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
最撫凡人心
從古至今,歷經千年,
我們都能從叮噹入耳的鐵器中
嘗到直抵心境的味道
它們或圓或扁或平或凹
卻總能在冰冷的外表之下
給予凡人踏實如擁抱的浪漫
本期節目讓我們一起聆聽
《河北外貿人》
石家莊市進出口企業協會常務理事
河北炊花鑄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輝
講與您聽的炊花鑄造工藝的鍛造傳承與發展


點擊下方,收聽完整節目↓↓
考考你:古代人從何時開始吃上炒菜的呢?
現如今的中餐,有各種烹飪方式,但是其中最為常見的恐怕還是炒菜了,而我們現在看炒菜非常簡單方便,在宋朝誕生鐵鍋之前,人們其實是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炒這種烹飪方式的,換句話說,宋朝之前人們吃不到炒的菜。那麼,宋朝之前的古人究竟吃的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做出來的菜呢?

對此相關學者通過研究,按照時代提出了4種沒有鐵鍋的烹飪方法。從人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開始,烤就成了中國古代最為簡單的烹飪方式,因此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們通常使用“烤”這種簡單的方式烹飪食物,而這一漫長的過程很有可能持續了數萬年。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的先民們學會了燒制陶器。由於陶器的製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銅器時代,陶器也是中國普通百姓們所喜聞樂見的炊具。不過,不管是用青銅器還是陶器,“煮”和“蒸”成為了當時最為流行的兩種烹飪方法。
由於陶器和青銅器的導熱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過水來進行加熱,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當時,即使沒有鐵鍋,人們也能夠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新的烹飪食物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烹”。據《韓非子》記載:“治大國若烹小鮮”,可見“烹”當時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烹飪方法了。
直到北宋時期,宋朝人開始使用煤進行冶鐵,這可以說是煉鐵技術的一大進步,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北宋冶鐵的年產量大約是800多萬斤,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說,如果全部拿去造鐵鍋,也能造出100萬口鐵鍋,正是因為宋朝的冶鐵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宋朝人們才能夠用上物美價廉的鐵鍋,從此之後,鐵鍋就對中國的烹飪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考考你:中國的鐵鍋為什麼在國外被如此珍視?
鐵鍋,是中國人廚房中的尋常之物,它物美價廉,據說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鐵,深受大眾喜愛。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今這並不起眼的黑黝黝的傢伙,在中國古代居然是遠銷海外的奢侈品。

早在宋朝,鐵鍋已經在中國普及,正是由於鐵鍋的出現,才導致了宋朝美食文化的盛行。眾所周知,宋朝的海外貿易很發達,整個印度洋都遍布着中國航海家的足跡。在海上,中國人也要做飯,也需要用到鐵鍋。
有一天,一位波斯商人上了宋朝商人的船談生意,然後突然發現灶台上有個黑乎乎的東西。於是,這個波斯人就問:“這是何物?”宋朝商人回答:“這是鐵鍋,做菜用的。”
對於這口鐵鍋,波斯人非常感興趣,居然花大價錢買了下來。在國外,做飯一般用煮和燒烤的方式。他們煮東西主要用陶器,燒烤乾脆連容器也不用。看到鐵鍋,他們自然很稀奇。
對於當時的外國人來說,鐵鍋可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顯示身份的奢侈品。有些歐洲君主,還會煞有介事地將鐵鍋完好地保存起來,作為傳家寶。鐵鍋在蒙古人眼裡更是珍貴的不得了,甚至將此物作為彩禮或嫁妝,當時如果哪個蒙古漢子家有口大鐵鍋,很多姑娘都會心起漣漪,羞答答的願意嫁給他呢。

宋朝商人見鐵鍋在國外非常有市場,於是便從國內大量收購鐵鍋,與絲綢和瓷器一起,成為中國的馳名商品。1987年,在廣東附近發現的宋朝沉船——南海一號,便帶有不少鐵鍋。
可見,從古至今,這口沉甸甸的大鐵鍋,便如同世界珍稀之物,被各國人捧如寶貝,這也就是為何世界全球鑄鐵炊具百分之七十是中國造的原因了,正因如此,我們的民族工藝重新走上了復興之路。

