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以保和殿下三階為界,階前稱外朝,階後稱內廷。前朝的宴膳機構為光祿寺,承辦清政府循例舉辦的種類朝宴(國宴)。這裡說的是內廷的宴膳機構——御茶膳房和皇家的膳事。御茶膳房是清內務府所屬機構,原分御茶房和御膳房,乾隆時合併為御茶膳房。
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御茶房是承辦乳茶(奶茶)和各種清茶之所。熬乳茶者皆為蒙古茶役,可見乳茶是滿蒙的傳統飲品。乳茶是御膳中的主要飲品,也是祭祀供獻和宴席中必不可缺的。皇帝膳畢,茶膳房也要適時進奉乳茶,總管太監便循例向皇帝請旨下次用膳的事宜,如用膳地點、想吃什麼,或提示近日有先帝的生辰忌日等,讓皇帝心中有數。
御膳房初期分布在內廷各處,如長春宮膳房、重華宮膳房、永和宮膳房等。各膳房兼制茶餚、糕點和粥品。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下旨將各膳房合併,改為內膳房和外膳房。內膳房設葷局、素局、掛爐局、餑餑局、飯局。外膳房則承供筵宴和祭祀供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膳房又增設檔案處,設筆帖式十一名,專掌皇帝、皇家的宴膳實錄。這樣一來,御膳房的管理水平和食品流程都大為提升。
皇帝一 天兩頓正餐
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一天吃兩餐是北方民族的飲食習慣,這與北方的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有關,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滿族八旗貴族入住紫禁城後長期實行一日兩餐。
到清末,宮廷里接通電源有了電燈,才逐漸把兩餐制改為三餐制。皇帝就餐時間相對固定但靈活性很大,這往往取決於皇帝本人的需要。一般情況,早上四點起床洗漱後,喝一碗冰糖燉燕窩之類的飲品。早膳在上午七點至九點,晚膳在下午一點至三點,時不時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增加一頓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覺比較晚還會吃晚晌(夜宵)。
北方的天氣寒冷,晝短夜長,晚清之前宮中沒有電燈,皇帝應該是早睡早起不貪黑的。從乾隆皇帝一日的膳食時間表可以看出,皇帝除兩頓正餐外,還會有不定時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隨時準備好,皇帝想吃東西馬上就能吃到。溥傑夫人愛新覺羅浩所著的《食在宮廷》中記述,皇帝常常不固定進餐時間和地點,想用餐時御膳房必須馬上供應。例如皇帝散步時,點心局要把許多點心和茶放在兩個圓籠里,由五六個人擔著,跟隨在皇帝後面,皇帝只要說需要,馬上端上來,這是御膳房挺頭疼的事。
皇帝每頓正餐的種類相對固定,一般有熱菜、鍋子、蒸食、熟食、醬菜、主食、湯粥和甜品。在節慶活動和時令季節有一些特殊菜品,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中秋的月餅、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粽子、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重陽花糕和臘月初八的臘八粥等。再如立春的春餅、穀雨的榆樹錢餅、立秋的秋葉面(面片湯)和冬至的棍蝕等。
還有宮廷特有的膳品,如“吉祥菜”是晚清才有的一種菜品,一般由四品大碗菜組成,每碗菜上用燕窩擺出一個字,呈現“萬壽無疆”或“福壽萬年”之類博得皇帝高興的話,類似今天生日蛋糕上用奶油書寫生日快樂的祝福。“添安膳”最早見於咸豐時期,盛行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融通滿漢御膳,形式更加隆重,標準大為提高。
節慶時,皇帝的御膳餐桌相當豐盛,但日常飲食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奢華。清初的飲食比較簡樸,康熙帝“不食兼味”,一餐之內只食一種類型的主要食材,如果這頓飯吃豬肉就只吃豬肉做的菜肴,不再吃禽類魚類的菜。到了乾隆初期,每餐也只有十八品,包括主食、醬菜和甜品。儘管御膳餐桌上這樣多的菜品,皇帝吃久了宮中膳食也有吃膩了的時候。這和宮廷菜古板、遵循傳統有關。如菜品不許任意搭配,八寶菜必須用固定的八種原料,不許用其他的。再如主客關係不能顛倒,烹制雞鴨鵝等不允許加太多的調料,必須保持禽類食材的本味,調料品種相對固定單一等等。
清朝歷代皇帝始終保持着滿族飲食習慣。滿族人喜食豬、牛、羊、禽類、獸類及各種江河魚的肉,尤其嗜好豬肉;喜食豬油燒菜和口味偏鹹的腌菜、醬菜;喜食蘑菇、木耳等山珍和時令瓜果;喜食奶製品和甜食;主食以麵食為主,喜粘食。烹調方法有燒、烤、燉、煮、炒等。
火鍋是滿族席中的主菜,據說風靡南北方的火鍋就是滿族等漁獵民族發明的,羊肉、豬肉、山禽肉、野獸肉皆可入鍋,配以酸菜、粉條等,熱氣飄香,味道醇厚。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畜養與獵捕、種植與採集的收穫是宮廷主要食材,基本上延續了滿族的飲食習慣。
順治入主北京後的歷代皇帝,隨着統治地盤的擴大和漢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他們的飲食喜好和口味逐漸豐富起來,尤其是乾隆時期越來越重視膳食的宮廷風味。清宮膳食主要有三種不同風味。
一是魯菜風味。明代遷都北京時的宮廷廚師大部分是山東人,清代人主北京後承襲了明代宮廷喜食魯菜的飲食習慣。二是滿族傳統風味。滿族飲食源於祖先半畜養種植半漁獵的生活,喜食豬、牛、羊肉和禽類、野獸類的肉,後經過清宮廚師不斷改良,從而推出一種種滿族特色的宮廷美食。三是蘇杭菜風味。皇帝巡視江南時,各地獻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南方各州府進貢宮廷的果蔬等食材,也使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喜愛蘇杭菜。這三種菜系經過繼承和改良,構成了清代宮廷膳食體系。
乾隆皇帝愛吃火鍋更愛蘇杭菜
乾隆皇帝一生鍾愛火鍋,據乾隆五十四年—年的御膳單記載,這一年中吃了二百多頓火鍋,有時一天三頓火鍋,可見這位皇帝是多麼地愛吃火鍋。如今火鍋遍布大江南北的酒店飯莊,成為尋常老百姓生活的美味佳肴。
乾隆帝
然而,乾隆皇帝不僅喜歡北方的火鍋,還逐漸喜愛上了江南的蘇杭菜。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六年四月,乾隆還不曾下江南的時候,宮廷檔案中已出現“蘇宴”二字,當時的蘇宴相當正式。皇太后五十壽辰,皇帝特下旨“着改蘇宴三日”。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時,對蘇州織造普福尤的家廚烹飪的飯菜大為讚賞,於二月十五日命總管馬國用賞賜張成、宋元和張東官等廚役“每人一兩重銀錁子二個”。
乾隆皇帝南巡迴朝時,將張東官等蘇州織造府家廚役帶回京城,從此蘇州菜成為清宮御膳三大菜系之一。乾隆一生六次巡視江南,盡嘗大江南北的風味美食,加之江南各州府進貢到清宮御膳房的特色食材,養成了乾隆皇帝偏愛蘇杭菜的飲食習慣。
歷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是國家機密,宮廷之外的人無從了解。清代內務府詳盡地記錄了皇帝的起居飲食,形成了近兩億字的膳事實錄——《御茶膳房》檔案,這是研究清代宮廷膳食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留下這方面的檔案。從《御茶膳房》檔案的窗口,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了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