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杜蔚 丁舟洋 每經編輯:董興生
大年初三排號1876桌、大年初四排號2834桌;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忙到崩潰……
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陶陶居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尹江波連續三天在朋友圈曬出2023飲食春節檔的“煩惱”。兔年春節期間,陶陶居全國34家店迎來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來的第一波報復性消費。
排號單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這種“幸福的煩惱”不只屬於陶陶居。春節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成都走訪看到,臨近飯點,太古里等熱門商圈餐廳,幾乎家家門口都大排長龍。中國烹飪協會數據顯示,今年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1日~27日),受訪餐飲企業營業收入與2022年春節相比上漲24.7%,與2019年春節相比上漲1.9%;客流量與2022年春節相比上漲26%,與2019年春節基本持平。
打開啫啫生菜煲蓋子的那一刻,滋滋熱氣向外冒。尹江波招呼客人趕緊趁熱吃:“涼而無味、淡而無味。”春節期間,尹江波親自上陣,他說,“累,但很充實,找回了當年的感覺”。
推開陶陶居成都新店“後廚重地”的大門,穿梭在繁忙的師傅之間,看到手工捏制的蝦餃、新鮮出爐的烤鵝、被芝麻裝點的豬豬包……尹江波帶記者到廚房“眼見為實”,力證陶陶居所有菜品都是現場手工製作。
不久前的1月中旬,陶陶居成都新店正式開業前一周開始試運營,這家匆忙迎客的百年粵菜品牌迎來對美食最挑剔的成都食客。爭議很快到來。陶陶居是不是“價格刺客”?打包回來的蝦餃怎麼就不好吃了?
1月17日,尹江波在陶陶居成都店開業儀式上發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從8年前接手陶陶居的那一刻起,尹江波心裡就明白,質疑與壓力是未來的常態,時間證明一切,時間也沖刷一切。針對老字號走出去的困擾、資本與實業的“相愛相殺”,尹江波於近日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獨家專訪,逐一回應種種爭議,並談及這個百年老字號未來的發展重點。
價格高於北上廣,成都新店是來割韭菜嗎?
始創於1880年的陶陶居,至今已有143年的歷史,是國內知名的“中華老字號”。此番,陶陶居跨過珠江,繼上海、北京之後,又來到成都的高端商圈,將長期處於“牆內開花”狀態的粵菜、廣府飲食文化送到了西南地區。老字號的品牌效應,讓陶陶居成都新店自1月10日試營業起就持續火爆,躋身蓉城各大榜單的“排隊王”。
但巨大人流之下,爭議也隨之而來。“陶陶居成都定價高於北上廣”“食材像是半成品”“味道就是不如廣州”……這些問題,讓陶陶居接受着來自各方的審視,也考驗着掌門人尹江波的化解能力。
nbd:成都店試營業期間,消費者發現同款菜品成都店比北京和上海的貴?
尹江波:疫情防控突然放開,我們加快了成都門店的工程和開業進度。食材、人員都是緊急從廣東空運過來的,的確是有些措手不及,導致試運營期間部分主要食材成本較高。試運營的那幾天,消費者的反饋我們都收到了,也迅速地優化了運輸供應鏈,同時也對菜單價格進行了調整。
試運營期間,社交平台上反映出陶陶居的人均消費是150元,調整價格後,我們設定的人均消費目標是120元左右。
試運營期間,陶陶居成都店百年燒鵝售價為138元/例(全國最高),調價後為108元/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nbd:有博主測評後懷疑陶陶居用半成品製作的蝦餃?
尹江波:陶陶居絕對不會用半成品或者成品復熱上桌。我們的食品工業板塊中有速凍食品,主要在商超等零售渠道面向家庭消費,而餐廳內一定會使用新鮮優質食材進行現場手工製作,這點是必須永遠堅持的,陶陶居即便開出100家門店也不會變,這是陶陶居立店的根本。
美食的呈現需要時間和溫度。時間是指季節,每個季節有不同的時令食材,我們不像很多做快餐的,可以批量使用冷凍食材,陶陶居以選用當季新鮮食材為主,這就是粵菜常提到的“不時不食”。時間也包括大廚的製作工藝及流程,包括對火候的掌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鍋氣、入味。而溫度,則是在食物做出來要以最快的速度上桌,保持菜品處於最好的溫度狀態時趕緊享用,溫度下降,鍋氣也就散了,味道自然就變差了。2020年疫情之前,陶陶居是不做外賣的,因為打包的食物在溫度下降後會嚴重影響口味。
陶陶居成都店後廚,師傅正在手工製作豬豬包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nbd:餐飲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為何陶陶居還會在這期間選擇進入西南市場繼續開店?
尹江波:疫情三年,能夠活下來的企業非常不容易。相關工商數據顯示,2022年註銷的餐飲企業近50萬家。身在其中,我們也面臨同樣的壓力。雖然比較艱難,但企業還是應該保持適度發展。
2015年,我們在啟動陶陶居項目時,就在做一個長期規劃,以陶陶居本部珠三角為核心起點,往長三角發展,然後進入北京,再進入西南地區。其實早在兩年前,我們就做好了在成都遠洋太古里開店的計劃,成都是一個特別休閑和包容的城市,對粵菜關注度也非常高。
丟下鐵飯碗下海,想挑戰另一種人生
陶陶居是嶺南美食的大ip,歷經數次變遷。上世紀50年代,陶陶居從公私合營企業過渡到國營企業;1983年,與港商合作經營;1987年,重新轉為國營企業;2000年,陶陶居被港資幸運樓集團接手……經營團隊數度變更,百年老字號卻江河日下。
直至2015年,尹江波接手經營後,陶陶居才重煥生機。業內談起尹江波,都知曉他所經營的食尚國味集團是做餐飲起步的,為何接手百年老字號,也引發眾人好奇。
nbd:你最開始為什麼接手陶陶居?