考考你:河北炊花鑄造是因何而起呢?
鐵二代,又硬又冷但是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稱呼。這是張輝一代,為了傳承和發展被冠上的名字。不同於富二代的直白、創二代的風雲過往,鐵二代更多的是對父輩經歷的一份沿襲和繼續。
於是,這些滿足了全世界各種場合的沉甸甸的鐵器,成為了他們必須去繼承的一件大事。
起初沒有炊花鑄造的時候,張輝等人是在集體企業工作,1986年建廠,主做農器具,順帶做鍋,但似乎鍋並沒有成為那時工廠中的精湛技藝。
但是大家知道嗎?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腳手架,就是張輝等人所在的集體企業中做成的。驕傲的事情有很多,這並沒有成為他們驕傲自滿的資本,而是駕馭着豐富的能力和自信,不斷學習和引進技術,開始研發創造新的產品。

也就是在同年,省外貿的業務員拿到意大利鑄鐵工藝的盤子,找了好多廠家做不成,後來找到辛集工貿聯營炊具廠,接到這樣的訂單要求,開始帶着工人試驗,用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做出了成品。
1991年,當時作為省外貿的優秀供應商去美國考察學習先進的技術,從那次拿回來一口美國器型的鑄鐵鍋,從那時開始研究他們的工藝技術。
但是學習鑄造了鐵器後,銷往哪裡?賣與何人?成為了他們需要研磨的問題和難題,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奔波於產業線和市場中的匠人與能人們,直到2002年擁有了自主出口權,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他們把一套套一口口鐵具,銷往了全國乃至全世界。

這麼多年,他們一直沿着這樣的足跡,不斷研發新的產品新的技術,不斷讓自己的產品更加耐受,能夠經受住全世界各方人員的質量檢測,尤其是外貿質檢。
外貿質檢,相當於外貿產品出口前的最後一道關,在工廠做完之後,要經過質檢才可以,直接影響到客戶的質量反饋和訂單。
當時張輝一直在考慮,這個崗位多麼重要,他到底要怎樣去負責!為了把出口商品剩下的小部分做到百分百合格,他真的會上手去做。

考考你:炊花鑄造從何時開始探索出口轉內銷呢?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壓力隨之而來,這份壓力似乎被人們從工作中搬到了廚房,於是鐵鍋的重量,成為了很多人相繼吐槽的話題,但是,大家知道嗎?全世界眾多發達國家的老百姓,寧可鍋沉,也要健康,這就是為何他們堅持使用鐵鍋的原因了。
為此,河北炊花鑄造開始反思,為何我們不能將好的產品健康的產品留給國人呢?於是他們在2015年開始探索,炊花人秉承“嚴格、嚴肅、嚴謹”的企業作風,致力於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百年企業,最終產品有了歷史沿革。
後來張輝一干人等開始嘗試做天貓的線上店鋪,2016年又在石家莊北國奧萊落地了一家旗艦店,開業至今,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收穫了一批忠實的鐵杆粉絲!


現在想想,如果我們的廚房中,還存留着一口從父母年輕時就使用的鐵鍋,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面子又值得炫耀的事情。正所謂,有味道,更傳承。也許正印證了河北炊花鑄造的一生宗旨吧。
考考你:炊花鑄造的“鍋王”是如何誕生的?
學習,是河北炊花鑄造所有員工的目標和宗旨,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走出去見識全世界的實力,才能將萬千思緒與獨特技藝融入產品中,融入那一口又一口走遍大街小巷的鐵鍋中。

於是,河北炊花鑄造人,從老闆到員工,都會堅持走入各國展會,將河北炊花的特色亮相於眾人面前,當然,吸納模仿和創新超越,才是河北炊花鑄造想達到的目標。同時這也是生產型外貿企業工藝創新的重要性,中國企業不只是會模仿,還有十足的把握與能力去超越。


說到超越,就不得不提到河北炊花鑄造的“鍋王”了。它直徑80公分,高度60公分,重量在85公斤左右,這口鍋要能代表河北炊花的形象,也要能代表炊花的鑄造實力。這口鍋王,隨着展會,漂洋過海,巡迴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於是,被外國人抱一抱,合張影,成為了炊花鑄造鍋王的殊榮。

新冀商傳奇

河北炊花鑄造,
與世界比肩的偌大花蕾
讓香味自來,
讓健康同在。
於是,
鐵鍋不冷,它很溫柔。
狀似口號一般,
走入了千家萬戶。
作者 | 《新冀商傳奇》工作室
編輯 | 倩倩
河北綜合廣播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