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一直都是“溫良”的代表,這和我國的傳統和教育脫不開干係,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相似的基因,那便是“恭儉讓”,雖然這個基因並不是很明顯,但這卻是大家骨子裡面的東西,成為肉體中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很樂於幫助他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幫助都是好事,有些幫助不僅無法成全他人,還會給自己帶來一些風險,老祖宗也曾表示過“好事做盡,必有災殃”,世界上有那麼多事,究竟哪些好事是不能做的?今天咱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清官難斷家務事
親情和愛情是人們最看重的兩種情感,也是大家最不願意割捨的,因為擁有了愛情和親情,就擁有了甜蜜和溫暖的感覺。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親人和愛人之間在相處時也會出現一些摩擦,甚至還會發生一些口角,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很緊張。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千萬不要貿然插手別人家的家務事,否則不僅會遭到唾罵,還會危及自己的生命。

秦末時期,朝堂動蕩不安,天下一片大亂,那些驍勇善戰的英雄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尤其是項羽,但是項羽為了和虞姬廝守在一起,最終落得了一個悲情的人設。據說項羽身邊的人一起在勸誡他,范增就是其中一個,勸誡的中心思想無非是不能沉迷兒女私情,一定要儘早遠離虞姬。但是項羽根本聽不進去,既想要江山又想要美人,甚至還因此疏遠范增,不僅斷了范增的發展之路,也讓自己的成王道路變得更加坎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大家在做好事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古時候資源有限,普通的老百姓也只能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如果遇到了惡劣的天氣,出現了災荒,老百姓就要背井離鄉、四處逃亡,等到危險解除之後才會回到家鄉。災荒發生之後,官府和富戶並不會直接給他們提供糧食,而是選擇做一些大工程,讓他們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這便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仔細推敲之下你會發現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如果遇到苦難的人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應該的,如果哪天你不願意幫助他們,他們還會因此而怨恨你,甚至還會做一些對你不利的事情。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原本相好的兩個人卻因為一些小恩小惠最終撕破了臉,因此大家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禍事。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雖然家人和老師一直在鼓勵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分為很多種,有一種善良不值得鼓勵,大家一定要注意。畢竟在老祖宗的影響下,幾乎每個國人的血液中都有善良的成分,這是刻在骨子裡面的教養,不過善良是分時候的。孔老夫子曾經告誡過我們“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因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並不是很多。

南北朝時期就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當時的南梁皇帝,見北方來的侯景生活困苦,於是就有了惻隱之心,將其收留。不承想這位名叫侯景的北方人士,不僅沒有感恩之心,還是一個實打實的白眼狼,很多人都忍不住勸誡梁武帝儘快將其除去,但是梁武帝卻認為自己能夠感化他,殊不知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的兒子被他活活餓死,因此大家在幫助這個人之前,一定要留意一下這個人的品質。
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好事都值得稱讚,有些好事不僅無法幫助他人,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因此大家在做好事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千萬不要貿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