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央視新聞官博發文稱:
短期內不吃晚飯,確實能減少能量攝入,但效果卻並不長久。
消息發布後,很多網友紛紛點贊。
想想生活中,很多年輕人為了維持好身材,堅持過午不食,倡導不吃晚餐。
不吃晚餐,也許能達到一時的效果。
但長期而言,卻會導致精神不佳、影響睡眠。
最後,減肥效果不明顯,身體還被拖垮了。
其實,想要減肥,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飯,規律吃飯。
就像楊熹文先生所說:
“一個人對吃的態度,會折射出他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好好吃飯,不僅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狀況,更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好好吃飯,是對身體最大的尊重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刊登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的研究發現:
飲食紊亂症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飲食不規律,很容易暴飲暴食或者少餐不食,胃部不是在超負荷就是在空運轉。
一頓不吃飯會影響到營養的供給;
長期不規律飲食,則會影響身體,從而誘發各種身體疾病。
著名美食雜誌編輯原曉娟,曾被譽為美食界的才女。
她曾經慶幸生活的安排,讓自己有機會嘗遍人間美食,味蕾包容天下。
穿棱往返於大大小小的宴會,有時,一個中午就能吃遍四家餐館。
暴飲暴食後的第二天,她就只喝水,只吃水果,美其名曰讓胃放假。
一次品酒會後,原曉娟感覺胃不舒服。
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己已是胃癌三期,多個淋巴轉移,病情十分嚴重。
只能通過手術與持續性化療,維持生命。
後來,原曉娟總結自己身體受損的原因時,說:
“我沒有善待自己的胃,飲食極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
而且常常節食減肥,這樣反覆折騰,胃成了身體上最薄弱的器官。”
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原曉娟不經意間種下的苦果。
當疾病來襲,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成就,其實根本不值一提。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每年至少三十萬人被胃癌奪去生命。
在胃癌患者當中,飲食不規律,尤其是晚餐不規律的人佔到了38%。
人生上半場身體埋下的隱患,下半場都會變本加厲地償還。
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曾說:
“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往後餘生,就算忙碌,也千萬不要虧待自己的身體。
慢慢吃,按時吃,認真吃,才能吃出健康和愉悅。
好好吃飯,無疑於對生命的最大尊重。
好好吃飯,是提升幸福感最快的方式
德國馬普代謝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在人體攝入食物、和食物到達胃部時,自動釋放多巴胺:
美食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遞興奮和愉悅。
當你感到煩悶、傷心、難過時,不妨好好吃上一頓,心情或許就會明亮起來。
正如《深夜食堂》所說:
“食物是能量,是治癒,是珍貴。”
生活不會辜負美味,用心對待一餐一飲,不止滿足你的口腹之慾,還能夠治癒你的心靈。
美食電影《小森林》中,女主角市子一心想要逃避城市的喧囂,她選擇回到鄉下,開啟了一個人種田劈柴的生活。
她開始自食其力,照着媽媽曾經的樣子做飯。
親自做菜後,她才知道,哪怕是一道小小的炒青菜,都需要經過各種嘗試才能烹調出好的味道。
那些無人問津的果實,榛子果,板栗,還有蕨菜,香椿等,被她採摘,然後製作成美味可口的食物,或者熬成果醬。
清涼的梅子酒中,每一顆梅子都是自己的精心挑選;
大米用慢火熬成粥,加些酒麴,靜靜放置一夜,就會變成甜甜的米酒。
秋收時,她去田裡割稻子,核桃飯和八月瓜果皮的炒菜補充了田間勞作體力的消耗;
大雪天,她用凍乾的蘿蔔片煮湯做菜,軟糯的紅豆餡餅還有熱乎乎的面片湯,都是除雪之後的味蕾動力。
即使每天只有她一個人吃飯,市子還是非常用心的對待每一道菜。
市子對食物的執着,以及用心烹飪食物的過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她用最自然淳樸的方式記錄生活,用三餐四季溫暖了自己的人生。