尹江波:在2012年的時侯,廣州工業集團有意將旗下品牌陶陶居發展起來。它原本就是一家百年老店,位於老城區,交通不便、裝修陳舊、城市商業中心轉移……種種因素讓這家百年老店走下坡路。
我們團隊創立的山東老家品牌,在當時的正餐行業里,是廣州門店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發展勢頭很好的一個餐飲品牌。(他們)看中了我們團隊的能力,雙方從2012年開始探討,從2015年起,我們在廣州時尚商圈正佳廣場開出首家分店後,陶陶居品牌得以煥新,並以廣州為中心一家一家店往外開,在全行業也引起了老字號餐飲品牌變革創新的風潮。
擁有143年歷史的百年總店及“歷史”營業執照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你為什麼會“下海”投身餐飲?
尹江波:我是山東人,二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廣州工作,那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在體制里,好像一眼看到了未來。我想挑戰,想探索另一種人生,於是便辭去了“鐵飯碗”,從二十多個親朋好友處借了27萬元,在廣州環市東路東都大世界開了第一家餐廳,因老家在山東,便起名為“山東老家”。
那真的是白手起家、背水一戰。當時,我上班一個月工資才800元,為了創業,借了27萬元,按照那時候的水平,如果我做砸了,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還清。
實業是創造價值,而不是被估值;如果崩塌了,就一文不值
算上成都新店,陶陶居已在全國開出34家門店,在粵菜品牌和廣府飲食文化推廣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這個數字與市場上不少連鎖化的大型餐飲品牌尚無法相提並論。
中式正餐是“手工作坊”,的確難以打破規模化的天花板。這與需要快速擴張的資本要求背道而馳,“相愛相殺”之下,如何與資本更好地結合,才能讓陶陶居這個好不容易成為獨角獸的網紅潮牌,奪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nbd:你認為中國市場需要多少家“陶陶居”?為什麼火鍋品牌就可以開上百家店,而陶陶居卻不行?
尹江波:陶陶居屬於中式正餐,中式正餐實現標準化非常困難,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工業化做支撐,也就不會有規模化發展。實業是創造價值,而不是被別人去估值,如果崩塌了,就一文不值。
我個人認為,中式正餐品牌連鎖若能開到100家門店,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經營壓力會非常大。陶陶居的廚房就是一個手工作坊,糕點需要師傅們一個個手工捏出來;而手藝就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下去的,這是手工業,需要時間需要人,是機器無法取代,也無法規模化的。我們也只會把一家店做好做穩定了,才會考慮去開新店,這也是陶陶居開店速度慢的主要原因。而火鍋品牌的標準化程度高,有工業化做支撐,可以進行規模化擴張。
陶陶居成都店後廚正在製作燒鵝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nbd:陶陶居也是廣州酒家上市公司的一部分,面對資本對於品牌規模化的要求,你會不會感到矛盾和壓力?
尹江波:未來是否上市,取決於陶陶居是否具備發展的能力。單靠餐飲業務上市,是比較困難的,前面已講過,中式正餐不具備規模化發展的條件。陶陶居品牌有兩大板塊經營業務,一是餐飲,二是食品工業。
陶陶居的發展思路是“餐飲樹品牌,食品做規模”。陶陶居的月餅、烘焙餅酥、速凍食品、醬料等食品業務已發展多年,且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這些產品已入駐連鎖商超,每年都有不錯的增長。食品工業是可以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的,當前是先把各項業務做紮實,業務做好了,再去規划上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nbd:全國店鋪目前的盈利狀況如何?
尹江波:我們每開一家,都會在當地引起排隊熱潮。現在每一家店,在經營上都是正向回報,如果不是,肯定會關店。
陶陶居66歲的行政總廚李法生,是有48年從業經驗的香港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nbd:接下來陶陶居發展的重點、難點是什麼?
尹江波:堅守和創新。人們一提到老字號,總是會先想到他們是古老、落後、陳舊的。但實際上引領全球時尚的大牌如lv、香奈兒都是有着百年歷史的國際老字號。在經營老字號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理解哪些要堅守、哪些要創新,我想這就是老字號發展的難點之一。
從2015年開出第一家分店時,在陶陶居的品牌建設與發展方面,我們就確定了三個結合:與時尚結合、與文化結合、與科技結合。但首先得堅守純正的廣府味道,我們門店的廚師長,要求是有20年以上廚房工作經驗的香港師傅,因為味道依賴廚師的技術,廚師的技術依賴時間的積澱。此外,在成都首店開業前,團隊討論是否要出一個成都限定麻辣味道的茶點,我是堅決反對的,不允許為迎合當地人的口味而改變陶陶居的出品。
我希望,陶陶居每到一個城市,帶去的是包括語言、美食、建築、文化、生活方式等整體的廣府飲食文化。
我曾給自己立下一個目標,在全球跑100個馬拉松,現在已完成54個。企業的經營也像是跑馬拉松,不能着急,慢慢跑可以跑得更遠。做美食也需要馬拉松精神,創新並不意味着要否定過去,特別是對一個有文化積澱的中華老字號。我們堅守的是陶陶居餐飲的基因、傳統的味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