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口面,我差點和100個人接了吻

2016年有幸被邀請參觀陝西省武功縣長寧鎮著名醋企,中午廠長熱情的招待我們品嘗當地特色美食涎水面。在陝西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居特色的麵食,可以說是一縣一面。

燒飯的是一群當地婆姨,用的是貼着瓷磚的地鍋灶,上面架着兩口大鐵鍋,一口鍋煮麵,一口鍋煎湯水。燒火的是一個白臉婆姨呼哧呼哧的拉着風箱。不多會,鍋里便咕嘟咕嘟冒着熱氣。

當面被端出廚房,我們所有人都被剛端上來的混合著紅彤彤熟油辣子湯的酸香吸引了,面用小碗盛着,一碗里只有一筷子麵條,寬湯澆上去,稀稀的一碗,幾把蒜苗靜靜地漂在亮亮堂堂紅湯上,翠如碧玉。色澤相當鮮艷讓人食慾大振。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挑上一口吸溜一聲咽下,手工麵條筋道,入口柔韌清香,彷彿味蕾在舌尖上跳舞,酸辣過癮,只感嘆這一碗太少,不一會連湯帶面吃了三碗。

白臉婆姨出來看見我們的時候,她對我說了今天的第一句話:“湯呢?”

我說“喝了”

喝了?

吃面喝湯,有什麼問題。

白臉婆姨噗嗤一笑,衝著廚房說:“她們把湯喝了。”

所有人都笑起來,這時廠長走過來告訴我們,陝西人吃涎水面的規矩是:只吃面,不喝湯。在陝西,“口水面(涎水面)”才是岐山臊子面真正的名字,吃完麵條,剩下的湯又倒回鍋里接着煮。經過反覆“回鍋”的湯料其實最有味道!大家都會等在最後吃。別看聽着“臟”,其實吃着香!

聽後,我胃裡一陣翻江倒海,同行的夥伴們也面露難色隱隱些擔憂,用科學的眼光看來,未免有些不講衛生。

“哈哈哈哈”一陣爽朗的笑聲打破的尷尬的氣氛,白臉婆姨笑道:“放心吃吧,湯是現熬的,你們要是不願意吃回鍋湯,我不倒就是。”

或許是因為生產力低下,古代陝西地區的人們形成了這樣只吃面不喝湯的節儉吃法併流傳開來。現在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為了保證餐飲衛生,現在市面上銷售口水面的商家們一般不會保留這個傳統做法。

為什麼要把湯倒回去?

據說這是三千年前留下來的習慣

岐山出身的作家紅柯曾經這樣描述古人們吃臊子面的場景:

周武王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臉盆大的頭盔,牛筋一樣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長麵條,又辣又酸又燙,跟化開的鐵水一樣地湯澆到面上。湯是不喝的,回到鍋里不停地輪迴往返,血就熱起來,眼睛跟臉紅得噴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聲號令,人的原始血性剎那間就爆發出來了,這就叫氣壯山河。


打仗前能吃上這樣的麵條,據說需要一個女子鄭重地端着大木盤,裡面十幾隻碗,一碗接一碗地吸溜,“跟轉盤機槍一樣。”漢子們埋頭吃面,女子們來回穿梭,面的熱氣蒸騰與吸溜聲不斷,場面極其壯觀。

這種場面,一直到現在當地人的紅白喜事上,依舊可以看得見:兩口大鍋,一口煮麵條薄如蟬翼細如銀絲,一口滾沸湯蓮花翻轉落日紅霞。第一碗湯要潑出去兩次,祭祀“天之所生,地之所長”,再潑來祭祀祖靈排位,最後由天地祖先賜福,按照父子長幼的順序依次吃面。

面碗里的湯要倒回鍋里輪番澆面!這意思很簡單,就是要讓大家記住在吃面極其奢侈的年代,大家要“有福共享”。

這是一種千年的傳承。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都同袍了,同吃一碗臊子面,有何不可?

這碗臊子面里,是老秦人的熱血與鄉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