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安展藝驚眾客
(選自《漢口老通城曾家》)
老通城上世紀末照
廣誠如意挖來了攤豆皮的高手高金安師傅。事後他才知道,若不按昭舫的主意,高師傅很可能只會笑着回答“再想想”,因為已有人用兩倍工資的價“挖”過他了。
一則是精誠之至,二則“老通成”在武漢三鎮的口碑已在餐飲業中居首,三則“老通成”所處地理位置漢口人皆嚮往之。四則高師傅與廣誠性格相合、志向相投。
高師傅來“老通成”後,又對昭舫的誠懇和不同於一般商人的見地深為佩服。他很贊同昭舫說的要“步步都做得最好”,精心研究了豆皮的配方、餡料和火候,暗下決心,要展現出自己全部手藝和才能。
廣誠把公新里六號的一樓堂屋騰了出來,放了白案面板。冰櫃、冰箱直接放進了賬房外間會客室。這樣還顯得不夠,便在天井也搭了一半雨蓬,把做豆皮用的泡綠豆、大米的兩口瓷缸和磨子、打雞蛋的攪拌缸都放在天井。又把公新里的這一段巷道也佔了一半,搭了雨篷,下面放腳踏碓窩和手搖壓面機、手搖絞肉機外加一個菜案。側邊的、通向東山裡的公新里過道,則佔用了一塊地段殺雞。
高師傅親自在前門打完灶後,過來看廣誠在店後排兵布陣。廣誠見他來了,便說:“按你說的起火快、撤火快的乾柴棒,已經有兩家會隔三天送來一次,我樓梯旁邊堆的就夠你燒好幾天。你看這兩口瓷缸,一個泡綠豆,一個泡大米,夠不夠?” 高金安說:“最好多預備一套,換着用、接上氣。照大少爺說的,要做得精。豆皮可以分大、中、小盤賣。我算了一下,要是十大盤豆皮,要大米六兩,綠豆三兩,糯米一斤六兩,這個天氣,大米要浸泡七八個鐘頭;夏天要快些,泡一半鐘點就夠了。綠豆和你們做綠豆沙一樣,泡三四個鐘頭,去殼、去砂。”
廣誠問:“要是用得多,可不可以叫外面的人幫忙泡好了送來?”高金安說:“不可以,不可以,這是最要緊的,最好講究點,要自己做的才放心。幾樣泡了,混磨成漿。一斤大米成漿後是二斤十二兩,給我卡准了。多了、少了、都會讓皮厚薄不勻。皮厚的地方難得熟透,吃起來會有豆腥氣,嚼出的是豆絲味道,不是豆皮味;皮太薄的地方反倒炕成焦脆,吃起來傷口。”
廣誠笑道:“聽高師傅一說,才曉得行行出狀元。我們以前只是做得像個形,哪裡這麼精細。你這樣考究,保險好吃。那糯米呢?餡料呢?你說個數,我叫憲銀來幫你打下手。”廣誠留着小心眼,想讓親侄孫把手藝學下來。
次日,天還沒亮,廣誠破例沒有出去打拳,好看高師傅一顯身手。高金安帶憲銀去磨半夜提前泡好的原料,教他拿個小勺、磨一轉、加一勺水,眼看磨出了雪白的米漿。
按高金安要求浸泡後的糯米也蒸熟了,米粒堅挺,軟而不粘。高師傅很滿意,便放在鍋中加油、鹽、蔥花炒透了,拿到大門口的蒸籠中蒸着保溫。
昭舫也起了個早床趕過來,叫人給高師傅泡來一杯香茶。高金安感到很受用,抿了一口,就去配餡料。他將浸泡洗凈、已經去蒂的冬菇丁、水發玉米等下水煮熟、撈起濾干。燒熱油鍋,倒入玉蘭片,翻炒、燜熟。
然後將他頭天鹵成撈出、涼干後又切成豌豆大小的瘦豬肉丁、豬心丁、口條丁、豬肚丁並蝦仁、冬菇丁等一起下鍋翻炒。
香味從廚房飄出,連從巷子內過路的人都忍不住駐足窺探。
豆皮大王高金安
“老通成”的大門口,擺着攤豆皮的專用灶。高師傅前來獻藝了,他邊走邊跟憲銀強調掌握火候要“兩頭旺、中間溫”。但是今天有風,可能把鍋的一半吹涼。他非常老練地採取了措施讓鍋溫均勻。雖說自己剛來時就已經攤給老闆和少爺吃了,都很滿意,但是賣給顧客、今天可是第一炮,千萬不能打啞。
天還沒有大亮。他用刨花引燃了柴禾,讓火燒旺,將偌大的鍋用旺火燒熱、放油,和水刷鍋,很快油在鍋面變熱潤滑。
周圍看熱鬧和等着吃第一鍋的人,已經圍了幾層,伸長着脖子。昭舫則躲在櫃檯邊坐着遠看,覺得這些人好像魯迅描寫的“鴨”式脖子,暗自忍着笑。特別是一些人脖子沒有幫助眼睛到達需要的高度,便把嘴張得大大的,以為可以把眼睛撐得更高一些。
高師傅用瓢舀了預備好的清漿入鍋,並迅速用一隻大蚌殼背面將漿在鍋內大面積鋪滿,漿在他手裡被攤得不厚不薄,在旺火中,迅速在鍋面凝結成型。高金安即不慌不忙地就在豆皮面上連打了四個雞蛋打碎糊勻。圍觀的人見他雙手同時打蛋又打得飛快,忍不住齊聲叫起好來。高金安不動聲色,如同一個勝利在握的將軍般沉着,平靜地蓋上鍋蓋——昭舫想起,這是他說的“燜”。
看得幾乎發獃的和尚回過神來,給高師傅遞去一隻煙。
高師傅舊照
高金安接過煙夾在耳朵上,客氣地一笑。他還沒有完成全部工序,絲毫不能鬆懈。他把爐內的旺柴拉出了一大半,使旺火變為溫火。才一兩分鐘,他又揭蓋用小鏟鬆動豆皮周圍,慢慢將豆皮與鍋脫離。忽然,他魔術般地、用雙手將有車輪直徑大的豆皮飛了起來、騰空翻了一個面,“噗”地正好不左不右平平落到鍋的正中。這時人群中又是一陣驚嘆的叫好聲。而且這驚嘆聲像水波一樣向四面散開。
高師傅又在豆皮面上撒了一層細鹽,然後用手向上面鋪墊開糯米和配好的餡料,用快得無法看清的速度將滷肉原汁澆灑到糯米里,然後沿圈將四邊折成一個方形,又淋了一次油。
香味已經透出,彷彿是在大智路口奏響了主樂章。食客們的食慾已經被強烈的刺激誘發。
高師傅又弓下腰,再次把爐子加成旺火,滾熱的豆皮在油鍋中被進一步煎、炸了約十來秒鐘後,他用鍋鏟把豆皮切成塊狀,同時再次迅速翻面,再次沿鍋四周淋油。
又是十來秒鐘,他撤了火,一邊一塊塊往一個個盤子里盛,一邊抬頭問道:“哪個先來的?”
圍觀的人們這才想起來的目的,不是來看錶演的,從全神貫注中醒了過來。一大堆手“萬箭齊發”般伸向了給他們展現精彩藝術的廚師。
一片讚美聲充斥着一樓大堂。高金安心裡在微笑。廣誠和昭舫的心在微笑。“老通成”的工人臉上也掛着笑容。
一個在武漢留芳半世紀並譽滿全國、聲飄海外的著名小吃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