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網訊】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合家團圓相聚的人們吃月餅賞月;遠在他鄉的遊子,則借賞月吃月餅遙寄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這本是中秋節的應有之義。然而 ,據媒體報道,在中國,同往年一樣,今年中秋來臨之際,迎來送往之間,月餅社交屬性日益凸顯。它先後經過生產商、經銷商,流向市場,兜兜轉轉之後,往往最終流入黃牛之手。之後,月餅生產商們又從黃牛手中回收“月餅券”,繼續下一個輪迴。倒賣之間,貌似所有參與者都成為贏家,月餅經濟學就此成型。

原本意寓團圓的月餅正在逐漸變“味”。正所謂“吃的不買,買的不吃”,那些以牟利為目的“月餅券”,以及各種包裝精美、外表豪華、動輒數百上千元(人民幣,下同)乃至上萬元的“天價月餅”,傳遞的不是文化,也沒有真情,而是銅臭味,或明或暗的利益交換。可謂“肥”了商家,丟了文化。
其實,在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的當下,不少中國人似乎已經不會從文化的角度頎賞很多傳統節日了,以致於覺得過什麼節都“沒勁兒”。中秋節如是,春節、元宵節同樣如此。人們漸漸失去的精神追求,只會用物質刺激來彌補這種文化缺失。
中秋,對於中華民族素來有着十分特殊的寄意,代表着團圓,常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和幸福之意。而月亮,則是此心此情之最佳承載寄託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一句句經典詩詞,將團圓與思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於此而言,月餅是中秋節的傳統食品,但它又不是單純的食品,還附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國文明史的一個符號,同時也是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歷史、民俗和中華文化的文化橋樑。
然而,它如今淪落為商戰、官場的道具與噱頭,充斥了利益銅臭的氣息,不知到底是傳統節日的悲哀,還是月餅的悲哀,抑或是今人的悲哀。當月餅寄寓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再,而淪陷為資本獲利的一種手段或是變成一個送禮和消費的時間標誌,不知這樣的中秋節還有多少文化內核與價值寄託,還有什麼值得人們去傳承與弘揚?
吃月餅過中秋,吃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寄託和嚮往,過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初心和堅守。只有讓寓意美好的月餅多些“文化味”,少些“銅臭味”,才能讓傳統節日在現代復興,讓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這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所樂見的回歸。(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