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進食的活動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活動當中佔據着重要的分量,享受美味,同時也是我們對於生活質量的一個追求。
飯桌上,我們除了需要盡情享受美食之外,還需要注意一些飯桌規矩。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禮儀之邦,老祖宗在飯桌上自然是定下了不少規矩的。
關於飯桌規矩,老祖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菜不擺三,筷子不成五,席不做六。”這句話,其實就代表了老祖宗飯桌規矩的一些方面。
而其中的道理,也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關於飯桌規矩,你知道的又有多少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交流一下。
- 菜不擺三,寓意不妙
古人對於飲食文化是有諸多講究的,尤其是一些貴族家庭,他們對於吃飯時的各種禮儀是非常看重的。如果不符合飯桌規矩的做法出現在公眾場合,那麼他們會將之視為丟臉的舉動。
因此,古代貴族家庭從小就非常重視對於下一代的飲食文化的培養。他們會在教導下一輩禮儀時,着重強調飯桌規範,強調在飯桌之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而在一些飯桌規範方面,古人的講究其實有一點玄學的說法在裡面。
古人有一個規矩,菜不擺三。這是因為,三和散是諧音字。如果說飯桌上出現了三,那麼玄學上就認為,這一家人最終會面臨分散的結局。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古人在上菜時都會刻意去規避三這個數字。大規模的宴會上,種種菜肴當然不可能只有三道。而小型的家庭聚會當中,或者是日常的一日三餐當中,也是人們會盡量去避免的數量。
有時候,如果實在湊不出另一道菜,人們寧願減去一道菜,或者是寧願用涼菜去多湊一道菜。不管是二還是四,都會比三來得更加吉利。
另外,古人還認為,三道菜是只有在祭祀祖先的時候才會出現的。一般來講,在特定的節日,人們都會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而在面對祖先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用三道菜來供奉。長此以往,這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
在祭祀儀式的影響下,活人的餐桌上當然不能出現三道菜這種組合。否則,一些不太吉利的東西可能就會找上門來。
除了在上菜時有講究,古人在吃菜時有特別多的規矩。
一般來說,中國人普遍認為,吃菜是不可以挑挑揀揀的。飯桌上有什麼,你就得老老實實吃什麼。不管是在自己家中吃飯,還是到別人家中做客,挑肥揀瘦是最沒有禮貌的一種行為。
在用筷子夾菜時,我們也必須選擇靠近自己那一端的菜品。即使是再想吃遠處的菜,伸長手臂去夾菜的動作也是不禮貌的,所以也得盡量避免。
這樣看來,我們今天採用的轉盤桌就方便多了。如果想吃遠處的菜肴,只需要轉動餐桌上的盤子,就能夠把那道菜轉到自己的眼前,從而避免做出不禮貌的舉動。
而且,古人有一個傳承至今的規矩,那就是絕對不可以在一道菜當中翻來覆去地挑選。用自己的筷子在大家都會吃的菜肴當中翻找,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沒有素質的行為。與你同桌共事的人,也許會因此而放下手中的筷子。
所以,飯桌上的規矩多多。在自己進食的時候,不僅要照顧到自己的口感,也一定要照顧到身旁之人的感受。因為只有這樣,這頓飯才是愉快的。
- 筷不成五,講究頗多
說完了菜品的數量和夾菜的規矩之後,我們再來談一談筷子的使用問題。
筷子是中國人獨有的一種進食工具,所以它其實承載着中國人的民族情懷和家國情感。有些去國外留學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在飯桌上見到筷子,一定會被激發出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
而在筷子的使用問題上,中國人也是有頗多講究的。
我們的古人說“筷不成五”,講的就是筷子絕對不能出現三種擺放方式,也不能出現兩種種類。
這三種擺放方式分別講的是筷子絕對不可以在碗上橫着放,豎著放,或是交叉着放。而這個原因,得從易經卦象上說起。
古人認為,天園地方是自然的常態。而筷子上下兩端不同的形狀,自然也代表着一種乾坤狀態。所以當被放在餐桌上時,筷子自身也就形成了一種寄託美好願望的卦象。
不管是橫着,豎著放,還是交叉着放,筷子的放置方式都已經破壞了這種卦象。也就是說,古人對於生活的美好期待,被小小一雙筷子的使用方法可以打破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嗎?
