為太子。
好些年過去了,孤獨皇后去世了,隋文帝楊堅也老了。卧病在床的時候,楊廣玩弄父親的嬪妃,甚至將楊堅本人搞死了,弒父。
在楊堅臨死前,大罵:“孤獨誤我,畜生何足付大事?”說後,楊堅就死了。十幾年後,楊廣將基業敗得一乾二淨,自己也不得善終。

05
老人臨終前,說了這兩種話,對子孫後代特別不利。
一、臨終前的老人的“詛咒”,特別毒辣。
民間有個說法,最好不要讓臨終前的老人,說任何有詛咒意味的話。因為這些詛咒,所附帶的怨氣,會影響子女後代的氣運。
別人是好話說盡,而他是詛咒說盡,說明他的子女、家庭有問題。有問題的子女和家庭,哪能長久呢?
二、臨終前的老人,說了讓人誤會的話,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老人臨終前,想要子孫後代過得好,就不要說太多。如果說了這個人好,批評那個人不好,那後者就會針對前者,造成窩裡斗。
好話,可以說盡,建議,也可以多說,但讓人誤會的話,或者有詛咒性質的話,就不要說了,避免給子孫後代增添麻煩。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