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開放而行 ——山東港口日照港“春天的迴響”系列報道①

【編者按】日照港牢記囑託、再接再厲、繼續奮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推動管理運營更上一層樓。即日起,本報推出“春天的迴響”系列報道,充分展現日照港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海報新聞記者 洪金鳳 通訊員 劉書佳 日照報道

初夏,山東港口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海天遼闊,碧波蕩漾。

40多年來,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讓這片荒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日照港邁向改革開放的前沿,迅速成長為“最年輕”的5億噸級大港,成為吞吐萬象的交通樞紐。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靠什麼推動發展?靠什麼應對挑戰?

改革攻堅:破局立新的“制勝法寶”

從建港第一天起,日照港就流淌着改革開放的血液。日照港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在不同時期應對挑戰中,日照港始終“刀刃向內”,以改革之名破難題、增動力,不斷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

破局者進,在“立”與“破”的統一中開新局:過去一年裡,日照港持續推動管理效能躍升,培育高質量發展動能。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細化25項具體舉措;全力打造與世界一流港口相匹配的生產模式、組織架構、體制機制,持續推動全域資源集中管理、高效調度;全面推動幹部“下沉一線”跟班督導幫扶,用腳步丈量港口,夯實安全管理基礎;構建降本增效長效機制,開發成本定額測算模型,重點成本管控更精細……從頂層規划到分領域的落地實施,一系列系統性變革,讓這座港口由內到外,煥發出全新活力。

於“質”與“量”的統一中強動能,更深層次的業態探索,也着眼於握指成拳的力量:全國沿海港口首個路港集疏運指揮中心實現了國鐵、地鐵、港鐵“三鐵合一”,整個日照乃至臨沂臨港地區鐵路貨物運輸計劃一體化編製、調度一體化指揮成為拉動腹地經濟的“強引擎”。攜手青島港等兄弟單位一體化運營集裝箱業務,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集裝箱運輸業務的發展。“港口+物流+金融+貿易+航運”全鏈條服務功能,將服務供應鏈打造成合作共贏鏈……從強強合作到內部協同,一系列亮眼的制度創新為港口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了新路、積累了經驗。

開放包容:聯通世界的“開放前沿”

開放,是植入日照港基因的戰略選擇。兩條直達港區的千公里鐵路直通中原腹地;五條原油長輸管線向西、向南、向北輻射;豐富的航線網絡向東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四向齊發、陸海相濟,日照港源源不斷把中國製造的優質產品輸送到全球,把全球優質資源帶到中國腹地。

一年來,日照港開放能級不斷向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拓展,去年,6個貨種居全國首位,9個貨種過千萬噸,全年外貿吞吐量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在這裡,原油期貨交割倉庫實時連接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來自巴西等地的礦粉通過流程化皮帶機,快速輸送至腹地鋼廠;帝王蟹等進口鮮活水產品“隨到、隨卸、隨走”,第一時間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到韓國平澤的新能源汽車“朝發夕至”……

聚焦產業進階的“黃金鏈條”,形成昌瑞達礦石篩分、力拓鐵礦石綠色加工“兩個基地”,完善鐵礦石“混配+中轉”供應鏈,帶動港口業務增長30%;持續完善原木“前港後園”供應鏈,帶動日照港原木吞吐量全國佔有率提升3個百分點;加快提升糧食接卸能級,糧食年周轉能力超2000萬噸,糧食物流、倉儲、飼料加工等完整的產業鏈和穩定的供應鏈,成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提速港產城融合,依託港口布局臨港鋼鐵、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帶動腹地龍頭項目落地,臨港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利潤、利稅比重均達85%以上。

“在這裡,能觸摸到中國開放的脈搏。”滿載大豆的船舶到日照港卸貨,完善的產業鏈條與優質高效的服務讓船方不禁讚歎。

這一年的故事還有很多,每一步,都印證着“國家戰略機遇”與“港口高質量發展”的雙向奔赴;每一程,都演繹着“從全局謀劃一域”到“以一域謀劃全局”的協同共振。這些故事正在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踐行改革開放,錨定“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目標,才能在新時代的浩蕩東風裡,繼續破浪前行!