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螺螄亮眼餃|趙霞

江蘇淮安市洪澤螺螄美食節 圖/新華社

清明前後,有兩樣東西是必定要吃的,一樣是螺螄,另一樣是艾餃

這個時節的螺螄我們叫做亮眼螺螄,說是不論大人小孩,吃了此時長成的螺螄,必定眼清心明。白馬湖里螺螄多如牛毛,光是近岸的河埠邊,日常洗菜洗碗的石階梯下,大大小小沿得到處都是,卻不大有人去摸,嫌它吃油吃污,肉質不潔亦不鮮。所以就要沿河去找少有人到的清水區域,一個一個去摸。偷懶的方法,是拿大扇子似的棕櫚葉子鋪到河底,過些天再提上來,葉子上吸得滿滿的螺螄,都抖落到旁邊的空地上,再一個個拾進竹籃子里。三四張棕櫚葉子,就能誘來一大盆子螺螄。若想更新鮮的,就放個小船到湖中央的島上,那裡不但有螺螄,偶爾沙泥里還能摸到黃蜆,甚是味美。

小孩子跑來跑去最有興頭。往常我們到河邊去玩,大人是要責怪的,怕我們掉落河裡淹死。現在說去摸螺螄,媽媽們只囑咐一句小心,便由得我們去。我們攜了裝螺螄的竹籃,有如攜了護身的令牌,水邊各處亂逛。一整個上午或下午的辰光,就在玩樂中倏忽而過。所以我們最不喜歡棕櫚葉子,感到用這法子摸螺螄,一點意趣也無,有時看到水裡的葉子,還會把它偷撈上岸丟掉。當然,不管怎麼瘋玩,最後一籃子螺螄總要湊足,免得回家挨訓。所以玩到最後,總是我給你,你給我,大家勻勻,再各回各家。帶回家的螺螄倒進盆里,裝上清水,要養一夜,為了讓它把殼裡的污泥吐出來。

到了傍晚,時常看到的是媽媽們聚坐在門口,一邊聊天,一邊拿大剪刀喀喀地剪螺螄屁股。螺螄殼尖尖的尾部,我們喊它螺螄屁股,剪去它,燒熟的螺螄肉才吸得出來。要是臭螺螄,屁股一剪就露餡了,裡面只有淤泥,沒有螺螄肉。爆炒螺螄的味道最難忘掉。熱油里煸生薑,先煸出姜香,再把去了屁股的螺螄都倒進去。螺殼撞上鐵鍋,一片熱鬧的嘩啦啦響,誰都知道是在炒螺螄。炒幾炒,下料酒、醬油,微微撒些糖。收汁的時候,配上蔥盆里新鮮披來切斷的碧綠蔥花,好看也好吃。鄉下爆炒螺螄都是嗍着吃,人人練就這本事——一個螺螄入口,“嗤”地一嗍,一個殼便吐出來,如此接連不斷,眼見飯碗邊螺螄殼漸成小山。也有人家喜歡煮熟了吃。煮螺螄不適合嗍,因沒有味道,得拿個細細的繡花針,一個個地挑出來,蘸醬酒慢慢吃。

摸螺螄在水裡,采艾就要往山邊地頭跑。黃花艾出芽早,又生得多。到山腳下,田梗邊,一朵朵小小地生着。它的葉片是毛絨絨的,摘下來的時候,斷口處的毛絨還連接着,像扯着一絲絲棉絮。黃花艾要嫩采,不能等到它長大起來,中央抽出黃色的花穗,那就老得不能吃了。摘回家的黃花艾,水裡一汆,揉到麵粉里,就能做餃子皮。

黃花艾做的餃子,蒸熟後是黃的,光澤暗淡。比起來,雞爪艾做的餃子就青碧油亮,漂亮得多。雞爪艾就是艾蒿,拿它揉的餃子,才是真正的艾餃。所以媽媽們是決不會為了黃花艾費力氣出門的。那是春意初起,雞爪艾還未茂盛起來的時候,我們小孩子用來消磨時間和口舌的佐味。等到田地里青草漸長,雞爪似的艾葉從青草間一小片一小片地舉出來,媽媽們挎着籃子出發了。她們找艾草的眼睛實在是尖,采艾葉的手法又實在是快,好像只是那麼輕輕捷捷地走了一圈,一籃子嫩艾葉已經滿了。艾葉照例要入滾水汆,汆去澀味,趁着剛撈出的滾燙,和着同樣燙的熱水,快速揉進麵粉里。揉着揉着,白麵糰漸漸地變做怡人的粉綠色。為了蒸熟後能多留着艾葉的綠意,麵糰里還要加鹼。放過鹼的艾餃,出鍋時的碧綠,如同剛剛浸透艾草的汁水。但鹼的分量最難掌控,少則無用,多則澀苦,只有擅長的主婦才鎮得住。

有了皮子,還要做餡。常用的艾餃餡,一甜一咸,各為紅豆沙和冬筍肉絲炒雪裡蕻。我們都酷愛後者。從腌菜缸子里撈出來成團的雪裡蕻,擠去滷汁,在砧板上細細地剁碎。又剝出雪白的冬筍肉,切細絲。肉絲也要切得越細越好。鐵鍋子上熱油,先爆肉絲,再滑入冬筍絲和雪裡蕻,炒得滿屋子香氣四溢。餃子皮要捻得略薄些,裝進去兩大勺子冬筍肉絲炒雪裡蕻,再把皮子蚌殼似地包合起來,捏出餃子邊,擱在大蒸架上,個個大而且鼓,又個個均勻。捏餃子邊也見出各家的風格。粗獷的人家,只將兩邊捏合在一起便是。但多數人家還會捏出各式各樣的花邊,花邊的形狀,全看各家習慣。我們家的餃子邊,是外祖父傳授的捏法,兩邊皮合攏後,定要拿拇指和食指細細地搓揉折邊,捏成綴在餃子肚外的一圈細密均勻的波紋,送到鄰居家,總是引來讚歎。清明前後的早餐,往往是兩個大艾餃,冬筍肉絲炒雪裡蕻的餡,過泡飯,吃不膩。中午在學校吃飯,有時也是兩三個艾餃,裝在鋁飯盒裡,也不用上蒸籠,就吃涼的,也是好吃。

常與艾餃同做同蒸的另一樣麵食,我們叫做麥餜,就是常說的清明餜,比艾餃容易得多。揪一團艾葉揉的麵糰,手心裡搓幾搓,在案板上壓扁成圓圓的一枚,即成。有時候也用木頭制的麥餜模子,把麵糰壓到模子里,再“篤”地一聲敲到案板上,那就是滾圓的一枚,頂面上圖文並茂,怪好看的。麥餜平時也做,艾葉揉的亮眼麥餜就只有清明。這餜子粘牙得很,味道清淡,小孩子並不十分喜歡。但我們愛學大人嘮嘮地念:亮眼麥餜黏啾啾,百坤藏在甏裡頭……

清明的艾餃跟螺螄一樣,據說吃了亮眼,大約因為螺螄性涼,艾葉清炎,都有驅春燥的功效。

清明過後,螺螄就不好吃了,肉癟,味干,大螺螄里常常還會吃出孵化中的小螺螄。河埠邊的淺水裡,新生的小螺螄一小片一小片地冒出來,慢慢變大。艾草的莖抽長了,艾葉老去,吃艾餃的時節自然也就過去了。艾蒿在野地里自己瘋長,等着端午的到來。那時候又會有人記起它們來。

作者:趙 霞

編輯:謝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