因此,古人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而兩種筷子的種類,說的則是淚筷和沾筷。淚筷指的是筷子上面有酒水或者茶水,看起來是一副淚跡斑斑的模樣。淚水往往總是跟痛苦關聯在一起的,淚下的樣子,難免會讓人聯想到一些不好的往事,所以大家也會盡量去規避。
而沾筷,指的是筷子上面粘着一些食物殘渣。比如說,你用筷子去夾了一片肉,但是這片肉上面的一些小肉渣遺留在了筷子上。從外觀上來看,這雙筷子就給人一種極不衛生的感覺。因此,沾筷如果出現在餐桌上,是非常倒人胃口的。
除了筷不成五這種說法之外,古人在使用筷子的時候還有諸多忌諱。
我們的老祖宗常常說,筷子是不能夠直接插在米飯當中的。這是因為,我們在祭祀先人的時候,往往會上香。而把筷子插在米飯當中的做法,看起來跟上香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這是一種非常不吉利的舉動。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節日,這樣的舉動往往會引人大發雷霆。
另外,在拿着筷子時,我們也必須要注意,筷子的尖端是不能夠直接對準別人的。古人認為,若是將筷子的尖端對準他人,那便是對他人的一種挑釁行為,帶着一定的侮辱性。
因此,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可以發生在飯桌上的。古時候的小孩子從小接受飯桌規矩的教育時,都一定會被提到這些方面。
在使用筷子時,我們也得注意場合問題。用筷子夾菜當然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用筷子在湯盤當中攪來攪去,那就非常不禮貌了。
這不僅會傷害到同桌之人的進食胃口,還會暴露個人的素質。因此,筷子該用來做什麼,這是有一定的規矩的。
使用筷子之時的諸多講究,其實也反映了古人對於飲食文化的在意。
- 席不坐六,座位問題
在吃飯時,中國人除了講究飯菜的數量、使用工具的禮儀之外,對座位問題也是十分在意的。
古人講席不坐六,就是說在一桌宴席開設之時,座位不能恰好設六個。明明六這個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着吉利,為何大家還這麼排斥六個座位呢?
這是因為,古人是很看重對稱排列這種方式的。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之上,兩個窄邊分別坐一個人,兩個長邊分別坐兩個人,合起來看,一共就是六個人。
而古人認為,這種排列方式非常像烏龜,特別不好看。烏龜雖然有着長壽的美名,但是在普世價值觀中,人們還是不太希望自己被說烏龜的。
因此,古人在排列座位的時候,會特意避開六這個數字,也會特意避開這樣特別的排列方式。
另外,關於座位問題,古人還有很多規矩。譬如說,虛左以待這個成語的產生,就是因為古人認為,左邊是四個方位當中最尊貴的那一個。家中有貴客來訪時,留出左邊的位置,是在對對方表示尊重。
還有座位上的長幼問題,古人也是非常重視的。主位要留給家中的頂樑柱,或者留給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到老人入座以後,其餘眾人才可以依次按照年齡、地位等不同的排序,按照順序入座。
如果有人違背了這個規範,就會被認為是對長輩的大不敬,是會受到家規懲罰的。
平民百姓家庭對於座位的重視程度,相比於王公貴族來說,就要輕一些。在上層階級的家庭當中,坐在主位的一定是最尊貴的人。
比如宮廷當中召開宴會時,皇帝本人便居高臨下地坐在最上方。在他身邊的,是太后和皇后這兩位後宮最尊貴的女人的位置。往下來看,後宮當中的各位妃嬪會按照品級從前往後坐。
古人的飯桌規矩,其實是非常細緻的。真正去鑽研這方面問題的人會發現,這裡面的門道實在是太多了。
結語:
今天的我們在了解古人的飯桌規矩時,一定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條條框框。種種迷信或者玄學的說法,我們可以選擇不去相信。
但是夾菜講規矩、老人先入座這類說法,我們還是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去注意的。在飯桌上談規矩,其實也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和秉性。
參考資料:
1.《愛吃有禮》
2.《中國式應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