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介紹“注脂雪花牛肉”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展示了一種通過注射油脂製作“雪花牛肉”的“工藝”,引髮網友熱議。許多網友表示擔憂,“這種技術是真的嗎”“這種牛肉還能吃嗎?”這種通過注射油脂製造“雪花牛肉”的“工藝”是否可行?上游新聞(報料郵箱[email protected])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市場上真有貼着“雪花牛肉注脂機”標籤的機器在售賣。還有銷售商稱,每公斤“注脂雪花牛排”可賺100元。
博主展示“注脂雪花牛肉”製作過程。視頻截圖
專家表示,通過注射油脂製造出的假冒雪花牛肉,存在明顯的食品安全風險,消費者應謹慎辨別,以防上當。
視頻直擊:機器生產“雪花牛肉”
3月11日,記者從一段網上熱傳視頻中看到了普通牛肉被加工成“雪花牛肉”的過程。畫面中,一塊牛肉平放在工業傳送帶上,密集的針頭設備從上方向下刺入牛肉,將不明液體注射其中。注射過程完成後,牛肉表面和傳送帶上留下明顯的凝固脂肪樣物質,隨後進入冷藏工序。視頻中,博主還切開了一塊經過冷藏處理後的牛肉,剖面呈現明顯的白色油脂紋理,看起來與市面銷售的高端雪花牛肉非常相似。
3月12日,記者採訪了西南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陳嘉。陳嘉解釋道:“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油脂的本質是三酰甘油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油脂的分子量較大,無法直接進入細胞。即使通過機械注入方式,也只能在肉纖維間短暫存在,肉品解凍之後,最終會被擠壓出來。”
業內揭秘:鹽水注射機變身“注脂機”
那麼,視頻所展示的這種“注脂雪花牛肉”,現實中真有商家使用嗎?為了解其中真相,上游新聞記者通過社交平台私信功能聯繫了發布製作“注脂雪花牛肉”視頻的博主,截至發稿沒有回復。然而,記者發現電商平台部分網店在銷售加工設備時貼有“雪花牛肉注脂機”標籤。
“注脂機”向生肉中注射液體。視頻截圖
3月13日,山東諸城市一家食品機械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絡視頻中展示的所謂‘注脂雪花牛肉’,實際上是用於滷肉加工的鹽水注射機(製作的)。將鹽水替換為油脂注入牛肉內,再經過滾揉和冷凍處理,最後切片,製造出類似雪花牛肉的紋理效果。”工作人員表示:“小型的48針鹽水注射機每小時至少能加工四五百公斤‘注脂雪花牛肉’。前年有一家加工廠訂購了一台48針的注射機,去年為提高注射肉產量,又購入了一台。”
對此,陳嘉指出:“通過肌肉注射法確實可以進行肉品的腌制加工,這是一種合法工藝。以這種方式製作所謂‘注脂牛肉’,純屬視覺噱頭。從實際加工工藝來看,如果真要製作假雪花牛肉,更可能採用脂肪粒和肉糜混合壓製成型,而絕不會採取這種直接注射液態油脂的方式。”
銷售商:每公斤“注脂雪花牛排”可賺100元
上游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場上真正的雪花牛肉和所謂“注脂雪花牛肉”之間價格差異明顯。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上游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雪花牛肉實際上是牛肉肌間脂肪沉積自然形成。國內售賣的真正雪花牛肉多來自精心養殖的高品質牛的肩頸部分,或進口的‘和牛’肉,價格普遍較高,一般比普通牛肉貴1.5倍以上,不可能以過低的價格售賣。”
網友發帖介紹“注脂雪花牛排”。網絡截圖
3月14日,上游新聞記者以採購員身份分別在線下和線上進行了調查。重慶市內一家商超銷售人員介紹:“普通牛排價格在40元/每斤左右(80元/公斤左右),而品質好點的雪花牛排價格通常在70元每斤(140元/公斤),進口‘和牛’的價格更高。”在線上諮詢時,江蘇江陰市一家食品公司的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市場上所謂的“注脂雪花牛排”其實並不多見,也不可能公開銷售,“因為肉質差,味道不好,消費者一眼就能識別出來。”另一名河南新鄉的食品公司工作人員也明確表示:“市面上幾乎看不到公開銷售的‘注脂雪花牛排’,因為這類產品的味道差,消費者也不會買賬。如果靠注脂冒充高檔牛排,很容易被消費者舉報,並被市場監管部門重罰,風險太大了。”
然而,華北地區某市一名肉製品加工企業銷售人員透露:“進口生牛肉經過注脂處理後,賣給中間商,最便宜的時候是40元/公斤。”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注脂牛肉在製成牛排後,按照正品雪花牛排140元/公斤的價格售賣,那麼每公斤“注脂雪花牛排”可賺100元。
市監部門:“注脂雪花牛肉”危害健康
針對網上引起熱議的“注脂雪花牛肉”話題,3月14日,記者以客戶身份諮詢北京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無專門檢測真假雪花牛肉的標準檢測項目,“目前市場上針對食品的質量檢測項目很多,包括微生物、重金屬、獸葯殘留等,但目前沒有專門針對真假雪花牛肉的鑒定項目,消費者發現問題可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反映。”
對此,重慶市九龍坡區市場監督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相關規定,牛肉禁止注水、注脂銷售。“新鮮牛肉通常呈深紅色,紋理清析,有光澤,有粘性,彈性好。注水、注脂牛肉不僅降低牛肉品質,且在操作過程中一般都不注重衛生,極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該工作人員強調,食品安全關乎群眾身體健康,生產者不要為了一己私利而以身試法。消費者若在購物過程中發現有摻雜、摻假等以次充好行為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我們“舌尖上的安全”。
上游新聞記者 馮盛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