珍惜大自然的每一份果實,珍惜眼前食物,就是善待自己。
越懂得珍惜,越想要力所能及地滿足自己,便越能在一日三餐中汲取溫暖,療愈自我。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段話:
“中國人總喜歡將苦澀藏在心裡,把幸福變成美食,呈現在餐桌之上,同兒女分享。”
生活,就要熱氣騰騰,一間廚房,一個爐灶,有滋味,有煙火氣,才會彌散出幸福的味道。
三餐四季,切莫過於匆忙,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件幸福的事情,叫下廚。
認真生活的人,懂得享受廚房裡的樂趣,一烹一煮,都蘊育着人間的熱愛與溫暖。
每一餐的用心,其實,都是昂首面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人生一世,約有1/16的時間是吃飯中度過,能把簡單的一頓飯菜咀嚼出芳香的滋味,遠勝於你狂吃各種保健品。
一日三餐,好好吃飯的人,才足以談生活,才能將平凡的日子活出滋味。
好好吃飯,才是生活最好的治癒方式。
好好吃飯,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總是步履匆匆,吃飯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家研究發現:
人類大腦的衰退可能比此前認為的要早得多,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看似享受着便捷的生活方式,卻不經意間任由垃圾食品侵蝕着我們的機體,損害着我們的健康。
生活,真的把我們壓榨到連好好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嗎?
不妨來看一看北漂夫妻楊哥和小妮分享的日常視頻,視頻之所以引發幾十萬粉絲的關注,正是因為他們養成了自律的生活習慣。
楊哥和小妮租住在14平米的小開間,打開門,走廊一側就是廚房,雖然狹小,廚房物品卻一應俱全。
每天下班後,他們都會買好烹飪食材,清洗切剁,有時翻炒煎炸,有時清燉烹煮。
那些最常見的食材,在他們巧妙的手裡,都被用心製作成各種精緻的美食。
楊哥提前下班,會做小妮最愛的紅燒肉,色香味俱全;
而小妮腌制的烤肉,每每讓楊哥讚不絕口。
飯菜雖然簡單,但是乾淨可口,他們彼此聊着工作或家常,吃得自在又舒心。
自己製作的飯菜,吃出的是情感,吃出的是和睦。
這份家常飯菜,比多少甜言蜜語,都來得更踏實、更暖心。
真正長久的幸福不在風花雪月,而在這一蔬一飯的日常里。
記得《一人食》中有句話:
“我認為擅長做飯的人,也一定是會安排生活的人。”
一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往往會折射出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不湊合度日,不將就過活,一日三餐,能夠好好吃飯的人,也一定能夠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認真吃好每一頓飯,就是對待生活最基本的自律方式。
好好吃飯,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卻蘊藏着生活的真諦。
如同蔡瀾所說:
“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吃喝喝,就這麼簡單和基本,因為簡單和基本最美麗。”
吃飯不僅僅是為了裹腹,更飽含着內心種種的期盼與熱愛。
即便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我們也要學會照顧自己,取悅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能夠讓生活變有趣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好好吃飯,既是對生活的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世間萬物,食為天性,靜靜咀嚼,緩緩回味,確有一種非比尋常的韻致。
該吃時吃,該喝時喝,人生不過一日三餐。
假如你能活到七十歲,這一生不過76000頓飯。
而我們一生真正的福氣,就藏在飯碗里。
不用遠行,亦能感受平凡生活里的煙火氣息。
梁實秋說:
“食一碗煙火,偷半日浮閑。
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從中尋回對生活的熱情。”
慢煮風花,細燉歲月。
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好好生活,不妨試着認真對待每日伙食,一蔬一菜,一餐一飲,皆是舌尖滋味。
好好吃飯,才能用心生活;認真吃飯,才是生活該有的態度。
作者:有書辰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