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水煎包,可是有來頭的。據傳說,豫東水煎包起源於北宋年間,河南永城薛湖集有一人在京都開封皇宮主廚,一次皇后壽誕,宴請群臣,廚師獻上家鄉美食水煎包及豆粥,群臣盡食一空,宋王大喜,予以重賞,御賜特封為“二品包子”。從此薛湖水煎包名揚五湖四海,各州、府、縣流傳盛行。那嫩白焦黃,肥胖飽漲,開口露餡、碧翠欲滴、上濃下焦,酥嫩可口、清香宜人,讓人們口齒生香回味無窮。
和宜洛煤礦豫東水煎包早餐店的老闆,算是生意上的熟人。他是賣家,我是消費者,他在宜洛煤礦賣水煎包三十多年,我在他的水煎包店吃了將近三十年,雖然互相不知道姓名。可是他的那份熱情淳樸忠厚,和他煎制的水煎包小巧精緻外酥里鮮口感甚佳,讓每一個食客都流連忘返,銘記於心。
我下午6點去他的店裡,他還在忙碌,我說明來意,他靦腆矜持淳樸忠厚的手足無措。在我啟發性的詢問中,他慢慢地放開拘泥,娓娓道來:他叫郭義領,商丘市夏邑人,1988年,那時候他大概十五六歲,和大哥郭留青二哥郭留傑為了學手藝,就一起到江蘇徐州卧牛煤礦跟着自己的舅舅一邊幫忙一邊學習包水煎包。幹了三年多,兄弟三人都感覺手藝學成了,想出去自己闖闖。
1991年春,在宜洛煤礦採煤408隊上班的姐夫王文傑說,豫西這裡沒有見有賣水煎包子的,再說來這裡,咱們豫東商丘老鄉多,相互都能有個照應。郭氏三兄弟背井離鄉來到了宜洛煤礦,在宜洛煤礦沈屯井(或稱東礦)井口的一排瓦房中租下一間,前面用木棍支起棚子,買來鍋碗板凳,整好爐子,就開張了。憑藉著鮮嫩美味,經濟實惠,物美價廉,在宜洛煤礦的生意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他家的水煎包,用上等精粉面,傳統工藝(用傳統的面頭髮酵),無論葷素餡均加蔥(或韭菜)、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製,自己根據食客口味,精心選擇二十多味中藥材調餡。將麵粉與酵面,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麵糰,再鹼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一個個小團塊,逐個擀成薄薄地小圓片。左手握好面片,右手從攪拌均勻的餡盆里挖一勺,像包餃子一樣包好。深凹底厚的鏊子刷上精製大豆油,一個個包子像聽到集合號一樣,急急忙忙向這裡雲集,擠擠扛扛,直到佔據鏊底,淋上足量的豆油,蓋上蓋子煎兩三分鐘,“滋啦”一聲,倒入少許麵粉攪成的麵湯,一個個包子歡快跳躍着像似在玉浪里游泳的魚。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豆油,蓋住燜煎兩三分鐘。揭開蓋子,熱氣騰騰,一個個白嫩肥胖的包子,像一隻只雲遮霧罩若隱若現的玉兔,像一個個蓄勢待發翩翩欲飛的白鴿,像一隻只肥胖飽脹憨態可掬的乳豬。他拿起尺八長的平鍋鏟,挑開看看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他像一位指揮着千軍萬馬的將軍,揮舞着鍋鏟,像在排兵布陣,像在調兵遣將。一隻只大翻身後,再燜一小會兒,離火即成。一個個水煎包,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
看着出籠的水煎包,不由自主的口占古風詩詞一首,曰:“素麵嬌柔入鏊天,修禪水煎賽神仙。雲蒸出籠如玉兔,黃焦嫩脆任饞涎。”
隨着生意的興隆,店面幾經搬遷,兄弟們也都個個成家。2014年郭氏三兄弟分開單幹,郭氏三兄弟忠厚實在的品質,美味可口,經濟實惠,物美價廉的水煎包,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每天清晨,店面前吃早餐的人都是排起長隊,熙熙攘攘,座無虛席。
(圖片由豫東水煎包提供)
駐站作家簡介:侯之濤,筆名:侯志濤,男,網名:月朗昌谷、輕塵逐香,煤礦工人。河南省洛寧縣人,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宜陽縣詩詞學會副會長,在《中華辭賦》《中國能源報》《中國煤炭報》《河南日報·農村版》《大河報》《河南法制報》《河南工人日報》《大河健康報》《春城晚報》《民族時報》《河南詩人》《中原散文詩》《河南能源報》等發表詩歌散文辭賦千餘篇(首),著有詩集《陽光指尖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